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往事2

基本介紹

  • 書名:校園往事2
  •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 頁數:196頁
  • 開本:16
  • 品牌:武漢大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 作者:張福臣
  • 出版日期:2012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307092913, 9787307092914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張福臣主編的《校園往事(2)》圍繞中國大學的前世今生,蒐集最吸引人的豐富史料,以文章薈萃的形式分篇展示中國多校的歷史風采和風物軼事,突出史料的稀有珍貴和較強的可讀性、趣味性,集史料價值和可讀性於一體。

圖書目錄

守望者說/1
校長的自白
我國高校為什麼冒不出傑_出人才?/2
特稿
庚子賠款內情: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12
校園志
清華國學研究院裡的“四大導師”/28
1930年代清華大學接收圓明園風波/33
日寇占領下的清華園/38
著名的清華“四劍客”/40
1949年前清華大學的歷任校長/42
風物誌
李嘉誠夫婦傾家蕩產創辦汕頭大學/48
破解西南聯大校歌懸案/53
30年前的大學與青春/57
民國時期的“北漂”/64
雲蒸霞蔚武大十八棟/68
人物誌
曾昭掄與新中國高等教育改革/74
無文憑的一代儒宗——錢穆/79
蔡元培和胡適也是無房戶/82
影響毛澤東一生的八位老師/87
小典
黃埔軍校的招生考試/92
魯迅的逝世、葬禮及病情疑點/100
抗戰時期“留平教授”們的迥異人生/105
20世紀30年代教授們的風骨/109
這些教授們不差錢/117
浙大師生拚死保衛靈隱禪寺/123
民國小學生作文/128
民國時期各大學學費/132
吳宓“偷書”/134
梅蘭芳意外得博士/137
北大旁聽生:邊緣人群的另類生存/139
萬曆皇帝的“課程表”/143
風月
多情才子高曉松/148
國外大學
國外大學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156
校友會
我的大學生活瑣憶/162
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燕京大學/172
大講壇
“官本位”下的中國大學/178
書齋
《向中國大學說不》(連載二)——校園裡的憤懣者/182
讀中文系的人/190

文摘

無文憑的一代儒宗——錢穆
錢穆,江蘇無錫人,字賓四,1895年7月30日生於無錫一個五世同堂的錢家大宅。錢穆的父親錢承沛是個私塾老師,據說錢穆生下來時,曾哭三日不止,父親一直抱在身上哄著,對妻子說:“此兒當命貴,誤生吾家耳。”
錢穆幼時記憶絕佳,日讀生字三四十,後來增加到六七十都能記住。一次父親指著一個生字“沒”考問他何意,他居然根據字形說了出來。父親大驚,摸著他的頭說:“此兒或前生曾讀書來。”錢穆十歲入果育國小接受正式教育,“每篇文字大約過三遍即能背誦”,且長於作文,先生曾當眾誇他,“文氣浩蕩,他日有進,當能學韓愈”。
祖父中年早逝,不幸的是父親也英年早逝,死時年僅41歲,那一年錢穆才12歲。去世前父親叮囑他:“汝當好好讀書。”父親去世後,一家人生活陷入困頓,有人好心介紹錢穆去經商,母親婉言謝絕,稱再窮也要“為錢氏家族保留幾顆讀書種子”。
錢穆讀書常學習古人的治學與為人,及時反省自己。一次讀曾國藩家書,曾國藩說自己每讀一書必認真從頭讀到尾。錢穆從此要求每本書都必須認真閱讀,不遺一字,讀完後再換一本。從1912年起,在十年半時間內,錢穆輾轉四所國小,讀書之餘完成了第一部學術著作《論語文解》,並陸續在報刊上發表文章,漸漸嶄露頭角。時為上海聖約翰大學教授的錢基博讀到錢穆的一篇文章,大加賞識。1923年,在錢基博推薦下,錢穆轉入他兼職的無錫省立第三師範任教,從此兩人結下厚誼。錢穆對錢基博的友情一直念念不忘,晚年回憶說:“同事逾百人,最敬事者,首推子泉。生平相交,治學之勤,待人之厚,亦首推子泉。”
十年面壁,錢穆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治學門徑,專治儒學和史學,自稱“其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錢穆之所以選擇中國傳統文化作為自己研究對象,有著深層的社會原因。當時國人包括相當一部分知識分子對中國歷史文化缺乏信心,對儒家文化更是主張全盤否定。錢穆對此完全有不同的看法,“當我幼年,在前清時代,就聽有入說:‘中國不亡,是無天理。’在我幼小的心靈里,不禁起了一番反抗之心”。這種反抗之心便成了他後來治學的動力。
經過錢基博等人的介紹,錢穆的名氣如日中天。不久大名鼎鼎的胡適到蘇州中學演講,恰好錢穆此時也在蘇中執教,行前有人對胡適說,到蘇州有兩件事不能不辦,一是購買《伏吾堂集》,一是認識蘇州中學的錢穆,可見當時錢穆名氣之大。蘇州之行是錢穆與胡適的第一次見面,此時胡適正炙手可熱,錢穆抓住這次難得的機會就《先秦諸子系年》中的一個問題向他請教,希望他幫助釋疑,誰知卻把胡適難住了,一時竟無法回答,弄得非常尷尬。錢穆也深感自己唐突,但胡適並未介意,臨行前專門寫下家庭地址請他下次到上海家中做客。
對錢穆一生起著重大影響的人物應該算是顧頡剛,顧頡剛也是錢穆一生最為佩服的至交。顧頡剛回老家蘇州探親時看到《先秦諸子系年》,深為佩服,當即對錢穆說,你不適合在中學教國文,應該到大學教歷史,並請他為燕京學報撰稿。在顧頡剛大力推薦下,1930年,錢穆應聘到燕京大學任教,這是錢穆一生的一個轉折點。1931年夏,錢穆正式應聘北京大學,成為北大教授。錢穆剛到北大,又接到清華聘書,燕京大學也堅持請他兼課,盛情難卻,錢穆只好在幾個大學之間奔波。一個連中學都沒有畢業的自學者居然同時在北京幾所著名大學執教,一時名動京城,這一年錢穆年僅37歲。 雖然身處京城,又沒有一張文憑,錢穆卻十分自信。一次燕京大學監督司徒雷登出於禮貌問他到燕大的感受,錢穆坦然道:原以為燕大最中國化的,十分嚮往,來了才發現進門就是“S”“M”(以捐款人姓名代替樓名),完全名不副實,這兩個樓應該用中國名字才相宜。司徒雷登一時愣住了,大家也用詫異的目光看著他。不久學校開校務會,把“S”和“M”樓分別改為“適”樓和“穆”樓。校園中其他建築也改為中國名,園中一湖,所有提名都未得到認可,因為一時無名,遂根據錢穆的提議取名未名湖。事後有人和錢穆開玩笑說,你提個意見,得了一樓,與胡適分占一樓,誠君之大榮也。
資料來源:鳳凰網讀書
P79-81

