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道果

根道果

《根道果》是2010年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詠給·明就仁波切。

基本介紹

  • 書名:根道果
  • 作者:詠給·明就仁波切
  • ISBN:7807001739
  • 頁數:246頁
  •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5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媒體推薦,作者簡介,目錄,序言,文摘,

內容簡介

《根道果:禪修的方法與次第》是詠給明就仁波切的親身學習經驗。幽默的明就仁波切不僅以自身科學試驗為例,結合佛法心要與科學原理,以最尖端的實驗研究成果證明恐懼不安、迷惑等大腦神經元之間的信息交流,可以通過心的禪定修持加以轉化;而且還以非常親切、輕鬆的敘述方式,用簡單卻清晰、淺顯且豐富的故事和比喻,生動地表達出深奧抽象的佛教名相與科學術語的內涵,更以自己切身的經驗描述禪修的初始與進程狀態。即使是從未接觸過佛法書籍的讀者,也能深切領會明就仁波切這位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所要傳達給社會大眾的追求快樂的根本之道。

編輯推薦

《根道果:禪修的方法與次第》:禪定的心,是苦痛絕望的指引、快樂人生的鎖鑰。
以禪定克服深度恐懼的科學證明與解答藏傳最年輕閉關上師的禪修經驗與方法。
美國《時代》《國家地理》雜誌報導他被科學證明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根道果》一書特別適合以下三種人閱讀——
第一種是追求知識的人,對科學、哲學、文學、文藝、生命……充滿無限好奇,而且以各種方式追求;
第二種是不快樂的人,即使看到外在世界混亂不堪,但內心苦悶卻又無可奈何;
第三種是已經接觸佛法的人,卻不知道佛法真正的道理在哪裡。

媒體推薦

“心性超越語言和文字,但是想了解又必須從語言和文字開始。明就仁波切的書像一把充滿智慧的鑰匙,我誠意地推薦朋友們拿起這把鑰匙打開你的心。”
——國際影視巨星李連杰

作者簡介

詠給·明就仁波切,1976年生於尼泊爾,父親是20世紀禪修大師祖古·烏金仁波切。第十六世噶瑪巴認證他是佛法高階方便道大師詠給·明就仁波切的第七世轉世。頂果欽哲仁波切則認證他是偉大的實修實證禪修大師恰傑·甘珠爾仁波切的轉世。
詠給·明就仁波切不僅精通藏傳佛教傳統的實修訓練與哲學訓練,對現代科學文化也極為熟悉。至今已在全球巡迴講學近10年,並廣泛與各階層人士接觸和交談,包括國際知名的科學家、搖滾歌手、電影明星,以及所有想要超越與生俱來的痛苦而獲得恆常喜樂的人。
聰敏、機靈的明就仁波切常以真誠和幽默的方式描述自己所親身經歷的禪修困境與狀態,深受全球無數佛教與非佛教學生的喜愛。

目錄

中文版序
第一部 根——理論基礎
第一章 旅程的起點
心的交會
傳承的重要性
會見我心
來自西方的亮光
第二章 內在的交響樂
腦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三腦一體
不見蹤影的總指揮
正念
第三章 超越心,超越腦
本然心
本然的寂靜
深入了解你的本然心
心?生物現象?或兩者兼備?
做你自己
第四章 空性
勝義諦與世俗諦
空性的禪修練習
從物理學的角度看經驗
可能性所帶來的自由
第五章 感知的相對性
互為緣起
從神經科學看主體和客體
不確定性原理的恩賜
以認知心理學的觀點看事件的來龍去脈
時間的蠻橫
無常
第六章 天賦明性
本具的覺性
照亮黑暗
顯相與幻相
明空一體
第七章 悲心
關於悲心的生物學說
“認同”彼此的“不同”
第八章 我們為何不快樂?
情緒化的身體
性格特質與暫時的情緒狀態
制約因素
煩惱
煩惱或契機?
第二部 道——修持方法
第九章 找到平衡點
智慧與方便
身體的姿勢
心的體態
第十章 單純地安住
無所緣的禪修
第十一章 安住在對境上
感知對境之門
有所緣的禪修
其他有用的助緣
第十二章 善用念頭和情緒
善用你的念頭
不愉快的念頭
善用你的情緒
第十三章 慈悲
慈心與悲心的意義
循序漸進慢慢來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第十四章 修持的方法、時間與地點
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時間短,次數多
非正式禪修
隨時,隨地
結論
第三部 果——成果
第十五章 問題與可能性
禪修的次第
體驗並非開悟
第十六章 內部作業
只求生存或更求發展
指揮腦
悲心之果
第十七章 快樂的生物學
接受自己的潛能
快樂的心,健康的身體
關於喜樂的生物學說
認證空性的利益
第十八章 向前邁進
尋找上師
選擇快樂

