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公上人

果公上人

果公上人,生前為淨宗祖庭——江西廬山東林寺住持。法名釋果一,俗家姓劉,名明益,湖北省松滋縣人,果公和尚晚年,先後擔任過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江西省暨九江市佛教協會會長,以及江西省人民政協常務委員等職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果公上人
  • 別名:男
  • 國籍:中國
  • 職業:公務員
  • 信仰:佛教
人物生平,主要語錄,圓寂十周年,

人物生平

果公上人,一九二二年,出生於松滋鄉間農村。他的父親務農為業,母親易氏,信仰佛教,他常隨母親到寺廟禮佛,自幼八識田中就種下菩提種子。在他成長的歲月里,一直在戰爭中度過。幼年斷斷續續地讀過幾年書,間或隨著父親下田勞動。抗戰期間的一九四一年前後,國家正陷於日寇鐵蹄的蹂躪之中,他入伍轉戰各地,看到戰爭的殘酷和農村人民生活的艱困,體悟到人生是大苦聚,因而萌發出家之念。
果公上人德相果公上人德相
抗戰末期,他脫離軍隊,回到家鄉。一九四五年春季,他二十四歲之年,至湖北梁山觀音禪寺,依聖觀和尚剃度出家,法名果一,號道心。在寺中學習佛門儀軌半年,同年秋天,在湖北枝江縣聖壽寺,依妙禮和尚受具足戒,成為一名比丘。翌年,移居枝江縣的彌陀寺,專修淨土法門,以持名念佛為宗。
一九四七年春,行腳參訪,到過江、浙的諸大叢林。據說參訪寧波四明觀宗寺時,曾在弘法研究社聽過幾個月的課,後來研究社受時局影響停課,他乃渡海去朝禮普陀山。朝山歸來,秋天到了江西廬山,掛單于歸宗寺。後來應常住之請,先後擔任過維那、副寺的職事。翌年,移錫於星子縣的棲賢寺,任副寺。後來因寺中的《五百羅漢圖譜》失竊,而他是外來的和尚,於是被星子縣政府妄令拘捕,坐了一年多的冤枉牢獄。次年春天案情偵破,才始獲無罪釋放。
再次回到廬山,受一位韓大載居士的照顧,住在廬山小天池諾那塔院,代為守塔。後來他在小天池附近選了一處風景絕佳之地,結茅而居,並將茅蓬命名為“廣濟茅蓬”。他在蓬中念佛潛修,專修淨土宗,而淨宗祖庭東林寺就在廬山上不遠處,他常到東林寺禮佛拜塔。此時淨宗初祖慧遠大師所創建的千年古剎,只住著廖廖幾位出家人,枯守著僅存的數間頹寮、幾畝薄田和破落的廟宇。此情此景令他傷感,但更激勵他由內心深處發出堅定不屈的誓願:“有朝一日,我要中興東林!”
他在廣濟茅蓬一住數年。到一九五三年春末夏初,聽說駐錫雲門的禪宗大德虛雲老和尚要到廬山養病,得此訊息,他滿心歡喜,天天翹首盼望,希望早一天能見到這位當代大德。是年五月,老和尚到了廬山,駐錫大林寺。他當天就立刻趕去參謁老和尚,請求留在老和尚身邊服充雜役。老和尚應允,他就留下服侍湯水,任諸雜役。
虛雲老和尚在大林寺期間,他曾相陪往九江能仁寺、靖安寶峰寺禮佛,自然也前往東林寺朝禮遠祖道場。他將中興東林之堅定願心稟告老和尚時,老和尚對他講:“你可以去住茅蓬。有著東林寺這樣的祖師道場,就是守著一磚半瓦,也比茅蓬強得多。”他敬聞教誨,銘記於心。是年七月,老和尚要去雲居山,中興真如禪寺。當時,老和尚身邊只有侍者覺民一人,他便稟告老和尚,請求隨侍同去。此外還有兩位僧侶也請求同去,老和尚皆悉應允,命他三人先到雲居山察看,並做準備。
雲居山在廬山之東,占地三百餘畝,屬江西省永修縣管轄。遠眺雲居,層巒青翠,望若插霄;及登山頂,又為開闊平地,群峰環抱,有若天然城廓。老和尚抵達之日,他預先在山下迎候,沿西路登山,沿途所見皆是峭壁插天、荒草沒膝。盤山二十餘里,他攙扶老和尚前進;遇到陡險狹窄之處,甚至背著老和尚走山路。抵達真如寺,但見斷垣殘壁,瓦礫荒榛,附近有破屋數間,他、覺民及二僧臨時棲止。老和尚愛靜,擇定距破屋半里處,幾個人合力伐木取材,為老和尚搭蓋了一處清修的茅屋。
