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連松

柏連松

柏連松(1936年—),男,漢族,上海市人,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早年師從全國著名老中醫、上海中醫外科名醫夏少農教授,跟隨夏師臨診,後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上海市中醫進修班。他全面、系統地掌握了夏氏外科的中醫特色,在從事中醫外科、肛腸科的40多年中,他長期工作在醫、教、研第一線,將中醫傳統方法與現代醫學的先進技術相結合,並把肛腸病作為自己悉心主攻方向,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柏連松
  • 出生地:上海市
  • 出生日期:1936年
  • 職業:醫生
  • 主要成就: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
社會職務,醫學成就,個人榮譽,科研成果,學術觀點,證治經驗,用藥特色,

社會職務

現任衛生部新藥審評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肛腸學會副會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成果獎審評審員會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審評審員會委員;全國高等醫學教育學會肛腸分會副主任委員;全國痔病專題組組長;上海市肛腸病醫療協作中心主任;上海市肛腸學會主任委員;上海市新藥市評審員會委員;上海市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科學技術學會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國際健康中醫專家委員會顧問;上海市乾保局肛腸科保健醫師;上海市藥材公司顧問;中華醫學音像出版社《中國痔瘺學》系列視聽教材顧問;《醫用雷射與臨床》顧問;《中國肛腸病雜誌》副主編;《上海中醫藥雜誌》及《上海中醫藥報》特約編委;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肛腸科主任醫師;上海中醫藥研究院肛腸病研究室主任;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肛腸病教研室主任等。
柏連松柏連松

醫學成就

他獨創的“雙線切掛法”治療各種高位複雜性肛瘺,既簡化了操作步驟,又縮短了手術時間,總有效率高達95%以上,而且避免了復發以及肛門失禁等手術後的併發症、後遺症的發生。由此,他被載入《中國名人錄》和《中國名醫名方》等書籍中,並多次在國際性學術會議上交流。近年來柏教授仍不斷地進行探索,在原有手術基礎上又增加了“隧道法”治療高位複雜性肛瘺,使該病的治療方法日臻完善。 由柏連松教授首創研製的純中藥栓劑消痔錠,用於治療內痔出血,有效率達94%以上,因而在1986年獲上海市優秀中成藥新產品二等獎,並被載入中國藥典。
柏連松柏連松
柏連松教授還先後研製發明了曙光Ⅰ號注射液、長麻Ⅰ號、炎寧灌腸液、熏洗Ⅰ號、柏氏痔科治療儀等,其中,“炎寧灌腸液治療非特異性結直腸炎的臨床與實驗研究”,獲1995年度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三等獎。

個人榮譽

柏連松教授不僅是位名醫,而且是位儒醫,由他編著的《簡明肛腸病學》和主編的《實用中醫肛腸病學》先後由科技文獻出版社出版,主編的《中醫肛腸科學》被上海市衛生局指定為肛腸科住院醫師培養叢書之一,另外他還編著了《醫籍精選》和《中醫治療疑難病秘要》肛腸病章節,其中《實用中醫肛腸病學》獲1990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由於柏連松教授對肛腸病治療和研究的傑出貢獻,使得原先空白的中醫肛腸科學第一次作為中醫外科學的一門獨立的分科學科,在我國正式創立並已在海外享有聲譽。柏教授本人則成為我國中醫肛腸科學的帶頭人和奠基人。近年來他在國內外重要醫學期刊上發表論文三十多篇,並應邀出訪美國、新加坡等國際學術報告。2000年榮獲二十一世紀國際醫藥發展大會“金象大獎”。
柏連松柏連松

科研成果

《實用中醫肛腸病學》,集各家長處,尤以發揚中醫特色為主,介紹了中醫的長處和最新突破,其中的有關肛腸病治療的中藥選編,為國內同類書中少見,方便讀者查考,獲1990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柏連松柏連松

