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至誠

林至誠牧師是聞名海外的大文豪林語堂的父親,他為漳州平和縣坂仔禮拜堂的首任牧師,他不僅對坂仔教會的發展做出了貢獻,還培養了林語堂放眼世界的眼光以及樂觀的性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至誠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中國
  • 信仰:基督
  • 性別:男
生活經歷,創建教堂,相關文獻,

生活經歷

林至誠是漳州天寶五里沙人。他9歲時,其父被太平軍拉去當腳夫,從此下落不明。母親是名普通的農婦,據說會拳術,臂力很強,曾經用一條竹竿,趕走了十幾個土匪。這件事在當地一時傳為佳話。從林語堂的回憶“我父親是一個牧師,是第二代的基督徒。”可知他的祖母聽過福音,接受基督的救恩,成為基督徒。
父親離家後,林至誠就擔負起家庭的重擔。他當上了小販。賣點零碎的甜食、大米等。他辛勤工作,平易近人。鄉里人都喜歡這個小伙子,他的生意逐漸紅火。他“曾販賣竹筍到漳州,兩地距離約十至十五里地。他的肩膀兒上有一個肉瘤,是由於擔扁擔磨出來的,始終沒有完全消失。”林語堂的這段回憶正是這位小販勤勞的寫照。
林至誠雖因家裡窮,上不起學。但他深知文化的重要性,利用業餘時間刻苦學習,很快就和讀過書的人一樣,掌握了讀寫能力。24歲時,他聽到了神的呼召,如同漁夫彼得放棄船、漁網跟從耶穌,他立刻捨棄紅火的生意,進入歸正會辦的神學院學習。他從神學院畢業後,被按立牧師。他在同安堂會等教會侍奉。1880年,被教會派往平和坂仔禮拜堂擔任牧師。
1872年,美國歸正會盧玖伯牧師到平和宣教,坂仔人林阮仙、賴盛仔等人,在文峰柴頭埔接受救恩,之後回到家鄉傳福音,並成立坂仔基督教會,由林文曲擔任傳道。林至誠牧師來到坂仔後,當地人立刻被他風趣的講道所吸引,他善於將《聖經》的真理和他所編的笑話結合起來,使人在輕鬆的氣氛下,接受了福音。林語堂幽默的妙筆恐怕是受其父親講道風格的影響吧。此外,林牧師還有一副如大布道家懷特菲爾德的大嗓門,據說很遠都能聽到他洪亮的講道聲。
虔誠的信仰加上早年的經歷,使得林至誠牧師很同情窮人。他往來於四里八鄉,幫助鄉親解決實際問題。哪個鄉民家裡有困難,哪對小夫妻鬧了彆扭,誰和誰又吵了架,他都清清楚楚。他很喜歡給人們做媒,尤其喜歡撮合鰥夫寡婦。他還經常打抱不平,為鄉親們討公道。林語堂曾回憶“我記得他和當地的一個稅吏打過一次架。那個稅吏領有執照,得在每五日一次的集鎮上,由他自己斟酌決定收取捐稅。有一個賣柴的人,費了三天工夫,斫柴,劈成棍狀,烘熏成炭,由山中運到集上賣。每一捆賣兩百銅錢,而稅吏每捆炭要他納一百二十銅錢的稅。家父趕巧在旁經過。看見稅吏欺負窮人,上前干涉,於是惡語相侵。人群圍起來。最後,稅吏表示尊重家父的長者地位,答應減低捐稅——減低多少,已經記不清。但是父親回家告訴我們這件事時,稅吏的邪惡不義,還讓父親怒火中燒。”
在林至誠牧養下,福音在當地傳播很快,信徒逐漸增多,原有的小教堂已容不下。林牧師帶動信徒集資捐款,購買土地,擴建教堂。1886年新教堂落成。這時,美國教友范禮文博士捐款,用生鐵鑄成400斤大鐘,聲音可傳5公里以上,這鐘在林語堂的著作中多次提及。林至誠重視教育事業。1900年,林志誠創辦了教會的免費學校銘新國小,吸納教徒及其他的教徒學習文化。應當說,這所學校為處於封閉地區的坂仔人們學習基督教文化提供了較好的場所。
第二年,范禮文博士來到坂仔鄉,同林志誠結為好友。他同時把著名的傳教士林樂知和他的華人助手蔡爾康等人翻譯的大批書籍帶到林家。對西學的“痴迷”使林牧師具有了當時中國鄉下人所沒有的放眼世界的眼光,他覺得必須讓兒子接受西式教育,掌握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為了讓兒子上學,他省吃儉用,甚至變賣家產,以籌得昂貴的學雜費。林至誠對新式教育的重視,對林語堂日後的成長產生了無可估量的作用。
作為一家之長,林至誠並未有用傳統的“父為子綱”的教條壓迫孩子,而是平等地與自己的子女一起交流、生活,甚至和孩子開玩笑。林語堂回憶到:“他那悠閒的笑聲。他對我們孩子,倒是和藹親切,但是若以一般年老的父母而論,他也有幾分嚴厲。縱然如此,他還不至於不肯和我們開玩笑,他還會把一個特別的菜放在母親面前,有時也給母親布菜。” 林牧師“笑的教育”很成功,笑成了是林家快樂的音符,笑使得這個多子女的大家庭一團和氣。歡樂的家庭氛圍自然塑造了林語堂日後樂觀、幽默的性格。
林至誠牧師在坂仔教會侍奉42年後告老還鄉。1924年出版的《中華基督教年鑑》對他評價道:“閩南基督教會牧師林至誠自幼隨母皈主,長肄業教會學校,養成傳道資格,林公品行方正,才學兼優,深蒙故老牧師塔馬字博士(可能是打馬字,筆者注)青睞,學成出膺傳道,授任同安堂會牧師,教會整理,日漸發達,旋因寶鼎乏人,懇切敦聘爰就寶鼎堂會牧職。教治殷勤,闔會愛戴。”(本文載於《天風》2013年第4期,總400期)