初到山上時,除老和尚外,只有他們四個人。不到一個月,各地衲子聞風趕來,人數已達四、五十個。老和尚於是命他為真如寺副寺,照應眾人生活。此後,真如寺常住人數漸增。寒冬漸至,為解決大家住處的問題,於是伐木取材,搭建茅蓬;而一日兩餐,食用浩繁,頗費周章。幸虧得上海慈善家簡玉階居士捐施淨資維續道糧。而採購運輸的勞苦任務,全由他一身承擔。熬過寒冬,老和尚籌劃修建殿宇及墾荒種植。是時山上常住僧侶已逾百人,老和尚便命他為當家師兼知客,將僧侶分為兩組:善土木工程者,修造殿宇;善耕耘種植者,從事墾田。
他在老和尚身邊任事,前後一年多,到了翌年秋天,山上各種人才俱備,工程和種植都進行得很順利,於是他向老和尚再次稟明欲返廬山中興東林的願望。老和尚點頭應允,他拜別老和尚,回到廬山。當他到達東林寺掛單時,不料被寺中僧侶告知,東林寺是子孫廟,不接受掛單,而被拒於門外。他感慨萬分,再次生髮堅定誓願:“東林寺本是遠公初祖開創的道場,與十八高賢在內的百餘人共結蓮社,六時念佛,何等風光。而今竟淪為子孫廟,遠公有知,當作何想?!我有生之年,定要中興東林、革此陋習!”
他無法在東林寺掛單,乃到九峰馬尾另結茅蓬,依舊念佛潛修,以待機緣。他朝夕繫念:“居九峰,心懷東林。何時才能達成中興東林的宿願?!”老天不負苦心人,七年之後,機會終於來了。一九六一年,周恩來總理南下視察,在廬山景區管理單位的相關人員陪同下,視察了東林寺,周總理當場指示:“東林寺是中國佛教聖地之一,在歷史上有極大的影響,應列為重點文物予以保護。”
由於周總理的指示,廬山有關部門找到果一師,請他去住持東林寺,師乃遷錫東林。初到東林寺,看到殿宇因年久失修,倒塌的固是殘壁斷垣,未倒塌的也是殘破不堪,甚至於屋檐下就是農民的菜園。雖有寺產,但也是零零落落的兩三畝地,皆雜草荒蕪。他拿寺產與農民交換,先收回了院落中的土地;繼而就有出家眾來依附,他來者不拒,率眾墾荒,一則自給,再則用以與農民交換,繼續收回寺院周圍的寺產,並進一步修葺殿堂,經過數年的努力,東林寺方初具規模。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果一師和常住僧侶被趕出寺院。他便又回到九峰茅蓬,自耕自給,度過了十年的艱苦歲月。一九七八年,果一師又被有關部門請回東林寺,由於十年浩劫,一切仍需從零開始,再次一一整修。一九八零年,果一師正式成為東林寺住持。他首先恢復了十方叢林舊制,開單接眾;進而更積極開展建設工作,設法向政府請求補助,並向四方善信募化,籌資先後用於修復慧遠祖師塔、佛陀跋陀羅和尚塔、齋堂、蓮社、三笑堂、藏經樓等等,並新建山門、五百羅漢堂,重新開鑿蓮池、種植蓮花。
一九八九年大雄寶殿竣工。重建後的東林寺總面積一萬餘平方公尺,而寺產已達到兩百餘畝土地。其中的可耕田種植農作物,另有一部分山林地用於種植松柏杉竹,使寺中常住達到自給自足的水平。
果一和尚身為方丈,一切以身作則。出坡勞作,身居人先;上殿過堂,從不落後。他一生堅持清修苦行,嚴於律己、生活簡樸,有出人想像者。
他第二次回到東林寺,感於僧材缺乏,首先禮請福建海燈和尚、山西淨天法師等到寺中為常住講經;繼而在東林寺開壇傳戒,以續佛慧命、紹隆佛種。由第一次傳戒後,他即著手籌備江西佛學院,其間也是經過種種艱難,終於在一九九二年開始招生。為了禮請優良教師、編定教材,他勞費了無限心力;為了弘揚淨土法門及淨宗文化,他於一九九一年發起組織淨土宗文化研究學會,並向真禪、明暘、惟賢、海燈及黃念祖、鄭頌英等緇素大德徵詢意見,使學會於一九九二年成立,並於當年召開學術會議,同時也由學會發行了淨土雜誌。
果公和尚自一九六一年入住東林寺,其間除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之外,他為東林寺鞠躬盡瘁二十餘年,將一處頹垣斷壁的破落道場,中興重建為莊嚴名剎,得償往昔宿願。一九九三年,他生前最後一次登壇傳戒,戒子達千餘人之多。一九九四年初,他計畫雕刻一座四十八米高的阿彌陀佛石像,特意從佛教文化底蘊深厚的古城西安聘請佛像美工師。美工師尚在途中,果一和尚於三月四日發病,五日向身邊弟子交待後事,特別關照知客師一定要好好招待西安的美工師。三月六日午後,在大眾念佛聲中示寂,世壽七十三歲,僧臘、戒臘各五十年。

