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斗紋

【柳斗紋】瓷器紋飾。也稱“柳編紋”、“藤編紋”。源於新石器時代的編織紋。流行於漢至宋元時期。所見器物有罐、杯、壺、洗、瓶等。生產柳斗紋器物的窯口,唐代有越窯、邛窯;宋代有定窯、甌窯、磁州窯、耀州窯、贛州窯、登封窯等。早期比較寫實,以柳條為經,以麻線為緯,刻出編織紋或模印出編織紋。後來出現只有寫意的經線柳條紋,而無緯線的麻線紋。其形式有三種,一為口下對稱的兩側有同心圓點,逐步向外擴展;二為長尖圓點在器物的腹部兩側逐步向外擴展;三為上下均為直條形,與柳斗紋在似與不似之間,又被稱為“菊瓣紋”。到了宋代還有繪畫的只有經線而無緯線的寫意的柳編紋,這種繪畫的柳斗紋多為寫意性的。除寫意性的前兩種形式外還有重疊的波浪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