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樾

林樾

[清]字素庵,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善畫。《鄞縣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樾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
詞典解釋,烈士林樾,抗日救亡,木刻藝術家,

詞典解釋

林木;林間隙地。
皮日休 《桃花塢》詩:“夤緣度南嶺,盡日寄林樾。” 宋 朱熹 《西寮》詩:“畲田種胡麻,結草寄林樾。” 清 杜岕 《游嘉善寺》詩:“旭日穿林樾,嵐光宕屋檁。” 清 魏源 《重遊百泉》詩:“遙山白於曉,林樾失翠黛。”清 袁枚 《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許地山 《綴網勞蛛》:“她看見一個人攜著她底女兒從海邊上來,穿過林樾,一直走到跟前。”

烈士林樾

“城工部事件”烈士]林樾]

抗日救亡

林樾(1924-1948),字竹秋,筆名中虛,福建省霞浦縣松城鎮(城關)西街人。1924年3月出生於市民家庭,國小畢業後,先後就讀於霞浦初級中學、三都中學和福安師範學校簡師科,1942年中學尚未畢業,即投筆從戎參加抗日戰爭,在第三戰區第五補訓處(時駐福安)任職,從事抗日救亡宣傳。1943年後,隨軍輾轉於浙江麗水、雲和等地,經常向第三戰區主辦的《前線日報》畫刊和《處州日報》投稿,並因此結識進步木刻家野夫等人,參加中國木刻研究會福建分會和白燕藝術社。這一時期,他創作的木刻作品充滿了民族義憤,以生動的藝術形象控訴日寇侵華暴行,引起了強烈反響。
林&amp林&amp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當局不顧全國人民的呼聲和重慶談判達成的《雙十協定》發動內戰,林樾從中認清了國民黨當局的反動本質。他不願同流合污,遂離開國民黨軍隊返回霞浦,不久前往福安師範學校任教,業餘繼續從事木刻創作,並在《南方日報》(閩東版)開闢《黑白》木刻專刊,擔任編輯,發表閩東青年的木刻習作。期間,結識了一批進步青年學生,並參加求真讀書會,從進步書刊中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1947年2月,林樾應聘福州《力行報》任副刊編輯。是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以《力行報》為陣地,組織和刊發揭露時弊的稿件,並創作連續木刻《浮生相》(共67幅),由牛凡陀(程力夫)配詩,在《星閩日報》逐日刊載;單幅木刻《存在人民心中的憤和恨》、《飢餓》等作品在《大公報》的文藝副刊、《中國作家》等報刊發表。這些作品反映了人民民眾要求自由民主的心聲,揭露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腐敗。由於《浮生相》等作品的進步傾向,引起了國民黨當局的不滿,林樾被迫離職。此後,一度在南平中學任美術教員。
1948年2月調閩浙贛區黨委機關工作,任區黨委機關報“人民社”編輯,繼續運用木刻刀針砭時弊、喚醒民眾,並參加游擊戰爭。1948年4月“城工部事件”發生後受到牽連審查,是年農曆五月初五在閩侯游擊區蒙冤罹難。1956年中央重新審理“城工部事件”後為被錯殺的同志平反,福建省人民政府追認林樾為革命烈士。

木刻藝術家

林樾從小喜歡文學藝術,得其大哥林椿的薰陶指導,致力於繪畫和木刻藝術。在木刻藝術方面有著很高的造詣。是中華全國木刻協會會員。生前創作木刻版畫300多幅和部分漫畫、速寫,其藝術創作繼承了中國現實主義傳統,並吸收了西洋版畫的長處,刀法粗獷渾厚,線條明朗剛勁,黑白對比強烈,融思想性、藝術性於一體,形成獨特的風格。他的作品曾入選1946年舉辦的《抗戰八年木刻展覽》和第二屆《全國木刻展覽》,並在上海、南京等城市巡迴展出,獲全國美術作品獎殊榮;1948年4月,其兄林椿攜一百多幅林樾的作品赴台灣省,並在台北、台中舉辦《林椿、林樾兄弟畫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其作品編入中國美術家協會出版的《中國抗戰木刻選》和《中國新興版畫五十年選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