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河鎮成樓村

柳河鎮成樓村

寧陵縣柳河鎮成樓村位於310國道北側,隴海線北側,鄰村有李莊、郭樓、關上、解莊、五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柳河鎮成樓村
  • 別名:寧陵縣柳河鎮成樓村
  • 地理位置:寧陵縣
  • 鄰村:李莊、郭樓、關上、解莊、五卜
成姓來源,遷徙分布,抗日老戰士,

成姓來源

成姓,始自周初,向上溯源,是帝嚳後裔。帝嚳是黃帝的曾孫,因受封於辛(今商丘古城南22公里的睢陽區高辛鎮)而稱為高辛氏。高辛氏帝嚳有子稷,又被稱為后稷、棄,以姬為姓。棄就是周部落的始祖。
成姓主要有兩個源流,一是源出周之叔武,被稱為叔武成;另一個源出楚時的得臣,被稱為得臣成。
叔武成的起源。《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記載:棄之後裔周武王姬發滅紂立周后,曾廣封姬氏宗親、功臣謀士及歷代王親顯族為諸侯國君,並分別以封國各賜給姓氏。其中武王姬發之第五弟(即文王姬昌第七子)姬叔武被封於絣,並賜姓絣。後來之《通志》氏族篇、《辭海》、《中華上下五千年》中的《周初大分封》、海天出版社出版的《百姓宗族圖典》等史書或類書均有相同的陳述。而現在很多成姓人保存的《成氏祖譜》,也多載其鼻祖為周武王所封之絣國君主姬叔武。其中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等地的部分《成氏祖譜》還完整地記下了姬叔武以後歷3000多年、約傳110多代的明細世系序列。由此可見,姬叔武由周武王賜姓絣,是無可非議的。姬叔武被尊為成姓得姓始祖。後來,周王朝衰敗時,絣氏人去“阝”就姓了“成”。至於“絣”什麼時候演化為“成”的,沒有具體記載。另據《辭海》等書記載,當時的絣國,地處今山東省寧陽、汶上周圍地區,治所在今寧陽東北的絣邑地方。再據《春秋》記載:絣國為齊所滅,其所屬土地被齊國和魯國瓜分。絣國亡後,成氏族民以庶民、官奴身份繼續在當地繁衍生息,並隨著社會的變遷不斷向全國各地發展壯大。
得臣成的起源。據《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五》及《中華上下五千年》、《中國名人辭典》、《南成志》等書記載:周初,周成王封宗親貴族熊繹為楚子,賜姓羋(音mǐ),居丹陽。公元前740年(周平王30年),熊繹之第十一世孫、楚子熊通趁周室衰微之機而叛周,另立楚國,並自封為楚武王。建國後,楚武王連年發兵侵略鄰近小國,先後滅掉隋、鄧等國。成得臣,原名熊子玉,系楚武王的堂兄弟,自幼聰敏有大志,出仕後,驍勇善戰,屢立戰功,先後被授予大將軍、楚國卿等要職。但熊子玉為人傲慢自負,恃功績而更姓為成,更名為得臣。楚成王39年(公元前633年),在成王猶疑不決的情況下,得臣堅持率兵攻打宋國,結果被前去救援宋國的晉國軍隊打得大敗,因而獲罪被誅殺。成得臣的子孫遂以“成”為姓,相繼在荊楚、西川、雲貴等地繁衍生息。現在,僅在雲南、貴州地方的成姓族民就有20多萬。
因此,以成得臣為鼻祖的成姓,應該是中華姓氏中的第二支成姓。
上谷為成姓郡望
歷史及歷代欽定的《百家姓》上,均稱上谷是成氏郡名,國內部分成氏宗譜還稱“成氏鼻祖叔武始封於上谷”。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鞏固其統治地位,於公元前221年,把全國劃為36郡(後增至40郡),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員專司管理。上谷郡是當時北方邊陲的一個戍邊大郡,戍邊任務特別重大。因戍邊的需要,秦皇朝逼迫大量原齊、魯、燕、趙等國王族遺民、士庶、官奴遷往上谷定居,以充實戍邊力量。當時,叔武后代就被大量遷往上谷定居。在那兒,成姓的社會地位逐步有所改變,族民也興旺發達起來。至魏晉時,上谷地方的成氏族民逐步恢復了叔武世家的大族地位,從而變成了上谷的郡望。在此期間,一些成氏族人也先後在朝廷任官。

