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安徽農業大學教授)

林毅(安徽農業大學教授)

安徽金寨人,出生於河南靈寶老城,童年和少年時代在家鄉大別山度過,幼年苦難的生涯奠定了其日後不懈的人生追求基礎。現任安徽農業大學黨委常委、研究生學處(院)處長、遺傳學博士點負責人、中國棉花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遺傳學會理事、安徽省遺傳學會理事長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毅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河南靈寶老城
  • 職業:教授
人物簡介,人物經歷,主要研究領域:,主要科研項目:,主要科研成果:,部分代表性論文論著:,

人物簡介

安徽金寨人,出生於河南靈寶老城,童年和少年時代在家鄉大別山度過,幼年苦難的生涯奠定了其日後不懈的人生追求基礎。現任安徽農業大學黨委常委、研究生學處(院)處長、遺傳學博士點負責人、中國棉花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遺傳學會理事、安徽省遺傳學會理事長等。2017年中國長三角遺傳學大會共同主席、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長江中游四省遺傳學會2016年學術聯會大會副主席。
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安徽省棉花產業體系首席專家,安徽省豐產優質多抗棉花新品種的選育及其關鍵技術研究"115"產業創新團隊帶頭人,安徽農業大學學術、學位委員會委員,安徽省品種審定委員會棉花專家組成員,安徽省植物細胞工程中心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安徽省石斛產業化開發協同創新中心崗位專家,《雷射生物學報》常務編委、《安徽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版)編委;2002年安徽省政府人才基金獲得者,曾赴以色列Weizmann科學院從事轉基因植物的風險評價的研究。
林毅
曾主持安徽省“十一.五”重大科技專項、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子課題、高校博士點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安徽省教育廳重點項目10多項。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安徽省科技進步三等獎4項。發表相關科研論文(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70多篇,其中在學術刊物Scientia HorticulturaePhysiol PlantarumGeneActa Physiologiae PlantarumPlant Cell TissOrgan CultPLoS ONE等SCI收錄期刊上10餘篇。現指導博士研究生8人、碩士研究生16人。
目前主要進行天然彩色棉彩色纖維形成機理和分子標記輔助選育棉花新品種研究,安徽特有藥用植物(霍山石斛、碭山酥梨等)資源的次生代謝調控及品質改良。

人物經歷

1978.2--1982.1 安徽農業大學農學系,獲學士學位;
1983.9--1986.7 安徽農業大學農學系作物遺傳育種專業學習,獲碩士學位;
1999.6--2000.12 赴以色列魏茲曼科學院,與國際著名轉基因學者Jonathan Gressel教授進行轉基因技術合作研究;
1986.7- 現今 安徽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遺傳教研室工作,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研究生學院院長。
講授本科生遺傳學,研究生分子數量遺傳學

主要研究領域:

植物分子遺傳育種、植物次生代謝調控

主要科研項目:

1. 主持國家教育部高校博士點專項基金“棕色棉遺傳圖譜的構建及棕色素合成相關基因的克隆”
2. 主持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優質棉花離子束育種技術的研究”
3. 主持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天然彩色棉彩色纖維形成機理研究”
4. 主持安徽省“十一·五”科技攻關項目“分子標記輔助選育棉花新品種”
5. 主持安徽省“十·五”重大科技專項“霍山石斛、天麻脫毒快繁和工廠繁育技術的研究”
6. 主持國家科技部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項目“霍山石斛人工繁育產業化生產“
7. 主持省級重點學科遺傳的建設
8. 主持安徽省自然基金“棕色棉纖維色素合成相關基因表達與光信號調控”
9. 主持省級重點實驗室(基礎生物學實驗中心)的建設
10.主持安徽省教育廳重點項目“藥用霍山石斛發酵培養系統的建立及其發酵中試”
11.主持安徽省人才開發基金資助項目“棉花彩色纖維品質的遺傳改良研究”
12.主持省級精品課程《遺傳學》的建設
13.主持安徽省教育廳重點項目“除草劑轉基因小麥生態安全性評價及預防措施研究”
14.主持省財政廳農發項目“抗蟲雜交棉高產栽培技術示範與推廣”
15.離子束注入棉花的誘變效應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第二參加人)
16.離子注入加速棉花陸海雜種遺傳穩定機制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第五參加人)
17.梨石細胞發育調控及其木質素合成代謝關鍵酶基因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第三參加人)
18.主持霍山石斛種質保純、新品種選育與規範化種植基地建設,安徽省2013-2014科技攻關計畫項目
19.原花青素合成、轉運相關基因對棉纖維色素合成的影響,高校省級自然科學重點項目
20.主持棕棉生物技術輔助育種及新品系選育,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自然科學研究項目(產學研重點項目),2012.1-2014.12

主要科研成果:

