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集體舞(教育部門推廣集體舞)

校園集體舞(教育部門推廣集體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第一套全國中國小校園集體舞》包括國小組《好朋友》、《陽光校園》、《小白船》,國中組《青春旋律》、《校園秧歌》,高中組《青春風采》、《校園華爾茲》等7個校園集體舞,是由教育部組織的相關教育工作者、歷經兩年的時間,在大量的調查研究和科學實驗的基礎上編制完成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校園集體舞
  • 發布單位廣州市教育局
  • 普及時間:2009年
  • 首批試點:越秀區
廣州普及,校園推廣,起舞,愉悅身心,缺陷,前景,推廣介紹,疑問,

廣州普及

廣州市教育局正式下發檔案,開始普及第一套全國中國小校園集體舞,並於2009年在該市推廣普及。越秀區作為首批試點區。
據了解,全國各地中國小普遍採用第七套或第八套廣播體操作為增強青少年體質的主要活動。但相關調查顯示,很多人認為做操是一種形式,達不到鍛鍊身體的效果。為此,教育部組織創編了《第一套全國中國小校園集體舞》,並決定於2007年9月1日新學期開始,在全國中國小校全面推廣。
廣州市定於2009年普及校園集體舞,首批試點為越秀區。市教育局將會同越秀區教育局於2007年底舉辦全市第一期培訓班,並將於2008年組織對其他區(縣級市)的培訓工作。

校園推廣

起舞

2007年9月1日起,我國從國小到高中的學生們將開始統一學習校園集體舞。當聽到這個訊息,作為一個在大學都沒有學過舞蹈的“舞盲”,我有一種盤古開天闢地的感覺。可以想像在9月1日以後或許更長的日子裡,在中國的國小、國中、高中校園裡將出現一個前所未有的既壯觀又優美的場面:在悠揚的歌聲中,學生們翩翩起舞。

愉悅身心

儘管“舞進校園”還要等待不到三個月,但與相對單調的課間操相比,校園集體舞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要豐富得多,不論是從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著眼,還是從提倡素質教育的角度出發,通過接觸舞曲音樂和舞步提高學生的藝術鑑賞能力,達到鍛鍊身體的目的都是值得期待的。尤其是在如今被沉重的學習壓力壓得近乎喘不過氣來,身體素質每況愈下的大背景下,讓學生有機會學習舞蹈,舒緩一下緊張的學習氛圍,放鬆一下緊繃的神經,於情於理都應該為教育部的這個舉措報以掌聲。

缺陷

即使這樣,筆者還是有些許憂慮:在應試教育思維堅如磐石、素質教育“只見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純粹只是情緒化口號的情況下,教育部倡導的校園集體舞究竟能“舞”多久?其良苦用心會取得多少效果?有多少中國小會將一小時的寶貴時間放給學生?雖然專家號稱舞蹈“適合城市和農村的廣大中小學生”,但不要忘了在廣大的西部貧困地區,有多少農村中國小還沒有一塊像樣的操場,沒有一個真正的跑道?別說輕歌曼舞,有的連教室都還存在問題,到哪裡去找個合適的“舞場”?“男女生手拉手共跳華爾茲”能“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的根據又在哪裡?

前景

前不久,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和共青團中央下發檔案,要求全國億萬學生“集體鍛鍊一小時”,此令一出,引起爭議聲一片,人們紛紛質疑用檔案的形式能否解決提高中小學生體質的任務。如今,教育部又發出全國中小學生“必須要跳校園集體舞”的號令,同樣帶有明顯的強制性,同樣暴露了明顯的形式主義特徵。說白了,這場聲勢浩大的“校園集體舞”是冀望通過行政強制來“培養學生審美情趣,鍛鍊(學生的)身體”,靠一種不可取的家長式管制思維和權力慣性,企圖解決這兩方面的問題,有些異想天開。
當然,在措施還沒具體實施前就“潑冷水”,未免顯得太悲觀了。但是,如果學校的升學率還是各級學校甚至黨政官員的政績標誌;如果學生成績的誘惑遠遠大於“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如果應試教育局面不能得到根本改觀,筆者敢斷言,不管教育部搞“×舞推廣”,結果恐怕都難逃走樣、夭折的命運。

推廣介紹

雖然校園集體舞起初存在爭議,但海淀區三年來的試點證明校園集體舞在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有其獨特價值,2011年起,北京中國小將全面推廣校園集體舞。
廣州市教育局正式下發檔案,開始普及第一套全國中國小校園集體舞,並於2009年在該市推廣普及。越秀區作為首批試點區。
據了解,全國各地中國小普遍採用第七套或第八套廣播體操作為增強青少年體質的主要活動。但相關調查顯示,很多人認為做操是一種形式,達不到鍛鍊身體的效果。為此,教育部組織創編了《第一套全國中國小校園集體舞》,並決定於20079月1日新學期開始,在全國中國小校全面推廣。
廣州市定於2009年普及校園集體舞,首批試點為越秀區。市教育局將會同越秀區教育局於2007年年底舉辦全市第一期培訓班,並將於2008年組織對其他區(縣級市)的培訓工作。

疑問

記者日前從教育部門了解到,教育部組織創編的《第一套全國中國小校園集體舞》決定自2007年9月1日起在全國中國小校全面推廣,屆時,全國所有中小學生每天都必須要跳校園集體舞,其中男女生手拉手共跳的華爾茲將成為高中生的指定舞蹈(《北京晨報》6月3日)。
打破傳統的體育鍛鍊模式,把充滿時代氣息和青春活力的舞蹈引進校園並加以全面推廣,這樣的舉措大膽而務實,充滿了創意,值得期待。然而在叫好的同時,筆者卻禁不住心生三問:
一問這些舞蹈學生們真的喜歡嗎?推出的《第一套全國中國小校園集體舞》7個舞蹈,真的像教育部專家所說的那樣考慮到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育規律,具有鮮明的教育性、科學性和群體參與性,適合城市和農村的廣大中小學生嗎?這么大的一項創編計畫,專家們是否親自徵詢過一線老師及學生的意見呢?為什麼事前一點“風聲”都沒有,說推出就推出?
二問這一龐大的推廣行動會不會讓學生多花錢?首先是培訓問題,要是體育教師跳得不夠美,上面又要組織比賽,學校硬是讓學生自己掏錢請專業老師輔導,那咋辦?其次是服裝問題,為了整齊劃一,為了營造聲勢,為了“美”,舞蹈推廣行動極有可能淪為“舞服推廣行動”,果真如此,貧困學生在翩翩起舞的同時,就得節衣縮食籌舞服款,豈不讓孩子們遭罪?
三問要是學校陽奉陰違怎么辦?應試教育一統天下,而高考是不可能考這些舞蹈的,那么,面對可能遭遇的“狙擊戰”,教育部將使出什麼樣的法子來為集體舞進校園保駕護航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