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樹口村

柳樹口村

柳樹口村是山西省澤州縣柳樹口鎮所在地的行政村(包括柳樹口、沙豁、舊口、店凹、司車五個自然村),地處太行山巔,在晉張公路和柳奪公路的交叉口,距市區33 公里,交通比較便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柳樹口村
  • 地理位置:山西省澤州縣柳樹口鎮所在地的行政村
  • 面積:耕地1345 畝
  • 人口:1050 人
村情概況,歷史面貌,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地圖信息,

村情概況

柳樹口村是山西省澤州縣柳樹口鎮所在地的行政村(包括柳樹口、沙豁、舊口、店凹、司車五個自然村),地處太行山巔,在晉張公路和柳奪公路的交叉口,距市區33 公里,交通比較便利。常年氣候適宜,陽光充足,年無霜期180 天,年平均氣溫11. 5 ℃,年均降雨量549.8 毫米。一般春季旱情較多我,秋季雨量較多,傳統農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柳樹口村現有農戶290 戶,人口1050 人,勞動力540 人,耕地1345 畝,人均耕地1.3 畝。2005 年人均純收入2750 元,其中第一產業收入占84% ,第二產業收入占8.5% ,第三產業收入占7.5% 。高於周邊行政村,是柳樹口鎮典型的山區農業示範村。

歷史面貌

素稱“晉城東大門"的柳樹口村,踞太行之嶺,扼晉豫喉嚨,靠三晉腹地,眈中原千里。位於晉城市區32公里處。北靠窯嶺佛爺谷堆,南依柳灣大橋,峰巒疊嶂,溝壑縱橫,景色秀美。晉張公路,柳奪公路穿越而過。地表多為石灰岩,紅土壤,植被多為松、柏、槐、楊、柳等喬木與荊條、馬夾等灌木叢。年平均氣溫8.6℃,平均降水量562毫米,無霜期為182天左右。全村由店窪、東司車、西司車、沙豁、舊口、柳樹口6個自然村組成。(原窯嶺村已集體搬遷。)全村共287戶,l060口人,耕地1347畝,全勞力450個,半勞力200個,全村面積為18平方公里。2008年工農業總產值為850萬元,人均收入3400元,是澤州縣兩個文明建設和綜合治理先進村。歷年來為政府駐地。1943年為晉東縣政府和晉東縣第一區公所駐地。解放後為第八區公所駐地。l953年一1958年四次均為鄉政府駐地。1958年為柳樹口火星人民公社駐地。l962年為柳樹口人民公社駐地。l984年改設為柳樹口鄉人民政府駐地。2001年至今為柳樹口鎮人民政府駐地。
據傳說柳樹口村過去柳樹甚多,其中靠路邊有棵巨柳,年久而枯,其身成洞,可通牛車,行人便穿洞而過,柳樹口村因此而得名。其實歷史上,柳樹口村曾是南下清化(河南博愛)北上晉城陵川的官道。自秦朝起整個封建社會裡,官道旁別栽樹是官方規定。五、六十年代初,這一帶還可見到殘存古柳,而柳樹口村的村口尤多。據史書記載,柳樹口村自古以來,就是官道上的一個重要隘口,尤其以村北九里十八盤為最險,故此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公元5 30年(北魏孝莊帝永安3年)曾命源於恭領兵兩千築寨防禦朱業隆,因柳樹多而被稱為柳樹隘,柳樹口村也就熱鬧起來,因此,柳樹口村也可能因此而定名。
柳樹口村隨著歷史政劃沿革,其歸宿也隨之而變,夏、商、周時天下九鼎,柳樹口村居冀州;春秋時始居晉國:三家分晉後為韓地;戰國時歸魏國。秦始皇統一後,柳樹口村屬上黨郡高都縣所轄。漢室衰,三國分,柳樹口屬曹魏。公元598年(隋文帝開皇十八年)柳樹口村屬丹川縣管轄。公元619年(武德二年)柳樹口村屬晉城縣管轄。公元136年(元順帝二十八年)柳樹口村直屬澤州。清朝時光屬東鄉(原移風鄉)後屬柳樹里。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建立柳樹口為三區。1937年,中共晉城中心縣工作委員會在柳樹口村成立二區秘密區分委,關秀廷同志任書記。抗日戰爭爆發後,柳樹口村屬太行行區。晉東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時屬縣第一區。金洞縣撤銷後,晉城縣恢復全貌,柳樹口村劃為第八區,l947年春,柳樹口村劃為第六區。到l949年又被劃為第八區管轄。太行、太岳區撤銷,柳樹口屬長治專區管轄。1954年,行政村撤銷鄉公所管自然村,柳樹口村屬柳樹口鄉管轄,黨總書記韓長國,鄉長張軟順。l956年至l957年柳樹口村屬柳樹口鄉管,黨總支書記為鐘新年,鄉長為和立和。l958年3月至l958年8月柳樹口村屬柳樹口鄉管,黨總支書記梁廣霖,鄉長鐘新年。公社化後,柳樹口村屬柳樹口火星人民公社管轄。文化大革命時,第一階段屬柳樹口人民公社管,第二階段屬柳樹口人民公社核心小組管,第三階段屬柳樹口人民公社黨委管,文化大革命結束,柳樹口村仍屬公社黨委、革委會管。l983年柳樹口屬晉城市(縣級)管,隸屬柳樹口人民公社。l984年取消人民公社恢復柳樹口鄉,受鄉領導。1985年至l996年受郊區人民政府柳樹口鄉管轄。1996年至2000年受澤州縣柳樹口鄉管轄。2001年至今柳樹口屬柳樹口鎮管轄。總之,柳樹口村的政劃沿革,大約經歷了古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社會主義改造和全面建設時期,文化大革命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43畝(其中:田6畝,地237畝),人均耕地1.08畝,主要種植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 662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25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0畝,主要種植泡核桃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113畝,其他面積41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0年底,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全村58戶全部飲用井水。有58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58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0戶;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7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8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3輛,農用運輸車2輛,機車10輛。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2戶;建有小水窖59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95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95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87畝。到2010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戶居住在磚木結構房屋中,有5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有2戶居住在其它結構的房屋中。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8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1萬元,占總收入的28.18%;畜牧業收入56萬元,占總收入的30.9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70頭,肉牛43頭,肉羊186頭);林業收入70萬元,占總收入的38.67%;第二、三產業收入4萬元,占總收入的2.21%。農民人均純收入295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等為主。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養殖業,主要銷往省內。2010年畜牧業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5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0.94%。該村發展泡核桃特色產業,計畫發展泡核桃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有農戶58戶,鄉村人口228人,其中男性126人,女性102人。其中農業人口225人,勞動力126人。該村以彝族為主,其中彝族206人,漢族22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92人,參合率84.96%;享受低保29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7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5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1戶,占農戶總數的1.72%。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十字口完小,中學生就讀到龍街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8公里,距離中學35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3人,其中小學生17人,中學生16人。

村務公開

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訂農業承包契約5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34.69畝。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2人,黨員中男黨員2人,團員3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人畜飲水困難,道路基礎差。學校基礎設施差,教師生活和工作都非常艱苦。
該村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泡核桃特色產業,發展養殖業、採礦業,加大礦石探查和開採力度。

地圖信息

地址:晉城市澤州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