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古建築群

桃花源古建築群

位於湖南省桃源縣城西南15公里沅江南岸水溪。這一帶約5平方公里地區風光秀麗,相傳因東晉詩人陶淵明作《桃花源記》而著名。自唐代始建寺觀,宋時鼎盛,元末毀於火,明景泰六年(1455年)重建殿宇,明末又毀於火。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修淵明祠,沿山配修亭閣,按陶詩文取名。後屢有修葺。現存集賢祠、桃花觀、方竹亭、躡風亭、探月亭、水源亭、菊圃、千丘田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桃花源古建築群
  • 外文名:The Peach Garden ancient buildings
  • 類型:古建築群
  • 占地面積:約5平方公里
  • 開放時間:早8:00-晚17:30
基本信息,信息介紹,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信息

名稱
桃花源風景區
地理位置
湖南省桃源縣
類型
古建築群
占地面積
約5平方公里
桃花源古建築群
開放時間
早8:00-晚17:30
景點級別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門票價格
40元(學生20元)
著名景點
集賢祠、桃花觀、方竹亭等

信息介紹

桃花源古建築群位於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城西南15公里沅江南岸水溪。這一帶約5平方公里地區風光秀麗,相傳因東晉詩人陶淵明作《桃花源記》而著名。
自唐代始建寺觀,宋時鼎盛,元末毀於火,明景泰六年(1455年)重建殿宇,明末又毀於火。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修淵明祠,沿山配修亭閣,按陶詩文取名
桃花源古建築群位於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城西南15公里沅江南岸水溪。這一帶約5平方公里地區風光秀麗,相傳因東晉詩人陶淵明作《桃花源記》而著名。
自唐代始建寺觀,宋時鼎盛,元末毀於火,明景泰六年(1455年)重建殿宇,明末又毀於火。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修淵明祠,沿山配修亭閣,按陶詩文取名。後屢有修葺。現存集賢祠、桃花觀、方竹亭、躡風亭、探月亭、水源亭、菊圃、千丘田等。
桃花源古建築群
1959年,桃花源古建築群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該建築群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物質文化遺產


夏,商兩代,這裡屬百濮。同朝時,周成王大封諸侯,封熊繹為楚子。楚國是子爵,姓熊,故有“熊楚”之稱。楚國處於南荒。王化所不及,可以擅自開拓疆土。於是楚子侵占百濮,將這一帶改為“黔中”,桃花源即在黔中境內。春秋後期,楚平王(公元前528-516年在位)在今桃源縣境內築了采菱城。從發掘出的采菱城遺址來看,桃花源這一帶雖屬南荒,但開發較早,文化相當發達。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楚春申君黃歇初封於武陵,曾把這一帶治理成禮儀之邦。加之物腴糧豐,桃花源這一帶後來便成秦時避難場所。公元前3世紀,偉大有愛國詩人楚三閭大夫屈原被除頃襄王流放於江南,他又步善卷的後塵,在沅江一帶流浪很久。“乘令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涉江>),“沅有芷兮澧有蘭”(<離騷>),這些名句都是他在沅水生活的寫照。他從枉渚(德山)出發,溯沅江經桃花源至辰陽,最後入漵浦居留了很久。常德還有以他的官職命名的“三閭橋”,“三閭巷”。他繼承和發展了楚文化,在長期流放生涯中,到處行呤,創造了騷體文學,上承國風雅頌,下吸楚風民謠,獨樹一幟,成為南方文學之祖和我國第一個偉大的詩人。
桃花源古建築群
桃花源古建築群
1963年湖南省文物部門撥款修整窮林橋。玩月亭等建築,並對桃花源其它古蹟進行了修繕和油漆,1973年省文化部門也撥款修復桃花山牌坊,躡風亭。集賢祠等建築。1975年,桃花源文物管理所恢復。1976年重修桃花觀山門。1977年縣政府撥款建桃源佳致碑。1982年月日983年省文化部門撥款修復水源亭,新建碑廊,並將歷代碑刻17方移至碑廊邁內。1983年春,縣委縣政府組織縣直單位各級幹部在桃花源種桃一星期共種4310株,1984年省水電撥款十萬元,建怡然橋。1986年整修游路,再度維修躡風亭。窮林橋籌建秦人宅賓館。1988年湖南省政府公布桃花源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列入省十大風景名勝區之內。省文化部門,修復高舉閣。1990年竣工。桃花源雖經文化大革命期間損毀,到20世紀80年代末,已經展現自明。清以來沒有過的新規模,新容貌新活力和新意境。
桃花源古建築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