主要語錄

一、要發心培福,有機會就培福,如去廟上帶支好香供養諸佛,從點點滴滴布施做起。
二、要隨作隨了不要貪著。
三、不與眾生爭,從觀心開始,從自己做起,觀察自己當前一念是善是惡,要四舍六度,人生很苦應該發心扶持佛法。
四、要發心讀涌大乘經論,不管懂不懂看一遍就好。
五、“道不用修,但莫污染”
六、一切置之不理,就是什麼都沒有。心裡清淨,就是學佛的成就。
七、學佛幾十年沒抓到一個空字。
八、要常念《金剛經》,受持一句一偈都好,不只口念還要心行。
九、受苦可以消業,業消了往生極樂。
十、思念無常,思惟諸苦。
十一、常念:。“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可以引生自己緣起性空的中觀見。
十二、對人對事都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來對待之,切忌於人幹事有所染著。
十三、書寫《金剛經》好。
十四、發菩提心重要,菩提心的意義很多重要的是“為利有情願成佛”“怨親平等”“直心是道場”等,簡單知道這些道理就是很大的成就。
十五、學佛要經常受持下面幾句話:
1.永嘉法語:“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
2. “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3. “保任孤明歷歷。”

圓寂十周年

果公吃飯時,不喜歡放太多的油和味素,放點鹹菜就可以了,居士供養的食品,都叫我分給病人、老人。如果你是讀者致此,就知道當時東林寺為何道風純淨了。果公大和尚,雖然年紀很大,早晚堅持上殿,晚上念佛,從不間斷,分時講些開示,果公非常讚嘆印光大師,果公講的一口湖北腔,剛開始時聽不懂,後來聽懂。果公講開示時,以禪的特點,講淨土,好比說,念佛如貓捉鼠。佛願名號功德排山倒海,不可思喻,不可懷疑,當下乘當,念佛聲如獅子吼,佛願中生,是心是佛,念佛即佛,常常講到彌陀名號從東林寺念出,今遍周世界各地等等。九三年臘月三十日,率東西林寺全體大眾在佛陀面前,發願建造48米彌陀巨像時,可以看到果公上人對淨土的深信切願,已經功德圓滿。
****常福祈願果公悲愍我等乘願再來。
阿彌陀佛
常福頂禮
二00四年元月十一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