序言

能為心師,則得安樂。
在《寶雲經》里,除蓋障菩薩問佛陀: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快樂?佛陀並沒有直接回答方法如何,倒是要菩薩先去思考心的狀態、作用與功能。
對於心的狀態,凡夫的我們是再熟悉不過了。今天喜歡著某人,改天也許就不喜歡了;過去肯花時間等候的甜甜圈,沒有新鮮感後就不再願意排隊;明明現在感到新奇、有趣的事,過沒多久就又覺得了無新意、枯燥乏味。面對隨時都可能改變的人心和事物,我們卻常在當下堅持要強做主宰。如此的心,使得我們的認識錯謬、顛倒。不僅如此,心念的活動就像下雨一樣,一滴接著一滴,沒有間斷,光是觀察這些念頭就十分累人,何況是在生活上去跟著它跑、跟著它轉呢?
不受控制的心,其造作的結果使我們產生負面的心態,進而製造許多不善的業,讓我們的來世淪落到惡劣的環境。那樣的處境沒有多少思考的空間,只會使得修行更加困難。狂放不羈、隨時跟著環境而轉的心,對我們實在沒有任何好處。有些人執著於外在物慾的追求,卻失去了心的自由和安寧,實在是非常不值得的事!如果能善加控制自己的心念,這顆聽話的“好”心就可以幫我們很多忙,讓我們即使生活困頓,仍然能擁有自在的心情,享受人生中的閒情逸緻。唯有停止製造心靈垃圾,才能避免一大堆麻煩,帶給我們真正的喜悅!要獲得安樂,就必須從心出發。
佛陀“不隨於心,能為心師”的教導,傳承千百年至今,一直是修行者努力修學的準則。在當代能夠統御心,而有所成就的法師里,詠給·明就仁波切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仁波切不僅是一位心師——心靈導師,在本書里也告訴我們如何訓練自己成為“心師”——心的主人。
作者依據傳統根、道、果的修行次第來編排此書。“根”篇,從認識“心”開始,提供了一些歐美心智科學研究的成果,幫助我們從不同於傳統佛法的角度,來深入認識心的作用。由於仁波切是實修出身,因此在敘述抽象概念和理論之餘,也讓我們練習觀察心是如何自然單純地呈現其本來面目。這是空性的體驗,是大手印(Mahamudra)教法的特色。
佛法修行的核心,的確是心。了解這一點,才算是踏人修行的開始——“道”,即本書的第二部。心,是我們修行路上的重要伴侶,如何使心一路上安穩且忠誠地陪伴我們,必須花時間訓練、鍛鍊心。而鍛鍊心的方法,唯有禪修。禪修有許多種方式,書中也枚舉了一些方法,從中不難看出仁波切要學習者多去體會修止的心法,掌握禪修的要訣。
修心之目的,最主要還是在於徹底轉化我們的心念、思想,進而以慈、悲來保護自己,善待眾生。因此,作者也提到慈心與悲心的培養是禪修的重點。若能以一顆調伏、溫馴的心為基礎,運用它來生起其他德行就容易多了。慈悲是修行者最大的財富,心存慈悲者比缺少慈悲者的心更柔和、更懂得付出與寬容。
最後的成“果”,則說明一切正確無誤的努力,只會導致一個目標——究竟的喜樂。平靜是真正的快樂,這是透過見到實相與根除煩惱所獲得。不管結果如何,所花費的時間、心力,都會帶給我們極大的利益,這是一項非常值得投資的菩薩事業。
詠給·明就仁波切相貌莊嚴,而且年輕有活力,弘法更是辯才無礙。此書行文輕鬆活潑,所述故事生動幽默,更重要的是,處處有著仁波切充滿智慧的慈悲話語,慈心與悲心正是成就者外在的顯露。仁波切實為幽默智慧的轉世大成就者,由衷祝福詠給·明就仁波切的弘法事業順利!也祈願所有眾生,於心得自在,於法得自在!

