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葉蛺蝶

枯葉蛺蝶

枯葉蛺蝶(學名:Kallima inachus)是蛺蝶科,枯葉蛺蝶屬的蝴蝶。大型蝴蝶,以前後翅相疊其翅形及斑紋似枯葉而著稱。前後翅均略呈半橢圓形,翅頂張出一尖突斜向外側,後翅後緣與外緣間延伸出一向後的尖突。翅的背面閃深藍色、紫藍色或淡藍色光澤,依季節不同而異。翅的腹面呈枯葉色,靜息時從前翅頂角到後翅臀角處有1條深褐色的橫線,加上幾條斜線,酷似葉脈;其色彩變化多,黃褐色、褐色、紅褐色均有。

該種的成蟲常棲息在濕潤繁茂雨林里的灌木叢中和河床兩岸。亦棲息於潮濕的闊葉林中。垂直棲息海拔根據環境而定。一般可達到1800米的高度。以腐爛水果、闊葉樹幹蟲蛀傷口流出的樹液和動物糞便為食,是典型的食腐蝶類。

枯葉蛺蝶的一生會經過4個階段:幼蟲成蟲,是完全變態的動物。

分布於東南亞的國家地區。

(概述圖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法,卵,幼蟲,蛹,成蟲,寄主,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大型蝴蝶,翅展85-110毫米,前翅長42-45毫米。以前後翅相疊其翅形及斑紋似枯葉而著稱。前後翅均略呈半橢圓形,翅頂張出一尖突斜向外側,後翅後緣與外緣間延伸出一向後的尖突,這2個尖突的變化頗顯著。翅的背面閃深藍色、紫藍色或淡藍色光澤,依季節不同而異。前翅從前緣中部到后角,有一寬的桔黃色斜帶,CuA1室中央有一黑色圓紋,其中心有一白點,R4室內有一白色斑點;外緣內側有一黑色波狀細線。後翅外緣內側也有黑色波狀細線,R3、M1、M2、M3室內有時具一圓形暗色紋。翅的腹面呈枯葉色,靜息時從前翅頂角到後翅臀角處有1條深褐色的橫線,加上幾條斜線,酷似葉脈;其色彩變化多,黃褐色、褐色、紅褐色均有;有的色彩均勻,有的散布大小不規則的枯黃色、苔綠色斑紋及小點;CuA1,斑甚明顯,其中心橢圓斑半透明,像昆蟲蛀蝕的孔。由前翅頂角內側到後緣中央和後翅前緣中央至後緣尾突處各有1條深色直條紋,2翅相疊時,前後翅深色直紋相連,仿佛是葉片的中脈。
枯葉蛺蝶雌、雄成蟲觸角均為棒狀,由柄節梗節鞭節組成。雌雄間柄節、鞭節和總長的長度雖雌蟲長於雄蟲,但差異均不顯著;雌蟲柄節長度則顯著長於雄蟲。此外,雌、雄蟲觸角鞭小節數量也略有差異,雌蟲鞭小節數為49一54節,雄蟲鞭小節數為47-52節。

棲息環境

枯葉蛺蝶的成蟲常棲息在濕潤繁茂雨林里的灌木叢和河床兩岸。亦棲息於潮濕的闊葉林中。垂直棲息海拔根據環境而定。一般可達到1800米的高度。在降雨量很大、極度茂密的山地、丘陵森林中,該種的棲息海拔可高達2400米。在喜馬拉雅山脈,該種的棲息環境為400-1400米的熱帶落葉林和1200米以上高度的常綠林。
枯葉蛺蝶枯葉蛺蝶

生活習性

該種成蟲極善飛行,飛翔高度高而敏捷快速,翅膀可以抵禦密度較大的森林中的降雨和濕氣。枯葉蛺蝶以腐爛水果、闊葉樹幹蟲蛀傷口流出的樹液和動物糞便為食,是典型的食腐蝶類。多停留在樹幹或有落葉的地面,野外偶爾訪花。
枯葉蛺蝶枯葉蛺蝶
當枯葉蛺蝶被鳥類追捕,處於危險中時,它會以一種無規律、錯亂般的方式飛行,很快地落入植物葉片之間,然後迅速將翅膀合攏,靜止不動。此時的蝴蝶將翅膀外側的花紋展露,形似一片曬乾的枯葉,在完全擬態偽裝的形態下,鳥類通常無法發現它們。枯葉蛺蝶的天敵包括鳥類螞蟻蜘蛛黃蜂赤眼蜂和部分細菌

分布範圍

枯葉蛺蝶分布於中國、印度、日本、寮國、緬甸、尼泊爾、泰國和越南。
枯葉蛺蝶地理分布枯葉蛺蝶地理分布

繁殖方法

枯葉蛺蝶的一生會經過4個階段:卵、幼蟲、蛹、成蟲,是完全變態的動物。

卵期4-6天,初產時為綠色,臨孵化前變成黑色。呈綠色球形,表面有12-13條明顯的縱棱,直徑約1.1毫米,高約1.3毫米。成蟲將卵單個或2、3粒卵產在位於寄主植物附近的落葉、樹幹、樹葉、枯枝及石塊等上,也會直接產在寄主植物的莖、葉上。在人工捕獲的情況下,雌蝶平均產卵約246粒,在營養水平提升後產卵數可高達約280粒。

