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泉街道

柏泉街道

柏泉街道,隸屬於湖北省武漢市東西湖區,地處東西湖區西北部,東與黃陂區盤龍城開發區隔河相望,南臨徑河街道,西鄰東山街道,北依府河,面積77.2平方千米。2019年,柏泉街道戶籍人口有13796人。

宋元時,屬漢陽縣北豐樂;1985年9月,原柏泉農場改為柏泉街道。截至2020年6月30日,柏泉街道轄7個社區、9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西正街19號。

2011年,柏泉街道財政總收入1.5億元,比2010年增長1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0.4億元,比2010年增長0.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柏泉街道
  • 行政區類別:街道
  • 所屬地區:湖北省武漢市東西湖區
  • 地理位置:東西湖區西北部
  • 面積:77.2 km
  • 下轄地區:7個社區、9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西正街19號 
  • 電話區號:027
  • 郵政編碼:430042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 車牌代碼:鄂A
  • 人口:13796人(2019年戶籍人口)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自然災害,自然資源,人口,經濟,綜述,農業,工業,商貿,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體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郵政電信,交通,歷史文化,

歷史沿革

宋元時,屬漢陽縣北豐樂。
明清時,屬豐樂里。
1951年7月,劃屬武漢市三店區。
1952年7月,屬漢陽縣十一區、九區。
1954年,屬第二區,分為同豐、茅廟、慶豐3鄉。
1956年,合為柏泉鄉。
1958年3月,組建以東湖、謝灣為主的國營東西湖第六畜牧場。
1960年4月,改為柏泉畜牧場。
1961年6月,改為柏泉農場。
1985年9月,原柏泉農場改為柏泉街道。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柏泉街道轄茅廟集、新苑、紅衛、紅光、西湖、園林6個社區,東湖、紅星、北湖、連一、連二、漁技、西一7個行政村;下設37個居民小組,28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30日,柏泉街道轄7個社區、9個行政村:茅廟集社區、紅光社區、紅衛社區、西湖社區、園林社區、柏泉新苑社區、新港苑社區、東湖大隊村、紅星大隊村、西湖一大隊村、南湖大隊村、漁技公司村、北湖大隊村、連一大隊村、連二大隊村、東湖二大隊村,街道辦事處駐西正街19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柏泉街道地處東西湖區西北部,東與黃陂區盤龍城開發區隔河相望,南臨徑河街道,西鄰東山街道,北依府河,面積77.2平方千米。
柏泉街道

地形地貌

柏泉街道北部為山地低丘陵帶,地勢較高,分布有獅子山、架子山、睡虎山、玉屏山、瓠子山等大小山嶺11處,南部大部分為壟崗平原,地面平緩,崗地、河湖相間分布;境內最高峰位於架子山,海拔68米;最低點位於連通湖,海拔19米。

氣候

柏泉街道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多東南風,溫度高,降水量大;冬季多西北風,氣候寒冷,空氣乾燥;多年平均氣溫16.2攝氏度,每年平均日照時數2079.5小時,無霜期年平均240天,年平均降雨量1143毫米。

自然災害

柏泉街道主要自然災害有洪澇等;洪澇災害年均發生1次,主要發生在7—8月,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69年8月23日。

自然資源

2011年,柏泉街道有耕地2.22萬畝,人均1.5畝。

人口

截至2011年末,柏泉街道總人口有14758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820人,城鎮化率19.1%;另有流動人口1889人。總人口中,男性7169人,占48.6%;女性7589人,占51.4%;14歲以下3471人,占23.5%;15—64歲9317人,占63.2%;65歲以上1970人,占13.3%;以漢族為主,達14750人,占99.95%;有土家、壯2個少數民族,共8人,占0.05%。2011年,柏泉街道人口出生率5.7‰,人口死亡率4.5‰,人口自然增長率1.2‰,其中陸地82.7平方千米,占88%;水域10.8平方千米,占12%,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58人。
2019年,柏泉街道戶籍人口有13796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柏泉街道財政總收入1.5億元,比2010年增長1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0.4億元,比2010年增長0.7%;農民人均純收入9756元。

農業

柏泉街道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為主。2011年,柏泉街道生產糧食3950噸,人均267.7千克,其中水稻2940噸,小麥688噸。柏泉街道主要經濟作物為蔬菜。2011年,柏泉街道蔬菜種植面積3.6萬畝,產量49597噸,主要品種有藕、瓜類等,其中藕28800噸,瓜類1900噸。柏泉街道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等為主。2011年,柏泉街道生豬存欄4000頭,羊存欄350隻,家禽飼養量3.4萬羽。2011年,柏泉街道生產豬肉507噸,羊肉3噸,禽重568噸。2011年,柏泉街道水果種植面積400畝,產量210噸。柏泉街道漁業以青、草、連、鱅四大家魚和鱖魚等為主。截至2011年末,柏泉街道漁業產量10653噸,漁業總產值10647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2%。

工業

2011年,柏泉街道工業總產值為3.2億元,比2010年增長57%,工業增加值占全街道生產總值的29%;有縣級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家,職工50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0.9億元,比2010年增長22%。

商貿

2011年,柏泉街道出口總額500萬美元,比2010年增長0.5%;主要產品有床墊、沙發等。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柏泉街道有幼稚園3所,在園幼兒315人,專任老師12人;國小1所,在校生450人,專任教師28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1所,在校生220人,專任教師2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文體事業

截至2011年末,柏泉街道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14個;有各類圖書室12個,藏書5萬餘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人員20人。截至2011年末,柏泉街道有體育場地2處,每年定期舉辦的體育活動有籃球、桌球、門球等;50%的社區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30%。

醫療衛生

截至2011年末,柏泉街道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所;設病床3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2張;專業衛生人員42人,其中執業醫師4人,執業助理醫師10人,註冊護士12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人、執業(助理)醫師1人。2011年,柏泉街道醫療機構完成診療1.9萬人次,出院病人420人次。2011年,柏泉街道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0.05/萬人,農村安全飲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1萬人,參合率99.6%。

社會保障

2011年,柏泉街道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為56戶,人數105人,支出26.4萬元,月人均210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63戶,人數650人,支出76.2萬元,月人均98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7人,支出6.1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2人,支出0.7萬元;農村臨時救濟53人次,支出7.7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扶對象11人,安置義務兵、士官等5人。2011年,柏泉街道新增就業人員300人,有50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50人;五項社會保險(不含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收入合計1197萬元,比2010年增長9.6%,參保職工1877人,參保離退休人員3500人,分別比2010年末增加90人和100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民工1900人,比2010年末增加200人,參加企業基本養老保險1900人,比2010年末增加100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640人,比2010年末增加10人,其中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119人,比2010年末增加49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520人,比2010年末增加3人,參加失業保險34人,比2010年末增加2人,參加工傷保險34人,比2010年末增加20人;有1人次享受了生育保險待遇。

郵政電信

截至2011年末,柏泉街道有郵政網點1個,鄉村通郵率100%,投遞國內函件400件,國內異地特快專遞信件完成800件,全年征訂報紙3800份,期刊1600冊;有電信服務網點1個;固定電話用戶2200戶,比2010年增加49戶,比2010年提高2.2個百分點;行動電話用戶7260戶,比2010年增加160戶,行動電話普及率比2010年提高4個百分點;寬頻接入用戶800戶,比2010年增加62戶。

交通

柏泉街道主要交通幹線有吳新幹線。

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柏泉街道因境內的柏泉井而得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