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腹文鳥

栗腹文鳥

栗腹文鳥(學名:Lonchura malacca):小型鳥類,體長10-12厘米。嘴藍灰色,基部粗厚,先端尖、呈圓錐狀, 腳亦為藍灰色,整個頭、頸和上胸黑色,其餘體羽栗色,或下胸和腹中央至尾下覆羽黑色。尾栗紅色。

棲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帶的灌叢、草叢和農田中,也見於果園、蘆葦叢和村舍附近。常成群活動,多成3-5隻或10餘只的小群,也見單獨與其他文鳥混群活動和覓食,秋冬季節有時也成數十隻的大群。以穀物和雜草種子為食,繁殖期間也吃部分昆蟲。

分布於中國、尼泊爾、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緬甸、泰國、中南半島、馬來半島、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地。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世界,中國,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栗腹文鳥的整個頭、頸、頸側、頦、喉和上胸黑色,背、肩和兩翅覆羽淡栗色,腰和尾上覆羽深栗色富有光澤。長的尾上覆羽羽緣金橘紅色或金黃色,尾赤褐或栗紅色,羽緣橙黃或金黃色,飛羽淡褐色,外翈羽淡栗色,內翈羽緣淡棕黃色,其外表顏色和背相似、有時背部沽灰,下胸和兩脅栗色或淡栗色。下胸中部、腹中央、肛周和尾下覆羽黑色或黑褐色。
幼鳥頭、頸不為黑色,整個上體從頭至尾包括兩翅覆羽和飛羽表面概為淡褐色,下體皮黃色。
虹膜紅褐或暗褐色,嘴藍灰色,腳藍灰或鉛灰色。
大小量度:體重♂10-14.8g,♀13-15.5g;體長♂103-116mm,♀101-107mm;嘴峰♂10.2-12.2mm,♀10.7-12.2mm;翅♂50-54.3mm,♀50.6-53.5mm;尾♂31.0-40.5mm,♀30.6-37.0mm,跗蹠♂15.0-16.8mm,♀14.3-16.5mm(華南亞種)。(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栗腹文鳥主要棲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平原地帶的灌叢、草叢和農田中,也見於果園、蘆葦叢和村舍附近。

生活習性

遷徙留鳥,部分遊蕩或遷徙
食性:以穀物和雜草種子為食,繁殖期間也吃部分昆蟲。
習性:常成群活動,多成3-5隻或10餘只的小群,也見單獨踐免與其他文鳥混群活動和覓食,秋冬季節有時也成數十隻的大群。在小樹或灌木枝間跳躍或飛來飛去,也在章叢中和地上活動和覓食,休息時多停息在地邊樹上或灌木與電線上。性活潑而大膽,不畏人,飛行時呈波浪式前進。叫聲尖銳,似‘peep、peep’或‘peekt’。
叫聲:尖似笛聲的pwi…pwi。飛行時發出三聲的顫鳴。鳴聲為嘴的叩擊聲響及無音的鳴唱並以長哨音結尾。

分布範圍

世界

原產地:印度;新加坡;斯里蘭卡。
引進:哥斯大黎加、多明尼加共和國、海地、買加、日本、葡萄牙、波多黎各、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
栗腹文鳥分布圖栗腹文鳥分布圖

中國

雲南、廣東、海南島、香港和台灣。華南亞種於中國西南、華南及海南島;台灣亞種於台灣。

繁殖方式

繁殖期3-8月。營巢於草叢、灌木叢蘆葦叢及水生植物叢中,也有在竹叢和小樹上營巢的。巢呈梨形或球形,開口於頂端側面,主要由草葉、草莖、竹葉、蘆葦葉等構成,隨營巢環境不同而不同,通常就地取材。巢的大小據3巢的測量為外徑14-15厘米,內徑11-12厘米,高19-23厘米,深12-16厘米。每窩產卵4-7枚,卵白色,光滑無斑,為橢圓形或卵圓形,大小為15.1-17.8毫米×10.6-12.4毫米,重2.0-2.2克。

亞種分化

栗腹文鳥(2亞種)
中文名稱學名
1
Lonchura malacca atricapilla
2
Lonchura malacca taiwanensis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