幼蟲

幼蟲適宜生長溫度為22-31.5℃,相對濕度為48%-98%。幼蟲期21-36天(在人工捕獲的情況下為16.8-23天),有5-6齡,以5齡居多。幼蟲孵出後,先吃掉卵殼,多棲息於根部附近光照稀疏的場所,一般在取食時才爬到葉背;最後一齡則棲於寄主植物莖的下部。覓食活動多在傍晚及清晨,野外較難觀察。遇到危險或刺激時會噴出刺激性液體或彎曲裝死。
1齡蟲:孵化的第1日頭黑而大,體棕褐色,尾節黃色,全身布滿絨毛;第2日頭與體節間出現1白色環;體前半部淺墨綠色;尾部淺黃色。
2齡蟲:頭黑色,體淺黑色至棕色或黑褐色、發亮、尾部色淺;氣門黑褐色。黑色或褐色、分叉的棘刺明顯;棘刺基部黑色,好似身體上布滿黑點。頭頂有1對黑褐色、細長的分枝突起,隨齡數增長而漸長。
3齡蟲:頭黑色,體黑褐色至黑色,稍帶紅色;4列縱向黑色棘刺,中間2列從淡黃色逐漸成黃色,基部圓丘狀;刺毛端黃色。臨褪皮換頭殼前,頭小,頸細,尾部尖,棘刺基部淺褐色。
4齡蟲:頭黑色,體棕色帶黃;棘刺基部金黃色或具橙色圈紋,棘刺呈黑色。
5齡蟲:頭黑色,體黑色;棘刺呈紅色,棘刺基部為橙紅色。

老齡幼蟲化蛹前食量逐漸減少,停食約1日後,爬到較隱蔽的枯枝、葉背上吐絲倒垂身體,即尾端懸掛在寄主植物,頭端向下進人預蛹期,約1日後蛻皮化蛹。
該種的蛹期10-15天,幼蟲化蛹於寄主周圍的植物葉背、枝條、枯枝及石塊等陰涼處;懸垂在較結實的植物枝幹、石塊下面。蛹為懸蛹,長橢圓柱形,腹部向內凹陷成一弧形,有很多小棘刺。黑褐色,蛹底色呈褐色或黑褐色,間雜白褐色斑,各腹節有明顯而尖銳的圓錐狀突起,頭部頂端也有1對突起。
枯葉蛺蝶在蛹中重組時的線粒體脫氧核糖核酸有15183對鹼基對

成蟲

枯葉蛺蝶以成蟲越冬。其成蟲主要發生期在5-9月。1個世代需45-54餘日。
該種的成蟲為遇見同伴,其會停在葉片的尖端等候同種的蝴蝶。很多時候1隻枯葉蛺蝶會飛離葉尖,下降高度以企圖與夥伴碰面,然後再次回到原來的棲枝,繼續等待。
葉尖的枯葉蛺蝶葉尖的枯葉蛺蝶

寄主

枯葉蛺蝶產卵的的寄主植物包括:

亞種分化

枯葉蛺蝶(10亞種)
中文名拉丁學名命名者及年代
1
海南枯葉蛺蝶
Kallima inachus alicia
Joicey & Talbot, 1921
2
尼泊爾枯葉蛺蝶
Kallima inachus boisduvali
Moore, 1879
3
中華枯葉蛺蝶
Kallima inachus chinensis
Swinhoe, 1893
4
日本枯葉蛺蝶
Kallima inachus eucerca
Fruhstorfer, 1898
5
台灣枯葉蛺蝶
Kallima inachus formosana
Fruhstorfer, 1912
6
赫氏枯葉蛺蝶
Kallima inachus huegeli
Kollar, 1848
7
郝氏枯葉蛺蝶
Kallima inachus huttoni
Moore, 1879
8
印度枯葉蛺蝶
Kallima inachus inachus
Boisduval, 1846
9
拉姆齊氏枯葉蛺蝶
Kallima inachus ramsayi
Moore, 1879
10
泰國枯葉蛺蝶
Kallima inachus siamensis
Fruhstorfer, 1912
(參考資料:)

種群現狀

在印度,該種屬於十分常見的蝴蝶,在中國,枯葉蛺蝶卻是一種罕見的動物。其地理分布廣泛,但由於該種的棲息地碎片化,生存環境遭到破壞,導致其在世界各地範圍內的種群數量正急劇下降。而在實施保護措施前需要充分考慮到枯葉蛺蝶的食性。針對該種的嗅覺刺激物已被用於物種保護工作。

保護級別

尚未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
枯葉蛺蝶與其他蝴蝶共處枯葉蛺蝶與其他蝴蝶共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