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紓選集

林紓選集

四川人民出版社陸續出齊了一套林薇選注的《林紓選集》,囊括了林氏各個時期的重要作品,足以反映林氏創作的全貌與成就。

基本介紹

  • 書名:林紓選集
  • 作者:林紓(林薇選注)
  • 原版名稱:林紓選集
  •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選集》的特色之一,是把作品的選注同對作家、作品的研究評論緊密結合起來。《小說卷》與《文詩詞卷》兩篇《前言》以及附載於《小說卷》上卷的《林紓傳》,都是選注者經過深入研究而撰寫的論文式與評傳式的力作。由於作者吸取新的觀念,選取新的視角觀察林氏,往往能夠抉出林氏的精髓,言及前人所未言。
如作者指出:林氏“第一次引進了與數千年舊傳統迥然不同的新的文學模式、文學觀念。不但‘林譯小說’曾經影響了‘五四’一代風流人物——魯迅郭沫若茅盾錢鐘書等;而且,林紓比較系統地介紹了西方文學的創作方法、風格和流派等,第一次用西方文學作為參照系,對於中國傳統的民族心理、民族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審視反思,從而刷新了中國小說理論的格局。”“‘五四’時代所建構起來的新的文學觀念:改造國民性、為人生、平民文學、寫實主義等,在林紓的小說觀中往往可以見其端倪。”這些議論都能透過作為堅決反對白話文學的古文家林紓的表面,深刻地揭示出他與‘五四’新文學的那種潛在的卻是真實存在的關係。附於書中的《林紓傳》是當時最詳贍的林紓傳記。作者努力掌握第一手材料,有的還是未曾面世的資料,因而能夠詳細生動地描述林氏的生平和成長過程。我們可以從中看到林氏的倔強個性,他的不與時推移的孤高狷介,他的多情的品格,他的任俠尚義的心腸,以及他在新舊文化交替之際所經歷的各個時期的複雜心態和命運遭際。甚至那從少至老始終未消失的“狂生”的風貌,都被勾畫得栩栩如生。關於林紓本人的創作,一向較少有人注意研究,資料亦不易得。從這個意義上說,《選集》的出版,帶有某種拓荒與填補空白的意義。
《小說卷》收錄的四部長篇小說《劍腥錄》、《金陵秋》、《冤海靈光》、《巾幗陽秋》,都是今已罕見、甚或瀕於失傳的作品。小說多取材於時事,它們在記事的翔實與打破舊的章回小說格式兩點上,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許。《劍腥錄》是林氏自傳體小說;著重描寫了戊戌變法、庚子事件等歷史巨變。周作人認為書中描寫庚子之變的部分,“寫得雖然簡略,卻能抉出這次國民運動的真相來了。”(《知堂書話》)《金陵秋》披露了革命軍光復南京前後的戰事實況,以及當時社會的鼎沸紛擾情形,不妨視為信史。《冤海靈光》是一部描寫下等社會的作品,筆鋒直觸到沉滓的底層,儼然一幅光怪陸離的社會風俗畫。此種冷靜解剖病態社會的縝密筆墨,實得力於西方批判現實主義藝術。《巾幗陽秋》寫袁世凱稱帝前後的政局,議院中的形形色色,是一部新的官場現形記。筆調頗有一點狄更斯、歐文式的幽默風趣。這些小說原版都較粗糙,此次都經重新校訂、標點,不僅名物掌故作了必要的注釋,對於影射的歷史人物也作了考證索隱,頗便讀者。 古文是林紓的一個重要方面。他對古文運用的精熟以及作品的優美,也確非常人可比。不過他生值白話文取代古文的時代,而固守古文營壘,自然不免“桐城謬種”之譏。經過了將近一個世紀之後,現在可以作為一種美文欣賞它固有的特色了。林紓的古文具有自己的創作個性,所以陳衍說他“於陰柔一道,下過苦功。”他的《蒼霞精舍後軒記》之低徊留連、一往情深,完全可與歸有光的《項脊軒記》媲美;而《徐景顏傳》之悲壯嗚咽,慷慨淋漓;深得太史公之神韻,在晚清古典散文中亦可謂鳳毛麟角了。
這套《選集》在鉤沉索隱、考訂注釋方面,亦頗見功力。林紓作品向未有人整理,既多且雜,間或零星散見。選注者勤於搜求,不僅將一些不易見的資料裒集成冊,而且輯錄有林紓未刊的佚文。如《林述庵哀辭》就是林氏的一篇未刊稿,選注者據此對“福州三狂生”的得名由來做出了新的解釋,訂正了過去史料的訛誤。 此外,林紓早期的詩作,久已湮沒不彰。《選集》酌收數首,以補其闕。至於林氏的詞,無論生前或身後均未曾結集出版。現存《冷紅齋詞剩》一卷,系手抄本,內收詞二十七首,詞論三篇。林氏自稱:“生平瓣香草窗(南宋周密)、樊榭(清厲鶚),樂其幽悄淒清,似啞篥。然每成一解,輒至數日。”足見林氏於此道亦下過深功。選注者據此罕見抄本,選錄六首,使人得見一斑。 《選集》的校點注釋,謹嚴紮實。如林紓那篇赫赫有名的《答蔡鶴卿太史書》,目前社會上流傳的資料集收錄此文,校點頗有誤。如“胡為懨懨為荷蘭之寓?公若雲成敗不可以論英雄……”,當為“胡為懨懨為荷蘭之寓公,若雲……”。又如“所謂‘人間世’者,不能離人而立之。謂其托顏回……”,當為“……不能離人而立之謂,其托顏回……”。此等訛誤,《選集》都一一校正。其他林著舊版誤處,如林譯歐文《旅行述異》中《文家生活》篇識語,阿英《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研究卷》、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第四冊,均誤作《畫征》篇識語,《選集》亦予以糾正。至於典故名物等的注釋,亦考索較精。如《呂紫娥》中“此真不出鄭志耳”,注中引證了《左傳·昭公十六年》記載的六卿賦詩的原始出處,註明“鄭志”即“鄭詩”(《詩·鄭風》),解決了僻典,使文意豁然開朗。
(《林紓選集》,其中〔小說·卷上〕,一九八五年十二月第一版,2.30元;〔小說·卷下〕,一九八七年三月第一版,2.78元;〔文詩詞卷〕,一九八八年七月第一版,3.70元)
滌盡煙雲見真面 (孫靜)
《讀書》1989年第12期,總第129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