學術觀點

(一)治療高位複雜性肛瘺應以徹底治療、保護肛門功能為主旨
高位複雜性肛瘺是肛腸外科手術的一個難點,還存在著許多問題:①復發率高,復發的原因是未找準內口和清除乾淨原發感染病灶。②併發症後遺症較多,其中最嚴重的是損傷肛門外括約肌深部及恥骨直腸肌引起的肛門不完全失禁和完全失禁,以及由於肌肉斷開引起的肛門向前移位變形,肛門直腸彎曲消失而引起的黏膜及直腸脫出,大面積瘢痕引起的直腸狹窄和創面肉芽水腫久不癒合等。③癌變較多,粘液癌占多數,一般認為與長期慢性炎症的刺激有關,硬結形成,粘液分泌及疼痛常為癌變的先兆,10年以上者癌變率較高,值得引起充分的重視。 柏連松教授認為,肛瘺的手術治療原則是:①針對肛門腺感染是肛瘺形成的主要原因,應徹底切除感染的肛隱窩、肛門腺導管和肛門腺作為肛瘺根治的關鍵。②根據肛瘺主要是“肌間瘺性膿腫”的新理論,在肌間尋找瘺道並清除病灶。③應把保護肛門括約肌及肛門機能作為總的原則。
柏連松柏連松
柏連松教授經長期臨床探索,經驗總結,對此肛腸科難治之症首先獨創了“雙線切掛法”,後又在原有手術基礎上增加了“隧道法”。這兩種新技術、新方法療效確切,大大提高了高位複雜性肛瘺的治癒率,並基本杜絕了術後肛門失禁的後遺症。
(二)益氣健脾清解法治療急慢性潰瘍性結直腸炎
急慢性潰瘍性結、直腸炎,歷來是內科、肛腸科難治之症。由於其發病原因不明,反覆發作,中醫屬“腸癖”、“痢”、“滯下”或“泄瀉”諸證,皆相類似。柏連松教授認為,“痢疾”、“泄瀉”之證其病因,不外有內因、外因、不內外因三端,早在《三因極--病證方論·泄瀉敘論》曰:“濕熱之氣,久客腸胃,滑利而下,皆外所因;喜則散,怒則激,憂則聚,驚則動,髒氣隔絕,精神本散,必致溏泄,皆內所因;其如飲食生冷,勞逸所傷,皆不內外因。”外感六淫,內傷七情,或飲食不節,恣食生冷,醉飽入房,自戕臟腑之氣,以致脾胃受傷,運化失司,濕熱內蘊,下注大腸,則生泄瀉。柏連松教授認為六淫之氣傷人,腸胃失調皆能致瀉,濕邪為發病的主要因素,且常兼夾寒、熱、暑等病邪,濕邪影響脾胃運化,脾惡濕喜燥,濕盛則脾不能正常運化而成泄矣。由於慢性潰瘍性結、直腸炎病程較長,久病體虛,脾胃虛弱,運化失健,水濕不化,濕濁內生,濕熱內蘊,下注大腸所致,故治則以益氣健脾清解為主,常用經驗方為:炙芪、黨參、炒白朮、淮山藥、扁豆衣、白茯苓、川柏、馬齒莧等加減。經此藥治療頗能得到滿意的療效。
柏連松教授除用中藥內服治療慢性潰瘍性結直腸炎,還研製了用中藥灌腸配合治療,並作了劑型改革。藥用川柏、五倍子、生軍、白芨四味,製成開塞露樣灌腸液(即炎寧灌腸液),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血的功效,達到使用方便、操作簡便、療效佳的目的。

證治經驗

雙線切掛法、隧道法治療高位複雜性肛瘺
高位複雜性肛瘺是肛腸外科手術的一個難點,柏連松教授經長期臨床探索,對此肛腸科難治之症獨創了“雙線切掛法”、“隧道法”兩種新技術。這兩種方法的目的都是為了儘可能保護肛門功能。“雙線切掛法”在橡皮筋掛線的基礎上,再予絲線掛線,可防止橡皮筋鬆脫,達到鈍性切割肛門括約肌的治療效果。“隧道法”從外口,不完全切開覆蓋的皮膚,儘可能避開肛門括約肌,潛行剝切肛瘺炎變組織,徹底清除感染病灶。這兩種方法大大提高了療效,在迄今為止的5000餘例患者中總有效率達95%以上,縮短了療程,減少肛門部組織損傷,減少了因創面過大引起肉芽水腫久不癒合、因損傷肛門外括約肌深部及恥骨直腸肌引起的肛門不完全失禁和完全失禁、由於肌肉斷開引起的肛門向前移位變形、肛門直腸彎曲消失而引起的黏膜及直腸脫出,大面積瘢痕引起的肛門、直腸狹窄等後遺症。
低位肛癰一次性根治術
目前在我市其它各級醫療機構中,肛癰的常規治療方法是先切開排膿,待急性炎症控制形成肛瘺(一般需2~3個月)後,再進行肛瘺的手術治療。但此法病程較長,病人需行兩次手術,痛苦大,且易加重肛隱窩持續感染而形成新的膿腫支管,使肛瘺複雜化。此外,各家術後也選用不同類型的自製或市售洗劑、油膏劑、散劑,以及高錳酸鉀、凡士林等等,而且西醫常預防性套用抗生素於肛門手術的圍手術期。這不僅造成浪費,而且易導致細菌耐藥性的產生及藥物副作用的發生,增加了肛門手術後感染的機會。 柏連松教授自80年代末,對於低位肛癰總結出一套以低位肛癰一次性根治術為主,術中採用局麻,手術時間短,術後無須禁食,且強調術後傷口分階段換藥處理的治療經驗,術後一周內選用紅油膏換藥處理,至創面腐肉脫落、新肌露出,始改用三石散換藥,還可配合中藥內服,多用於手術前後,以增強病人體質,減輕症狀,控制炎症發展或為手術創造條件。住院時間約二周,門診換藥一周,一般即可痊癒。通過綜合治療,治癒疾病,縮短療程,基本杜絕了術後肛門失禁、肛門狹窄、再次復發的後遺症,減輕病人痛苦,降低費用,克服以上缺點。

用藥特色

柏教授運用中醫辨證施治理論,認為肛腸病多與濕熱血瘀有關,故治療應以清熱利濕,活血化瘀為主,創製了治療肛腸科各種疾病及手術創面的“痔科熏洗方”。方中虎杖苦平,功用清熱利濕,通絡,用為君藥;蒲公英苦寒,功用清熱解毒散結;黃柏苦寒,功用清熱燥濕,泄火解毒。蒲公英與黃柏共為臣藥,共同加強君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作用;苦參苦寒,功用清熱燥濕、殺蟲止癢,外洗治療傷口癢痛效果較好,用為佐藥。四藥相合,清解與苦降並舉,理濕與行血皆施,可使濕熱去,瘀血行、結氣散,局部不適症狀消失,傷口癒合加速。 中藥保留灌腸是治療許多肛腸疾病的有效方法,但需根據不同病情選用不同藥物。肛癰、痔嵌頓、血栓外痔等症見紅、腫、熱、痛者,可選用金三七;柏連松教授研製的炎寧灌腸液,適用於各種急、慢性肛門直腸結腸的炎性病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