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數量遺傳學

《林木數量遺傳學》是2006年6月1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續九如。

基本介紹

  • 書名:林木數量遺傳學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頁數:117頁
  • 開本:16
  • 定價:13.70
  • 作者:續九如
  • 出版日期:2006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040189518, 9787040189513
  •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林木數量遺傳學》是在學習和借鑑作物數量遺傳學、動物數量遺傳學的基礎上,結合林業的特點和需要,依據作者在美國專門學習的知識和回國後為北京林業大學研究生開設這門課程二十年的積累而寫成的。它在討論了林木多層次選擇的特點和多點、多年試驗的大型方差分析方法的基礎上,著重介紹了林木數量性狀的主要遺傳參數重複力、遺傳力、遺傳相關、配合力和基因型與環境互動作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估算方法。對於這些參數的套用和林木數量性狀的選擇方法以及相關的遺傳設計也作了簡要介紹。 《林木數量遺傳學》可用作林業院校林學、園林、生物專業和農業院校果樹專業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為從事林業及相關行業的科技工作者、教師和大學生的參考書。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數量遺傳學的產生和發展
第二節 數量遺傳學的研究內容和方法
第三節 林木數量遺傳學的特點

第二章 數量性狀的遺傳基礎和分析方法
第一節 數量性狀的遺傳基礎
一、微效多基因假說
二、數量性狀的數學模型
第二節 群體表型平均值及其分解
一、基因型平均效應
二、基因的平均效應
三、基因型值的分解
第三節 群體表型方差及其分解
一、加性方差
二、顯性方差
三、表型方差
第四節 親屬間的遺傳協方差
一、子代與一個親本
二、半同胞間
三、子代與中親值
四、全同胞間
第五節 數量性狀的方差分析
一、方差分析的模型
二、期望均方(EMS)的寫法
三、大型試驗的方差分析

第三章 重複力
第一節 重複力的概念和性質
一、重複力的產生
二、重複力的生物學概念
第二節 重複力估算的原理和方法
一、組內相關係數
二、重複力的統計學概念
三、重複力的估算方法
第三節 重複力的用途
一、預估無性系選擇的遺傳增益
二、確定性狀需要度量的次數
三、估計個體最大可能生產力
四、作為廣義遺傳力的上限估計值

第四章 遺傳力
第一節 概念及原理
一、遺傳力的概念
二、遺傳力的性質
三、遺傳力的估算原理
第二節 遺傳力的估算方法
一、估算狹義遺傳力的方法
二、估算廣義遺傳力的方法
第三節 遺傳力的套用

第五章 遺傳相關及通徑係數
第一節 遺傳相關
一、遺傳相關的概念
二、遺傳相關的估算方法
三、遺傳相關在育種中的套用
第二節 通徑係數
一、基本概念
二、通徑係數的性質和特點
三、通徑分析方法及其套用

第六章 選擇的原理和方法
第一節 選擇的基本原理
一、選擇差與選擇強度
二、選擇反應
三、在相反方向選擇中反應的重複性和不對稱性
四、選擇極限
五、選擇理論與實踐的矛盾
第二節 林木數量性狀的選擇方法
一、種源選擇
二、林分選擇
三、家系選擇
四、單株選擇
五、無性系選擇

第七章 遺傳設計及配合力估算
第一節完全雙列雜交設計
一、設計方法
二、統計分析方法
三、套用實例
第二節不完全雙列雜交
一、設計方法
二、統計分析方法
三、套用實例
第三節 部分雙列雜交設計
第四節 不規則雙列雜交
一、列出各交配組合及觀測數據
二、按共同母本(或父本)計算兩個父本(或母本)觀測值的差值
三、計算親本總效應值
四、計算親本一般配合力效應值

第八章 基因型與環境的互動作用
第一節 互動作用的概念及其研究意義
一、互動作用的概念
二、研究互動作用的意義
第二節 互作方差的估計
一、多點試驗的方差分析
二、多年試驗的方差分析
三、多點多年試驗的方差分析
第三節 品種穩定性分析
一、Finlay和wilkinson模型
二、Eberhart和Russell模型
三、Perkins和Jinks模型
四、Freeman和Perkins模型
五、George C.C.Tai模型
主要參考著作

文摘

插圖:


可以說,人類數千年的歷史也是作物栽培技術不斷發展的歷史:美洲的文化是圍繞栽培玉米而興起的;巴比倫和埃及的文明是圍繞著栽培小麥和大麥而發展的;古代中國的文化則是以栽培水稻和大豆為中心而達到輝煌的。
我國湖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末期遺址中保存有闊卵形粳稻穀殼,說明人類對水稻品種的選育具有更為悠久的歷史。公元前4000年古埃及的石刻就已記載了人們進行植物雜交授粉的情況。長期栽培農作物的實踐既為農作物的不斷改良提出了要求,也為這種改良提供了機會。不過,在孟德爾法則被重新發現之前的數千年里,植物育種工作一直停留在一種技術水平上,尚未找到一種能指導育種工作的理論。當時的育種工作者都相信“獲得性遺傳”,認為環境條件造成的變異都可以遺傳給後代。
1694年,Cinerarias證實了植物的有性行為;1719年Fairchild首先進行了小麥的雜交;1778年Herbert觀察到不同屬的植物可以雜交,同時耐寒親本與不耐寒親本交配所產生的F、代表現出中間型性質;1801年拉馬克(Lamar)發表了他的獲得性遺傳概念;1823年Knight從豌豆的實驗中發現雄性和雌性親本對F。代有相同影響,而F2代有分離現象;1831年Brown發現了細胞核;1848年Homiest 發現了染色體;1859年達爾文的巨著《物種起源》問世。這些成就都為現代遺傳學的誕生奠定了基礎。1865年孟德爾(G.J.Mendel)發表了著名論文《植物雜交試驗》,標誌著遺傳學的誕生。但當時這篇論文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

序言

數量遺傳學是遺傳學的一門重要分支學科,它與動植物育種工作有著密不可分的直接聯繫,因為人類所關注的大多數動植物經濟性狀都屬於數量性狀。中國的數量遺傳學起步較晚,主要是在1979年吳仲賢教授的《統計遺傳學》出版之後才逐步發展起來的。比起農作物和動物來,林木的數量遺傳學起步更晚,國內至今還沒有一本專門用於林業的數量遺傳學教材。這本《林木數量遺傳學》的出版恰好填補了這一空白,相信它對於提高本學科研究生的教學質量,推動我國林木育種、經濟林育種、果樹育種、園林植物育種等事業的發展,都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該教材是在北京林業大學開設這門課程20年的基礎上,吸收了國內外眾家之長,結合林木育種工作的特點和需要而編寫的,它的最大特點是具有鮮明的林業特色:有關種源、林分、家系、單株、無性系等多層次選擇及其相應遺傳參數的估算,是其他數量遺傳學教材中所未看到的;多點、多年的大型方差分析,也體現了林木多年生、育種周期長的特點。相信林木育種領域的研究生和科技人員使用這本教材時會感到比過去借用作物或動物數量遺傳學教材更為方便。同時,該教材也融入了美籍華人孔繁浩教授有關期望均方的簡便寫法、不規則交配設計時配合力的估算方法等先進而簡便的統計方法,因此先進性和實用性都較強。此外,該教材條理清晰、文字簡練,也適於研究生和科研人員閱讀參考。
為此,我認為《林木數量遺傳學》是一本好教材,衷心希望這本書的出版有助於推動我國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工作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