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麻黃一湯)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桂枝二麻黃一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傷寒論》,具有解肌散邪,小和營衛之功效。主治太陽病,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形似瘧,一日再發者。

基本介紹

  • 出處:《傷寒論》
  • 功用:解肌散邪,小和營衛
歌訣,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義,配伍特點,運用,加減化裁,使用注意,附方,化裁方之間的鑑別,重要文獻摘要,

歌訣

桂枝二麻黃一湯,杏仁芍藥草棗姜;表證所在形似瘧,小調微發其汗暢。

組成

桂枝一兩十七銖(5.4g)(去皮),芍藥一兩六銖(3.7g),麻黃十六銖(2.1g)(去節),生薑一兩六銖(3.7g)(切),杏仁十六個(2.5g)(去皮尖),甘草一兩二銖(3.2g)(炙),大棗五枚(擘)。

用法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一日二次。本云: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合為二升,分再服,今合為一方。將息如前法。

功用

解肌散邪,小和營衛。

主治

太陽病,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形似瘧,一日再發者。

方義

本方功能調和營衛,微發其汗。由於邪氣稽留於皮毛肌肉之間,固非桂枝湯之可解,已經汗過,又不宜麻黃湯之峻攻,故取桂枝湯三分之二,麻黃湯三分之一,合而服之,再解其肌,微開其表,審發汗於不發之中,此又用桂枝後更用麻黃法也。

配伍特點

桂枝與芍藥相用,一衛一榮;麻黃與桂枝相併,一散一收;桂枝、芍藥、麻黃相用,散邪之中以益證,補益之中不戀邪,相互為用,一建其功。

運用

太陽中風輕證,因邪郁於營衛,單用桂枝湯減量,尚有藥力單薄。治療在用桂枝湯調和營衛之時,還當配以少量麻黃湯變方以宣發營衛之郁,在調和營衛之際,營衛郁滯之病機因之而解。
本方以發熱、頭痛、汗出、惡寒、苔薄白、脈浮為辨證要點。現代用於治療感冒及流行性感冒輕型者及蕁麻疹、風疹、皮膚乾燥綜合徵,支氣管炎等病證而見上述證機者。

加減化裁

咳嗽者,加款冬花、紫菀以宣降肺氣;咽痛者,加牛蒡子、桔梗以利咽止痛;項強者,加羌活、葛根以舒筋活絡;胸悶者,加枳實、柴胡以行氣寬胸解郁。

使用注意

1、套用桂枝二麻黃一湯,必須恪守該方藥物之間的量比,尤其桂枝、麻黃、芍藥的用量調配。若不尊方藥之間的量比調配,則會導致藥物功效改變,達不到治療作用,或致生變證,法當常識之。
2、煎藥法,當先煎煮麻黃,去上沫,減其烈性,用其和平之性。
3、服法當參桂枝湯有關注意事項。
4、太陽溫病輕證者,濕熱表征輕者當忌用。

附方

麻黃桂枝各半湯
組成:桂枝(去皮)5.2g,芍藥、生薑(切)、甘草(炙)、麻黃(去節)各3g,大棗4枚,杏仁(湯漬,去皮尖及兩仁者)4g
功用:解表散邪,小發其汗
主治: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面色反有熱色,身癢者
出處:《傷寒論》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桂枝麻黃各半湯和桂枝二麻黃一湯,兩方藥物組成完全相同,可主治病證一是傷寒輕證,一是太陽中風輕證。桂枝麻黃各半湯,方中用桂枝麻黃量比為5:3,但麻黃湯與桂枝用量均衡,麻黃、生薑用量相等,桂枝、麻黃、生薑合為用,以宣發營衛之氣鬱,散營衛中邪氣;而桂枝二麻黃一湯,方中桂枝與麻黃量為5:2,但麻黃湯變方用量占桂枝湯用量的二分之一,麻黃。麻黃、杏仁雖能宣散營衛營衛中郁邪,但受到量大於麻黃、杏仁之芍藥、甘草的佐制,則散邪發汗之中有止汗益陰之用。

重要文獻摘要

《傷寒論》:“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脫形似瘧,一日再發,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傷寒附翼》:“邪氣稽留於皮毛肌肉之間,固非桂枝湯之可解;已經汗過,又不宜麻黃楊之峻攻。故取桂枝湯三分之二,麻黃湯三分之一,合而服之,再解其肌,微開其表,審發汗於不發之中,此又用桂枝後更用麻黃法也。後人合為一方者,是大背仲景比較二分之輕重偶中出奇之妙理矣。”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