桑褐斑病

桑褐斑病

桑褐斑病又稱“焦斑”、“爛斑”。屬葉部病害,真菌病類,本病多發生於嫩葉期。初期病葉出現芝麻粒大小的暗色水漬狀斑,後擴大成圓形或不規則褐色病斑,斑上環生白色或微紅色至黑褐色粉塊,多濕時腐敗穿孔,乾燥時中部開裂。高溫多濕易發此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桑褐斑病(Septogleum mori Bri et Cav)
  • 別名:爛葉病、爛斑病
  • 主要危害作物:桑樹 
  •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
為害症狀,發病因素,形態特徵,傳播途徑,防治方法,

為害症狀

桑樹感病初期,病斑為褐色,水漬狀,呈芝麻粒大小斑點,後逐漸擴大成圓形或多角形。一般情況下病斑直徑約為2~10厘米,大小不等,邊緣為暗褐色,中央淡褐色。在陽光下即可見病斑上環生有白色或微紅色的粉質塊(即病菌分生抱子)。病菌在遇低溫多濕或陰雨連綿天氣,吸水膨脹,呈遇氣候十燥,爛葉現象,有時腐爛穿孔,中部裂開,發病嚴重時,病病斑相勻連線,葉片枯黃易脫落。
桑褐斑病桑褐斑病

發病因素

桑褐斑病的發生除與病原菌的存在有關外,還與環境因素有密切關係。
雨水
溫度與發病的關係,低溫多濕有利於桑褐斑病的發生,特別多濕日照少的條件更有利於此病的發生,,一般情況下在地勢較低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的桑園發病較重。栽植過密,卞十較低,通風透光性差的桑園發病較重。
品種
不同的桑品種感病程度不同,一般桐鄉青,湖桑197#,西農6031等品種抗病性較強的而南1號,塔桑,湘7920等品種易感病。
冬管與發病的關係
一般冬管工作差的桑園比冬管工作進行得好的桑園發病重,尤其是冬管中未進行清園,施肥,刷乾的桑園,褐斑病發生普遍而嚴重。

形態特徵

桑褐斑病 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病原菌在葉表皮下形成分生孢子盤,成熟後突破表皮外露,盤上叢生無色、圓筒形、單孢的分生孢子梗,頂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棍棒狀,兩端圓,一端略彎,有隔3~5個 。

傳播途徑

病菌以厚垣孢子形成的分生孢子或遺落地表未腐爛的病葉上的分生孢子盤越冬。翌春厚垣孢子或越冬分生孢子盤上產生的分生孢子借風雨或昆蟲傳播到桑葉上,從氣孔侵入,經10天左右的潛育即發病。此外夏伐後如新梢先端染病,病菌也可以菌絲體在梢部病疤上越冬,也是翌年初侵染源。發病後再經4—5天,病斑上又能產生粉質塊——分生孢子盤,12形成大量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遼寧日均溫22℃,相對濕度87%以上潛育期8天,一個生長季節可進行多次再侵染,短期內即可流行成災。低溫高濕利於病菌繁殖,雨水多或陰雨連綿的年份或地勢低、排水不良易發病。葉面光滑,葉肉厚,葉面不易積水、透光好的品種發病輕。白條桑、朝鮮秋雨、黃魯桑、火桑、小官桑、紅皮大種、望海桑等抗病性差,發病重。
桑褐斑病

防治方法

1、摘除病葉
桑葉感病後,應立即組織蠶農摘除病葉,並收攏進行集中處理(深埋或者是作堆肥)。以免病原進一步擴散。
2、選栽抗病良種 以葉表光滑,角質層厚的品種較抗桑褐斑病。
3、加強桑園冬耕,翻埋病葉,減少菌源。增施有機肥,增強樹勢生長噴藥防治 ,減輕發病 。
4、噴藥防治 春季有20%的葉片,每葉上有2~3個芝麻粒大小斑點出現時即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70%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噴霧防治,隔10天后再用藥一次。有較好防效。發病嚴重桑園,可在晚秋養蠶結束後噴布波爾多液等銅製劑,在桑芽萌發前噴灑80倍的硫懸浮劑等。
防治農藥:甲基硫菌靈、苯菌靈、波爾多液、石硫合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