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植物)

柘(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灌木或小喬木,直立或攀援狀,通常具刺。葉互生,有短柄;葉片全緣或上部3裂,羽狀脈或三出脈;托葉早落。花單性,雌雄異株,腋生,頭狀,有小苞片,雄花花被片3~5,長圓形,鈍頭,雄蕊4,花葯2室;雌花花被片4,包圍子房,花柱單一或2裂,柱頭伸長,果期雌花被與小苞片同時增厚包圍著瘦果。果實卵形,絳紅色,多數集成頭狀花序。木材密緻堅硬,可制弓。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柘樹
  • 拉丁學名:Cudrania tricuspidata (Carr.) Bur. ex Lavallee
  • :植物界
  • :種子植物門
  • 亞門:被子植物亞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蕁麻目
  • :桑科
  • 亞科:波羅蜜亞科
  • :波羅蜜族
  • :柘屬
  • :柘樹
  • 分布區域: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各省區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1-7米;樹皮灰褐色,小枝無毛,略具棱,有棘刺,刺長5-20毫米;冬芽赤褐色。葉卵形或菱狀卵形,偶為三裂,長5-14厘米,寬3-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至圓形,表面深綠色,背面綠白色,無毛或被柔毛,側脈4-6對;葉柄長1-2厘米,被微柔毛。雌雄異株,雌雄花序均為球形頭狀花序,單生或成對腋生,具短總花梗;雄花序直徑0.5厘米,雄花有苞片2枚,附著於花被片上,花被片4,肉質,先端肥厚,內卷,內面有黃色腺體2個,雄蕊4,與花被片對生,花絲在花芽時直立,退化雌蕊錐形;雌花序直徑1-1.5厘米,花被片與雄花同數,花被片先端盾形,內卷,內面下部有2黃色腺體,子房埋於花被片下部。聚花果近球形,直徑約2.5厘米,肉質,成熟時桔紅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500-1500(-2200)米,陽光充足的山地或林緣。

分布範圍

產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各省區(北達陝西、河北)。朝鮮也有。日本有栽培。

主要價值

莖皮纖維可以造紙;根皮藥用;嫩葉可以養幼蠶(四川農村均以嫩葉養幼蠶,據說,老蠶食用柘家那邊的柘樹老葉,吐絲光澤不美觀);果可生食或釀酒;木材心部黃色,質堅硬細緻,古代用作制弓,可以作家俱用或作黃色染料;也為良好的綠籬樹種。
【彝藥】樹材用於肝膽濕熱,砂石淋濁,瘀血腫痛,痄腮癰疽《哀牢》。
柘樹柘樹
【畲藥】九重皮:根治療腰痛,關節痛,脾虛瀉泄《畲醫藥》。
【佤藥】若比感繞扎:根治療腮腺炎,扁桃體炎,感冒《滇藥錄》。
【水藥】尼高、無刺奶漿樹:根皮治肺結核《水族藥》。
【侗藥】尚專高,Sangp sunl kgaos,刺高(Sunl kgaos) :根主治賓奇卯(結核) ,拌醜瘟碇(尿脬結石) 《侗醫學》。
【白藥】莖、葉治流行性腮腺炎,肺結核,慢性腰腿痛,跌打勞傷,癤腫;根皮,莖皮治腰痛,遺精,咯血,嘔血,跌打損傷《大理資志》。
【瑤藥】黃穿破石(fanh zuih nqimv) 黃龍退殼,辣椒刺,黃埠刺:根用於肝炎,肝硬化,尿路結石,閉經,風濕骨痛及跌打損傷;外用治癰瘡,連珠瘡。
性味功效: 味甘,性平。化瘀止痛,祛風利濕,止咳化痰。
臨床套用: 主要用於消化道腫瘤,如食管癌賁門癌、胃癌、腸癌等,也可用於肝癌、肺癌、胰腺癌等。對不宜使用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者尤為適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