1. 2000年度安徽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低能離子注入棉花生物效應及其套用技術研究” (排名第四)。
林毅(安徽農業大學教授)
2. 2004年度安徽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霍山石斛人工繁育、種質改良和產業化技術” (排名第一)。
該項目為安徽省“十五”重大科技專項,於2004年4月通過安徽省科技廳項目鑑定,並獲2003年度獲安徽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背景資料:霍山石斛為蘭科多年生莖常綠草本植物,叢生,對環境要求十分嚴格,多為附生。野生多分布在300~700米的低山區,生長在河邊山谷旁的懸崖上,以及陰涼濕潤透風的環境中。石斛中含有石斛鹼、石斛多糖等多種成分,具有抗菌、降壓、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等多種功效,對於提高人體免疫力和延年益壽有奇效,是緊缺珍貴的中藥材和外貿出口物質。香港市場上的石斛與黃金等價,其加工產品“楓斗”的國際價格為8000~10000美元/千克,素有“千金草”、“軟黃金”之稱。石斛的經濟和藥用價值巨大,開發前景非常廣闊。石斛適宜種植的地區包括我省的大別山區、皖南山區。此外,還適宜在溫室中進行工廠化快速繁殖和栽培。
項目簡介:該技術是在研究霍山石斛生態環境、生理生化特性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霍山石斛種苗高效繁殖技術體系,種苗年繁殖係數達到12。自主研製了“石斛營養液”,並建立了霍山石斛主要有效成分——石斛多糖的提取及純化方法及其抗氧化作用的研究,建立了霍楓斗、霍山石斛多糖精品及以霍山石斛為原料的飲料等霍山石斛系列產品的開發。該項目的研究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已經具備工廠化生產的種質儲備和技術條件。
3. 2006年度安徽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天麻種麻非共生繁殖和移栽技術” (排名第一)。
背景介紹:天麻生長適宜於安徽省的山區推廣,也可控制條件的室內栽培,天麻是名貴藥材,以其乾燥塊莖入藥,不僅可治療多種疾病,而且還是極好的高級保健滋補品,根據不同藥物配方,不論是治病或保健,其藥用價值都很高,開發前景無量,市場潛力巨大。
項目簡介:該項研究利用白麻莖尖、米麻、種子為外植體,採用組織培養試管米麻為種麻,篩選了最佳的培養條件,建立一套完整的試管米麻高效繁殖技術體系,生產上簡化了種麻繁殖程式,研究出一套分離、純化和快速測定天麻素含量的方法,此技術可用於基層單位鑑定天麻品質。
成果水平:該項目為安徽省“十五”重大科技專項,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於2006年通過了安徽省教育廳成果鑑定,並獲得安徽省科學技術三等獎。根據天麻可以吸收第二營養源的特點,結合蘭科植物的組織培養要求,形成一整套天麻種麻非共生繁殖和移栽技術方案,是發展天麻種麻生產和大規模栽培的新突破。該項目建立的技術體系完善,其中天麻種子非共生萌發誘導原球莖生長技術、米麻移栽技術等達到國內外領先水平。
4. 2008年度合肥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以色列番茄種質資源利用及設施高產栽培模式研究” (排名第一)。
該項目2007成果鑑定為國內領先,研究對以色列番茄品種F-409, F-044進行了引種試驗研究,從番茄植株生長發育特徵、開花結果特性、果實品質性狀、產量性狀等方而系統地觀測了以色列番茄F-044, F-409在介肥地區種植的適應性。並在此基礎總結出了一套適介該品種的高產優質栽培技術,培育出兩個高產、抗病、耐貯番茄雜交組合。
5. 與新津鐵皮石斛開發有限公司合作,選育出皖斛1號,皖斛2號兩個鐵皮石斛新品種。
6.抗旱、耐鹽鹼多年生黑麥草的培育成果鑑定。
該項目品種作為牧草,在降水量為500-1000mm的地區生長良好,質地優良,適口性好,畝產鮮草3000-4000kg;作為草坪草,成坪快,耐低修剪,與原品種相比,具有很強的耐旱性,抗病性也有很大提高。突變體植株的乾旱節水實驗和田間小規模的乾旱脅迫實驗均表明,在乾旱情況下,黑麥草突變體植株生長勢明顯優於對照植株。
7. 2014年度安徽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石斛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發與集成示範” (排名第一)。
8. 2016年度安徽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安徽省道地中藥材系列品種選育與套用” (排名第五)。

部分代表性論文論著:

1. Fan, H., Wu, Q., Wang, X., Wu, L., Cai, Y., & Lin, Y*. (2016). Molecular 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1-deoxy-d-xylulose-5-phosphate synthase and 1-deoxy-d-xylulose-5-phosphate reductoisomerase in Dendrobium officinale.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PCTOC), 125(2), 381-385.
2. Gao, J. S., Wu, N., Shen, Z. L., Lv, K., Qian, S. H., Guo, N., ... & Lin, Y*. (2016). Molecular cloning, expression analysis and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a Transparent Testa 12 ortholog in brown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Gene, 576(2), 763-769.
3. Jiang, J., Wang, Y., He, J., Cai, Y., & Lin, Y*. (2015). Cytological Studies of Anther Development of the Double Recessive Genetic Male Sterile Line, ms 5 ms 6, of Upland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e & Biology, 17(2).
4. Gao, J. S., Hu, L., Xie, P., Meng, Y., Cai, Y. P., & Lin, Y*. (2014). Isolation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an ethylene response factor NtERF1-1 in Nicotiana tabacum cv. Xanthi. Journal of biosciences, 39(5), 887-897.
5. Fan, H., Guan, L., Li, T., Wu, Q., Wu, M., Cai, Y., & Lin, Y*. (2014). Hydrogen sulphide alleviates oxidative damage and enhances light energy transformation under high light for Dendrobium officinale. Scientia Horticulturae, 177, 47-52.
6. Li, Z., Li, T., Fan, H., Guo, N., Sun, X., Cai, Y., & Lin, Y*.(2014). Variations of DNA methylation and genes expression for brown fiber during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Acta physiologiae plantarum, 36(8), 2005-2012.
7. Nengbing, HU., Yihu, SUI., Yongping, CAI., Honghong, FAN., & Yi, LIN*.(2014). Effects of lanthanum on POD expression and DNA methylation of purple pepper under salt stress. Journal of Rare Earths, 32(5), 467-475.
8. Jin, Q., Yao, Y., Cai, Y., & Lin, Y*. (2013). Molecular cloning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a 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gene from Dendrobium. PloS one, 8(4), e62352.
9. Fan, H. H., Wei, J., Li, T. C., Li, Z. P., Guo, N., Cai, Y. P., & Lin, Y* (2013). DNA methylation alterations of upland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in response to cold stress. Acta physiologiae plantarum, 35(8), 2445-2453.
10. Fan, H., Li, T., Guan, L., Li, Z., Guo, N., Cai, Y., & Lin, Y*. (2012). Effects of exogenous nitric oxide on antioxidation and DNA methylation of Dendrobium huoshanense grown under drought stress. 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PCTOC), 109(2), 307-314.
11. Li, T., Fan, H., Li, Z., Wei, J., Lin, Y*, & Cai, Y. (2012). The accumulation of pigment in fiber related to proanthocyanidins synthesis for brown cotton. Acta Physiologiae Plantarum, 34(2), 813-818.
12. Effect of different light quality on epigenetic variation for brown cotton.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11,10(33)(SCI)
13. The effects of reciprocal cross on inheritance of DNAmethylationin cotton (Gossypiumhirsutum).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12,11(23),
14.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and deposition of stone cell lignin in Dangshan Su pear.Scientia Horticulturae,Volume 155, 29 May 2013, Pages 123–130(SCI)
15.棕色棉與白色棉雜交F_1代吐絮期光合特性的雜種優勢研究[J]. 棉花學報.2011
16.棉花遺傳多樣性SCoT和SRAP標記的研究及比較分析[J]雷射生物學報.2011,(02)
17.縮合單寧與天然棕色棉纖維色素合成的關係棉花學報[J]. 2007(03):183~188
18.天然棕色棉纖維色素光譜學特性及其化學結構初步推斷[J].植物學通報2007, 24 (1): 99-104
19.棕色棉纖維中酚類物質動態變化與色素合成的關係[J]. 作物學報. 2006(11) 1684~1688
20.天然棕色棉色素分布規律及色素合成與纖維發育的關係[J]. 棉花學報. 2006(03) :170~174
21.天然彩棉棕色素穩定性及其機理研究[J].雷射生物學報2006
22.彩色棉棉鈴生長發育動態研究簡報[J]. 棉花學報, 2005, 17(2): 127-128
23.林毅,Fengan Yu,Jonathan Gressel.定位轉基因所在的小麥基因組的細胞遺傳學方法(英文).雷射生物學報,2001年第一期
24.林毅,JonathanGressel.轉基因小麥中的轉基因向它的近緣雜草轉移的可能途徑(英文).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1年第一期
25.A putative molybdate transporter LjMOT1 is required for molybdenum transport in Lotus japonicus. Physiol Plantarum,2016,158:331-340.
26.亞洲棉和雷蒙德氏棉 MATE 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學及其同源基因在陸地棉中的表達分析. 棉花學報,2016, 28(3)
歷年來,在高等教育領域裡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實踐的探索中高屋建瓴,大膽改革,獨闢蹊徑,走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高校管理和教學、科研新路子。培育了一大批學有所成的本科畢業生以及碩士、博士研究生,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科學發展的諸多領域輸送了數量可觀的、且又迫切需要的專門人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