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兩廊橋

桃源兩廊橋

“山自西來水過東,碧溪兩岸一橋通;垂簾賣酒聯城市,楊柳青青花自紅。”這一首宋代時,住在鄞縣桃源鄉的詩人周睿寫的即興詩,把人們帶到千年之前的悠悠桃源,桃源溪上的兩座廊橋相距僅50米,名曰“武陵橋”和“萬安橋”,至今在現代文明的簇擁之中,依然挺秀簇立於十里桃源溪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桃源兩廊橋
  • 位於鄞縣桃源鄉
  • 特點:與武陵橋平行
  • 屬於:石墩雙孔廊橋
歷史沿革,建築特點,

歷史沿革

據《鄞縣誌》和《桃源志》載:“桃源溪,武陵之下流也。”即在縣西三十五里武陵山下的林村,今屬橫街鎮。
林村不姓林。據舊志記載,東漢劉晨、阮肇兩樵夫,入武陵,迷途桃林,遇仙女指點成仙,於是才有武陵山、桃源溪之稱,村也以桃林為名。武陵、桃源在唐代時已見於史籍,在宋代初年為鄞西首鄉,直至本世紀五十年代,仍稱武陵鄉桃源區。
桃源林村地處四明山東口,大雷山之水經林村市桃源溪入廣德湖,又注入城內的月湖。林村南通奉化、北抵余慈,宋代以來有萬餘人口,男耕女織,商賈雲集;漁樵唱晚,百業興旺。明代詩人杜復言贊道:“桃源鄞西首鄉,林村域中巨鎮,喜山川之毓秀,羨人物之鐘靈。”清代初年萬斯同《鄮西竹枝詞》寫得更具體:“獨喜林村蠶事修,一村婦女幾家休,織成廣幅生絲絹,不數嘉禾濮院綢。”桃源溪上這兩座廊橋,曾承載過多少旅人往來,演繹過多少傳說故事?  武陵橋,確切的記載建於北宋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原來橋上建有賞心亭,可遠眺武陵山。歷代雖屢經修繕,但一直保留古廊橋的原有風貌。經實地測量,橋面長15米,寬3.2米,離水面高3米,是一座3孔兩墩木樑橋。這座廊橋的橋墩,屬“柔性墩”,是兩組厚約20厘米的直豎石板,下基與溪床的基石榫接,上端與支撐橋面的石樑榫接,石樑上再擱置縱向的大木為梁,上鋪木板。橋頭南北立4條石柱,與橋上的36根木柱一起承托歇山式的瓦屋頂,廊屋檐角微微翹起。由於整座橋以木結構為主,故鄉民直呼“板橋”,又稱“林村市橋”。這座薄墩廊橋,看上去弱不禁風,但大雷山的千年洪峰始終未能衝垮橋墩,足見古代造橋工匠的聰明才智和精絕手藝,實在令人驚嘆。
寧波萬安橋寧波萬安橋

建築特點

與武陵橋平行相距僅50米的“萬安橋”,是一座石墩雙孔廊橋,也建於北宋,卻別有一番風采。雙洞直徑各5米的石砌圓拱映入水中,猶如兩個滿月。村民直呼“洞橋”。由於中間的石砌橋墩的迎水一方有分水尖,有力於抗禦驚濤急流,數百年以來巍然如山。橋上的16條木柱支撐硬山頂屋面,原有“桃源福地”額。人們也可在橋上歇息、經商。
桃源兩廊橋,在宋代時,橋的南北曾有桃源書院、華源草堂、泗洲書院等。可以想像有多少文人墨客往來於橋上?清代晚期,在廊橋附近還發生過《天要落雨娘要嫁》的故事。
“十里東橋日,千山兩岸苔;登臨聊自適,歸杖夕陽催。”徘徊於桃源上兩廊橋,悠悠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