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殿秋·思往事

《桂殿秋·思往事》是清代詞人朱彝尊所作的一首情詞,這首詞是回憶往昔愛情生活的篇章。前三句寫作者回憶一次渡江往事,後兩句寫船上夜宿情景。詞僅有二十七字,卻寫盡了主人公微妙的心理活動,精細而執著地表達了作者的思念,深情細膩,令人感動。是朱彝尊的代表作之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桂殿秋·思往事
  • 創作年代:清初
  • 作品出處:《曝書亭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朱彝尊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寫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桂殿秋1
思往事,渡江乾2,青蛾低映越山看3。共眠一舸4聽秋雨,小簟5輕衾6各自寒。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桂殿秋:詞牌名,即《搗練子》,取自唐李德裕送神迎神曲的“桂殿夜涼吹玉笙”句。單調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韻。另有雙調三十八字,前後段各五句,三平韻的變體。
  2. 乾,即岸,江邊。
  3. “青蛾”句:女子的眉黛有似倒映在水中的山密。青蛾:形容女子眉黛。越山:嘉興地處吳越之交,故云。
  4. 舸(gě):船。
  5. 簟(diàn):竹蓆。
  6. 衾(qīn):被子,輕衾即薄被。

白話譯文

回憶往事江邊上,江水中映著美人的倩影和秀麗的遠山。我倆同船共聽滴滴答答的雨聲,各自孤宿,竹蓆衾被單薄,默默地忍受著嚴寒。

寫作背景

這首詞憶念的是作者於順治六年(1649年)隨岳父從練浦遷居王店途中初相戀的往事。朱彝尊十七歲人贅到馮家,其妻妹馮壽常只有十歲。九年後馮氏出嫁,到了二十四歲她又回到娘家來住,在這時她才真的和朱彝尊有了愛情事件。但她在三十三歲就死去了。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桂殿秋》,五句,二韻,二十七個字,純屬短制。在如此短短的尺幅中,織進了詞人纏綿悱惻的情思,而且描畫出意中人的眉眼。這大約就是該作贏彩的緣故。“思往事,渡江乾,青蛾低映越山看。”詞人以輕靈的筆觸描繪了載著他和她的小船,隨著回憶的水流,沿江馳向了秋風秋雨的越山的場景。開頭一個“思”字,帶起“往事”,進而提掣著全詞,把全詞的內容界域在回憶的範圍里;再一個“渡”字,表明詞人此行的去向和乘載一乘著船兒沿江而前,至於去往何處,不得而知。詞旨並非記游,而是透露一種朦朧的愛情。“青蛾低映越山看”,詞人描畫意中人的形態,並沒有著筆她的眼睛,“青蛾”下面的明眸顯得朦朧,從而給人留下想像的餘地。一個“低映”,再一個“看”,活畫出少女遙望雨色迷濛的越山的情態。這少女許是有滿腹心事。透過少女朦朧望山的身姿,似乎可以看到在她不遠處正在凝視著她的詞人的形象。
“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共眠”,極險,險些使詞趣跌入邪穢的淵藪。“聽秋雨”,極寫詞人與意中人雖同舸共眠卻心愿難遂的悽苦心態與情狀。既然是“秋雨”,那么這辰光最多是“已涼天氣未寒時”的深秋,但詞人卻硬說是“寒”,是因為“各自”“小簟輕衾”。小簟,意中人所臥,隱寫意中人嬌小溫柔;輕衾,詞人所用,隱寫不耐秋涼。或日二人皆“小簟輕衾”也未嘗不可;但共眠分臥確是不容置疑的。否則,“各自寒”便好無來由了。“各自寒”,分明使自然氣溫下降了許多,其原因當然是“天氣不寒人心寒”了。這一韻曲折往復,蘊藉委婉,不言相思愁苦,而極言相思愁苦。
附帶提一筆,詞人與意中人只是心會神交,並沒有結合。儘管好花旁落,詞人卻舊情不忘,所以有《桂殿秋》。如此痴愛之寫,卻又不見字面直露,全在一“看”、一“聽”、一“寒”中傳出;而全部複雜難言之心緒也僅憑一“共”、一“各”字之對相觀照間抽引,誠是不凡之聖手。

名家評價

清代詞人譚獻:“單調小令,近世名家,復振五代,北宋之續。”(《篋中詞》)
清代詞學家丁紹儀:“史梅溪(按:南宋詞人史達祖號梅溪)《燕歸梁》云:‘獨臥秋窗桂未香,怕雨點飄涼。玉人只在楚雲旁。也著淚、過昏黃。西風今夜梧桐冷,斷無夢,到鴛鴦。秋鉦二十五聲長,請各自、耐思量。’竹垞太史仿其意即變其辭為《桂殿秋》雲,較梅溪詞尤含意無盡。”(《聽秋聲館詞話》卷二)
清末民國初詞學家況周頤:“或問國朝詞人,當以誰氏為冠?再三審度,舉金風亭長對。問佳構奚若?舉《搗練子》(按:即《桂殿秋》)云云。”(《蕙風詞話》卷五)

作者簡介

朱彝尊(1629-1709年),字錫鬯,號竹垞,又號西舫,又號金風亭長,秀水(今浙江嘉興)人。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入江南,避亂出走,曾結交江南志士共圖復明,未成。後遊歷南北,考察古蹟。康熙十八年(1679年)舉博學鴻詞科,授翰林院檢討。修《明史》。著有《曝書亭全集》,又集有《經義考》《明詩綜》《日下舊聞》等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