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弱粗螯蛛

柔弱粗螯蛛

柔弱粗螯蛛,Pachygnatha tenera (Karsch,1879),肖蛸科鋸螯蛛屬的一種蜘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柔弱粗螯蛛
  • 拉丁學名:Pachygnatha tenera (Karsch,1879)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螯肢亞門
  • :蛛形綱
  • 亞綱:柄腹亞綱
  • :蜘蛛目
  • 亞目:後紡亞目
  • :肖蛸科
  • 亞科:肖蛸亞科
  • :粗螯蛛屬
  • :柔弱粗螯蛛
  • 總科:圓蛛亞科
基本信息,形態描述,雌蛛,雄蛛,鑑別特徵,地理分布,

基本信息

拉丁目名:ARANEAE
拉丁亞目:OPISTHOTHELAE
中文亞目:後紡亞目
總科:圓蛛總科
superf:Araneoidea
拉丁科名:Tetragnathidae
中文亞科:肖蛸亞科
拉丁亞科:Tetragnathinae
中文屬名:粗螯蛛屬
拉丁屬名:Pachygnatha
拉丁種名:tenera
定名人:Karsch
年代:1879
中文名:柔弱粗螯蛛
原始文獻: Verh. naturf. Ver. preuss. Rheinl. Westfalens, 36: 64.
生境:生活在稻田稻株的中下部,旱田則在較潮濕的環境活動。
國內分布:北京,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湖北,廣東,陝西。
國外分布:韓國,日本,美國。
資料來源:中國動物志 無脊椎動物 第三十五卷 蛛形綱 肖蛸科:104-106

形態描述

雌蛛

寬1.36。背甲長卵形,褐色,具很多圓形小凹坑,眼區至中窩之間具一暗褐色縱條斑,兩側具較寬的暗褐色邊。頸溝深,暗褐色。中窩縱向,卵圓形。兩眼列均後凹,後眼列稍寬於前眼列。前中眼間距等於前中側眼間距(0.08:0.08);後中眼間距大於後中側眼間距(0.12:0,10);前、後側眼相接。中眼域長0.22,前邊寬0.23,後邊寬0.26。前中眼=後中眼>前側眼=後側眼(0.09:0.09:0.06:0.06)。
額高0.25,大於前中眼直徑的2倍。螯肢長於頭胸部長度的1/2,暗褐色;前齒堤有3齒,第1齒與第2齒的間距很大,第1齒位於螯牙的基部,第2齒與第3齒的間距近;後齒堤有4齒,第1齒大,位於螯牙的基部,尖端指向下方。下唇、顎葉和胸板均為暗褐色,胸板包圍步足的基節,並與背甲相連。步足黃褐色,無刺和大的剛毛。腿節Ⅰ、Ⅱ具2根聽毛,腿節Ⅳ具1根聽毛,腿節Ⅲ無聽毛;脛節具2列5根聽毛;後跗節Ⅰ一Ⅲ各具1根聽毛,位於中部約1/2處,後跗節Ⅳ及跗節無聽毛。跗節器位於跗節的近中部。
步足測量:Ⅰ4.38(1.22+1.53+1.05+0.58),Ⅱ3.77 (1.05+1.33+0.88+0.51), Ⅲ2.51 (0.71+0.95+0.51+0.34),Ⅳ3.19(0.99+1.05+0.71+0.44)。足式:1,2,4,3。腹部卵圓形,背面具一大的黑色葉狀斑,葉狀斑中具一些銀白色斑點,葉狀斑的兩側銀白色。腹部側面中央具一較寬的銀白色縱斑,腹部腹面灰黑色,散布少量銀白色鱗斑,中央的兩側各具一淺色縱條斑,並與紡器至生殖孔中間的淺色橫條斑相連,呈“U”字形。納精囊1對,各呈橫向的“6”字形。

雄蛛

體長2.00~2.50。一雄蛛體長2.52:頭胸部長1.26,寬0.72;腹部長1.26,寬0.96。身體的形狀、背甲、腹部的顏色、斑紋以及眼的排列等與雌蛛相似。螯肢大,約為頭胸部長的4/5,前面近頂部的背側具一婚距;前齒堤有3齒,第1齒距螯牙一段距離,第2齒遠離第1齒,位於螯肢的近側半部;後齒堤有4齒。
柔弱粗螯蛛
觸肢和步足測量:觸肢1.70(0.61+0.24+0.17+0.68); 步足Ⅰ 6.23(1.67+2.14+1.60十0.82), Ⅱ5.31(1.50+1.84+1.29十0.68), Ⅲ 2.97 (0.92+0.95+0.69十0.41), Ⅳ4.42(1.36+1.43十1.09+0.54)。足式同雌蛛。觸肢器的引導器腹面近基部具一腎形導片,頂部呈半圓形,副跗舟的遠端半部與近端半部幾乎一樣寬,遠端半部呈鐮狀。

鑑別特徵

本種背甲的形狀、螯肢齒的排列與高氏粗螯蛛 P. gaoi相似,但雌蛛螯肢後齒堤的第1齒大,位於螯牙的基部,而後者後齒堤的第1齒小,不在螯牙的基部;本種雄蛛螯肢的長度約為背甲長的4/5,觸肢器的副跗舟窄,遠端半部呈鐮狀,而後者螯肢的長度僅約占背甲長的1/2,副跗舟寬,遠端半部不呈鐮狀。

地理分布

國外分布:韓國,日本。
國內分布:北京、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湖北、廣東、陝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