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墓

林森墓

林森墓位於重慶市沙坪壩區林園內(現重慶通訊學院駐地)大操場後的一個小山崗上,為重慶僅有的一座國家元首級陵墓(重慶另僅有一座皇帝古墓——明玉珍墓,位於原江北城,距現重慶大劇院約500米。1982年3月發現,1983年12月被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玉珍為大夏國開國皇帝,1363年在重慶稱帝,國號大夏)。現系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林森墓氣勢,宏偉壯麗。陵墓被掩隱在一片森林內,依然矗立在綠樹繁花之中,幽邃清美,環境舒適宜人。陵墓呈園形,平頂,前有祭台,周以牆垣。牆外皆樹木,隱隱然秀嶺佳城。墓直徑15米,面積約300平方米。墓碑上刻“國民政府故主席林森之墓”,並書“民國三十三年七月二十一日”等字。墓後原有墓志銘,由國民黨元老吳敬恆篆額,居正書丹,葉楚倫撰文。重修後的陵墓未刻墓志銘。 墓前有寬大的石級計42級,分三重,寬約20餘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森墓
  • 地理位置:重慶市沙坪壩區
  • 墓主身份林森(原國民政府主席)
  • 建成時間:1944年7月
  • 保護級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墓碑上刻:國民政府故主席林森之墓
簡介,破壞,林園,其人,

簡介

林森墓位於重慶市沙坪壩區林森官邸右前方,為圓柱形土石墓冢。坐北向南,墓直徑13.4米,高3.2米,占地面積976平方米,墓冢弧形轉角左右各18級,四周有圓形石欄桿,高80厘米,寬30厘米。墓冢前有扇形墓碑,上有國民黨黨徽。正中楷體陽刻“國民政府故主席林森之墓”,系國民黨元老居正題書。左書“中華民國三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立”。
林森墓林森墓
墓碑寬2.86米,高3.68米,座長3.28米寬0.7米,高0.48米,碑後墓誌文第系葉楚傖撰文、吳春暉篆書。前有一石質長方形祭台,祭台長3.34、寬0.64米、高0.79米,前為長方形石壩,長28.2米寬22.65米,石壩前有中央回紋、雲雷紋。左右各42級梯形踏道,整座墓青松環繞,常年都有海內外遊客前來瞻仰憑弔。該墓“文革”中被毀,1979年國務院批准重慶市人民政府撥款按原樣恢復重建。2001年1月4日由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沙坪壩區人民政府2001年12月已掛牌保護。

破壞

文化大革命”中,林森墓受到嚴重破壞。墓被紅衛兵炸裂,林森遺體被焚化。1979年底,林森墓修復,外觀環境和林森墓原貌符合;但墓內是空的、無物,可供親屬與後人憑弔。
修復後的林森墓由青石砌成。墓後一片綠蔭濃罩,墓兩側是高大的松柏和茂密的花木,還有筆直挺撥的楠木林,清新、甜雅,也頗莊重。

林園

為著進行長期抗戰,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林森率國民政府來到重慶。還正式宣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使重慶成為中華民國戰時陪都。林森於1939年底住進林園,所住公館稱林森公館,編為4號樓。房屋為黃色,與青山綠樹相映益。在林園期間,他堅持抗戰,醞釀草擬並代表中國政府正式對日宣戰,對德意處於戰爭狀態。
1943年5月12日,林森從林園坐車進城,準備接受加拿大駐華大使呈遞國書。不料在路上與迎面一輛美軍軍車相撞,當時林森表面並無大礙,只覺稍有頭暈,便立即回館休息。第二天,林森穿戴整齊,準備再次前往時,暈倒在沙發上。從此,林森因嚴重腦溢血臥床不起。1943年8月1日,林森病逝於林園官邸,彌留時仍囑收復台灣。8月28日,國民政府決定修建林森墓,工程於次年7月竣工。解放以後,林森墓曾四川省列為一級保護文物。
林森墓碑林森墓碑
林森墓於1944年7月在園內建成。
林森在進重慶之前,已將古董、文物、字畫、書籍等贈給博物館和朋友,自己死後已無牽掛。1943年國民政府為林森舉行國葬,所修建的墓穴,就選在風景秀麗的林園之內,他經常散步的地方。下葬前,治喪委員會打開了林森所珍藏的、平時隨身攜帶著的那神秘手提箱,發現裡面竟是林森亡妻生前喜穿的一雙繡花鞋,且用精緻手帕包裹著。這雙繡花鞋被放在林森的棺槨中陪伴他長眠,同時還放進他平時所拄手杖。
由於林森一貫主張抗日,所以得到了共產黨人的尊敬,中共中央致唁電說:“林公領導抗戰,功在國家”。《新華日報》發表社論《為元首逝世致哀》,並舉行了公祭。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住在林園,早上起來散步時巧遇同樣出來散步的蔣介石,蔣介石領毛澤東參觀了林森墓,毛澤東對林森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文革時期,重慶是武鬥現象最嚴重的城市之一,林園和林墓慘遭浩劫,林森的屍體和棺槨全被焚毀。1979年,中共中央評價林森為“著名的老一輩民主革命家”。

其人

林森(1868.1.18—1943.8.1),原名林天波,字子超,號長仁,自號青芝老人,別署白洞山人、虎洞老樵、嘯余廬主人。福建閩侯縣人。1877年入都會主辦的蔡元培學校讀書。1881年進鶴嶺英華書院。1883年考入台灣中西學堂電科。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07年先後入美國密西根大學、耶魯大學文科研究院學習。1914年在東京加入中華革命黨。曾任國民政府臨時參議院院長,中國國民黨右派(西山會議派)主要成員,國民政府主席,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代理主席等職。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林森
林森對孫中山一直是敬仰有加,今天稱孫中山為“國父”,就是當年林森率先提出的。國民黨定都南京後,1931年12月,林森當選中華民國政府第三任主席。作為孫中山的忠實追隨者,林森在政治上淡薄名利,從不介入黨爭與派系,也不和軍政大員來往,潔身自好、深居簡出,追求所謂“無為之治”,實為名副其實的“好好先生”。又被授予“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之職,負責中山陵園的修建與管理。這一政治上沒有優勢的虛職正對林森的口味,因而樂此不疲。事實上,林森連任12年的主席,正是因為他把這個位子做到一個“虛位”。 胡適就盛讚林森是“現代中國的第一位平民主席”。
1937年冬,由於南京的戰事十分危急,中華民國政府決定放棄南京。由於白天日本飛機轟炸非常頻繁,林森被安排在晚上坐船離開。臨行前,林森來到會場向大家辭行,他拱手作揖,向大家說:“我已是古稀之人,將來是否能回到南京,已不敢作想,但你們一定要堅決抗日,肯定會取得勝利!”說完老淚縱橫,低頭不語,現場一片肅靜。在蔣介石的勸說和眾人的圓場下,林森一行在夜色中悄然離開南京,然後到達重慶。
林森為國民黨元老,有功當世,其道德文章,亦為人所敬仰。有筆記曾稱林為“五木先生”,說他有五大夫松的高節。在林園時,附近的村民每天都看到這個白鬍子的老者,穿著布鞋,拄著手杖在園內悠步,碰到鄉民還上前“問寒問暖”。山中有老鄉民曾告訴游者:當時他還年少,來林園玩耍,偶見林森主席盤桓乾泉邊松下,至今印象猶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