文摘

如果你是受過訓練的佛教徒,那么,你就不會把佛教當作一種宗教,而會把它當作一門科學,一種透過技巧探索自身經驗的方法。這些技巧讓你能以非批判性的方式檢視自己的行為和反應,而這些見解能讓你逐漸認清:“喔,原來我的心就是這樣運作的!我必須這樣做才能體驗到快樂,不要那么做才能避免痛苦的產生。”
基本上,佛法是非常實用的。佛法告訴我們要從事能夠助長平靜、快樂和自信的事,並避免會引發焦慮、絕望和恐懼的行為。佛法修持的重點,並不在於刻意改變想法或行為,以使自己成為更好的人,而是要認識到,無論你如何看待影響自己生命的那些遭遇,你原本就是良善、完整,且圓滿具足的。佛法修持是去認出自心原本具有的潛能,換句話說,佛教注重的並不是讓自己變得更好,而是認識到此時此刻的你,就如你自己一直深切期望的,是完整、良善,且本質上是完好健全的。
你不相信,是吧?
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也不相信。
首先,我想坦白告訴大家一件事。打從童年開始,恐懼感和焦慮感就不斷困擾著我。每當身處陌生人群之中,我就會心跳加速,冷汗直流。這種狀況發生在一位轉世喇嘛身上似乎很奇怪,因為轉世者累世以來不是已經累積了許多善根(Gewa)善行嗎?當時我所經歷的不安根本毫無理由可言。我住在一個美麗的山谷,身邊圍繞的都是親愛的家人、男女出家眾,還有那些致力學習如何喚醒內在平靜與喜樂的人。然而,焦慮感卻與我形影不離。
大約6歲時,我這種狀況才開始有所緩解。在孩童好奇心的促使下,我開始爬上村落附近的山巔,探索歷代佛法修行者終生禪修的各個山洞。有時我會爬進山洞假裝自己在禪修,可想而知,當時我對禪修根本就一竅不通,我只是坐在那兒,心裡不斷持誦“喳嘛呢叭咪畔”——這是幾乎所有西藏人,無論佛教徒與否,都耳熟能詳的密咒。有時我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心裡不斷默念這個密咒,雖然我並不了解自己在做什麼。但即使如此,我還是開始感受到一股平靜感悄悄潛入心中。
往後三年,我就經常在山洞中靜坐,試圖搞清楚到底該如何禪修。但是,焦慮感仍然持續增強,到最後演變成可能是西方醫學所說的恐慌症。有一陣子,祖父會隨意地給我一些簡單的教導。祖父是一位偉大的禪師,但不願公開自己的成就。後來我終於鼓起勇氣,請母親代我向父親祖古·烏金仁波切請求,讓我正式跟隨他學習。父親答應了,於是在接下來三年之中,他教導我各種不同的禪修方法。
一開始我其實並不十分明白,我努力試著依照父親所教導的方法安住自心,但我的心就是無法安住。事實上,在正式修學的最初那幾年,我發現自己的心竟然比以往更加散亂。讓我心煩意亂的事情真的是不計其數:身體的不適、背景的聲響,以及和他人的衝突等。多年之後我才逐漸明了,當時的我其實並沒有退步,而是變得更具覺知,更能察覺到念頭與感官知覺之流相續不斷地來去,這是我過去不曾認出的。看到其他人也經歷同樣的過程時,我終於了解,這是初學者以禪修方法審察自心時大多會有的經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