遷徙分布

寧陵縣柳河鎮成樓村保存的《成氏祖譜》記載,商丘成氏在明朝時從南京西南城角處遷來,先後在商丘、寧陵等地落戶,至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
據成樓村一些老人回憶,新中國成立前,成姓在寧陵是出了名的大戶。在寧陵縣以北,所有的牲口行市全部由成姓人經營,趕集逢會,買驢賣馬時,都要向成姓的管理人員交費。民國期間,成姓有一祖墳在寧陵縣城東南角,為應付戰亂,寧陵縣當時的守軍決定在城四周修建一個四方的護城牆。可是,護城牆的東南角正好趕在成姓的那個祖墳上。修城牆的地方守軍給成姓族長多次商量,可成姓人看中了那塊風水寶地,就是不遷墳。修城牆的不得不放棄修建護城牆的東南角,往裡收縮,避開成家的那個祖墳,結果寧陵縣的四角護城牆沒有東南角,至今還成為寧陵人的一個笑談。這也從一個方面顯示了當時成姓人在寧陵的興旺與地位。
民國初期,有一個相當出名的督軍,名叫成士雲,出生於現梁園區孫福集鄉的朱小樓村(原朱家寨)。成士雲戰死後被葬於商丘古城北門口偏東邊,立有石碑,建有陵園。據成樓村部分老人回憶,成家人經常到成士雲陵園祭奠。那個陵園內有花草,管理員看護得很嚴,不允許人們攀折,但成家人到後,可以隨意攀折,因為,那個陵園就是成家的。
新中國成立後,寧陵成姓族人不再旺盛,現在,寧陵成姓的人已經不是大姓了。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商丘古城北面的成士雲將軍陵園及寧陵縣東南角那個成姓人的墳塋也全部被“革委會”給推倒、剷平。現在,如果不是那些老年的成姓人回憶,誰也不會在寧陵東南角及商丘古城北門附近找不到當初成姓人埋葬及祭奠的任何痕跡。

抗日老戰士

今年91歲的成乃義1943年5月參加革命,成為八路軍山東軍區十分區的一名小戰士。抗日戰爭中,成乃義所在部隊與日寇在山東東明縣、曹縣一帶展開了戰鬥,直到抗戰勝利。解放後,成乃義因功被安排在金融系統工作,1980年退休返鄉。如今,年過八旬的成乃義除耳朵有些聾外,身體很健康。談及當年打日本鬼子的情節,老人依然很激動。
“1945年8月15日,當時我們所在的部隊正在山東省東明縣賀莊一帶休整,突然上級傳下話來,說小日本無條件投降了,當時我們興奮地買來鞭炮,放了一掛又一掛,戰士們也激動地跳起來歡呼。那一刻,我至今歷歷在目,終生難忘。”談及60年前的那一幕,老人滔滔不絕。
據老人回憶,1949年春,在山東曹縣一帶的日寇對東明縣的一些村莊進行掃蕩。進村後,鬼子牽走老百姓家中的豬羊,搶走雞鴨,對拿不走又不值錢的桌椅板凳,堆在一起焚燒,有的鬼子還將大便拉在老百姓家中的麵缸里。“每到這時,我所在的炮兵連就架炮向村里射擊,然後步兵再進入村里打鬼子。”成乃義說。
“1945年8月15日這天,當老百姓聽說日本投降了,都紛紛敲著洗臉盆來到部隊駐地(當地地主家中)致謝,並送來小米和雜麵,讓部隊改善一伙食。那一刻,每一個中國人都很激動。當天夜裡,我興奮得半夜沒睡覺。”老人說著,仿佛又回到了60年前那激動人心的時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