創建教堂

關於林語堂父親何時初建﹑擴建平和縣坂仔禮拜堂,眾說紛紜。林語堂在自傳(林語堂著«林語堂自傳»,群言出版社2010年10月版,第210頁)里寫道:“在坂仔建築一個新教堂時,我大概是十二歲。那時有一件很重要事發生了。在三十或四十英尺寬的房頂的重壓之下,教堂的牆壁,可以看得見被壓得越來越歪。范禮文博士向美國買鋼筋。在鋼筋漸漸束緊之下,把牆又拉正,大家可以看得見房頂的鷹架立起來。范禮文又在教堂進口處的鐘樓上增加了一個鐘。”林太乙著«林語堂傳»第7頁有如下記述:“和樂八歲時就說,長大之後要當作家,他偷偷地寫了一本教科書,一頁是課文,一頁是插圖,後來被大姐瑞珠發現了,不久所有兄弟姐妹都能背其中一首詩歌……和樂寫這首詩,是與建築新教堂有關係的,這新教堂是用泥磚砌牆,外塗石灰,屋頂是瓦片。但是由於屋頂太重,漸漸使四牆分裂。范牧師知道之後,便從美國訂購一些鋼條,把屋頂撐住。在坂仔,這是一件大事……”王兆勝著«林語堂兩腳踏中西文化»(天津出版社出版,2005年1月版)一書的附錄«林語堂大事年表»中的“1901年”欄目有如下記載:“也是在這一年,美國傳教士范禮文博士來坂仔,還在林家樓閣上住了數日,這對童年的林語堂影響至大,這是為偏僻的鄉村打開的一扇通向西方知識文化的‘視窗’。”萬平近著«林語堂評傳»(上海遠東出版社出版,2008年3月版)一書中,作者依據林至誠在«平和教會史略»(載於«閩南中華基督教簡史»第5卷)所記述,認為坂仔禮拜堂建成的日期應是:“……1904年,在林至誠的經營籌劃和教會支援下,坂仔建成了基督徒教堂……”(筆者查閱«平和教會史略»一文,林至誠是指擴建“再營大殿”,現將原文摘錄如下:“……賴主恩之啟沃,長執之賢勞,再營大殿。1904年大殿告成。銘之曰:道援天下,德納萬邦。……”)朱崇珏在«晚清傳教士生存狀態分析——以林至誠牧師為例»(«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2期,2010年3月出版)一文中指出:“在他(指林至誠,筆者注)的帶領下,坂仔教會得到較快發展,漸漸地,原有的小禮堂已容不下。他帶動會友集資購買土地,擴建禮堂。1886年,教堂落成之後,由同為教徒的美國人范禮文牧師(Rev.W.L.Warnshius)捐款。後來,教堂逐漸擴建,到1907年,建成了占地數百平方米的教堂。”黃榮才著«我的鄉賢林語堂»(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2010年11月版)第142頁中有如下記述:“……就是這樣一個可憐的人在林語堂的父親林至誠建成教堂的後一年,也就是1908年,‘意圖捐集款項在教堂的同一條街道上興建一座佛廟,他就這樣做了’(«從異教徒到基督教»)”。據2010年4月14日,由坂仔堂會整理髮布的«平和縣基督教會坂仔禮拜堂(福建)»一文中有如下記載:“1880年林至誠(林語堂之父)牧師受漳州市基督教派任,到坂仔主持教牧工作。在林至誠牧師的帶領下,坂仔教會大大發展,人數日日增加,已容不下。他帶動會友集資購買土地,擴建禮堂。1886年當教堂落成之後,由同為教徒的美國人范禮文博士捐款,大鐘由生鐵鑄成,有400來斤,聲音可傳5公里以上,在林語堂的著作中多次提及。”綜上所述,有關林語堂父親建坂仔禮拜堂的日期各自一說,莫衷一是。但據筆者愚見,林語堂父親建坂仔禮拜堂應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初建二是擴建。上述諸方家所記述的日期語焉,沒有指出該日期是初建或是擴建。筆者贊同安徽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朱崇珏之說:教堂初建落成是1886年,擴建至占地數百平方米的教堂完工是1907年。2013年5月間,筆者參觀坂仔林語堂故居時,禮拜堂已蕩然無存,據說是文革期間遭破壞,令人十分惋惜。

相關文獻

朱崇珏.晚清傳教士生存狀態分析——以林至誠牧師為例[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陳亞聯.林語堂的才情人生[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