序言

守望者說
不知不覺中又一年。冬日裡萬千學子們大包小捆夾風帶雪地急匆匆小別了他們的大家——校園,鳥兒般飛向久別了的小家。校園如一空巢老人,在孤寂和冷清中守望著。
《校園往事》也在不知不覺中守望了一年,守望了痛苦並焦急的一年。在這個逐漸喪失了記憶和想像力的二十一世紀,重新回到校園,回到往事意味著什麼?讓我們帶著還沒有完全喪失的記憶,將情思將守望慢慢浸潤至《校園往事》這本小書里。也許,我們會喜悅地感受到一種新的言說開始了。
守望是什麼?守望是歷史,就在這守望中迎來了百年歷史的大事——辛亥革命百年,不得不讓我們想起那個年代的人和事。
時間往前推100年,正是因為這場革命,西方社交禮儀被引入中國。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髮興,辮子滅;愛國帽興,瓜皮帽滅;天足興,纖足滅;陽曆興,陰曆滅;鞠躬禮興,跪拜禮滅……這些在如今看來再正常不過的服飾、禮儀,在當時,卻產生了驚天的能量。那時的學子不但是經歷者,還是歷史最大的推動者。
想想那個時代出現的風流人物,總會生出一絲羨慕來,似乎這樣的人物這樣的時代再也尋不到,但果真如此嗎?
也許吳宓夜晚竊書時原不想理會其他人的書;
李嘉誠為興建汕大捐出所有財產時拿筆的手也有一絲顫動;
梅貽琦面對兇惡的抓捕官兵時也許學生的名字就在嘴邊;
王子達市長咽下的最後一句話也許只因被人潮的聲音蓋過。
僅是一剎那……
也許你早已察覺出大學裡的種種弊端,卻無法大聲疾呼,那么看到朱清時校長的講演時請小聲地贊好,輕輕地鼓掌。
一個世紀,一百年的時間,不短也不長,世界上好多名校也走過了百年,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還有國外的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東京大學。在這一個世紀的風雨中,它們一直矗立著守望著。在接下來的一百年,希望我們的《校園往事》也能一同守望……
張福臣
二零一一年於珞珈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