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景凞

林景凞

林景凞(1242~1310)宋末詩人。字德陽,一作德暘,號霽山。溫州平陽(今屬浙江)人。鹹淳七年(1271)進士。受泉州教官,歷禮部架閣,轉從政郎。宋亡不仕。元朝西藏僧人楊璉真伽挖掘宋帝陵墓時,林景凞收拾遺骨,葬於蘭亭,植冬青樹為標誌,作《冬青花》以抒忠憤。他教授生徒,從事著作,漫遊江浙,因而名重一時,學者稱"霽山先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景凞
  • 別名:霽山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溫州平陽(今屬浙江)
  • 出生日期:1242
  • 逝世日期:1310
  • 職業:詩人
  • 代表作品:《霽山集》《冬青花》
人物簡介,生平年表,代表作品,詩,文,

人物簡介

林景凞論詩主張"詩文歸一"、"根於性情"。其詩多哀國懷舊之情,如《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閱之有感》:"偶伴孤雲宿嶺東,四山欲雪地爐紅。何人一紙防秋疏,卻與山窗障北風!"觸景生情,借景寫懷,沉鬱蒼涼,感人至深。七古《讀文山集》則悲壯激楚,正氣凜然,如結尾寫道:"書生倚劍歌激烈,萬壑松聲助幽咽。世間灑淚兒女別,大丈夫心一寸鐵!"《宋詩鈔·白石樵唱鈔》引宋末方逢辰評:"詩家門戶,當放一頭。"
所著《霽山集》5卷,元人章祖程注。《知不足齋叢書》本作《霽山先生集》5卷,卷首1卷,拾遺1卷。有1960年中華書局排印本。《宋代五十六家詩集》中有《白石樵唱集》1卷、清宣統石印本。

生平年表

德祐元年(1275)三月,元軍在伯顏率領下進入建康,臨安政權已呈土崩瓦解之勢,可恨那些大臣們尚在勾心鬥角。景凞眼看國事已無可為,不久便棄官歸里,隱居平陽縣城白石巷。
德祐二年春,在臨安陷落前,益王,廣王 逃離臨安,閏三月陳秀夫等在溫州江心寺,奉益王為天下兵馬都元帥,廣王副之。祥興二年(1279)二月,厓山戰敗,陸秀夫背著小皇帝投海。訊息傳來,林景凞與陳則翁等人秘密舉行哭祭。後見陸秀夫廣陵牡丹詩卷,無限感慨,題詩云:“南海英魂叫不醒,舊題重展墨香凝。當時京洛花無主,猶有春風寄廣陵。”
景炎二年(1277),林景凞應會稽王英孫的邀請,來到越中。“一曲危欄人獨倚,江山渾在夢中看。”宋亡後,貴公子出身的王孫英,在這樣百無聊賴的心情下,延致四方名土,嘯傲泉石,飲酒賦詩,這是反元情緒一種無可奈何的發泄。景凞在越中先接觸了謝翱、唐珏、胡僑等富有強烈的民族意識的志士。
至元二十二年(1285),總統江南釋教的札木楊喇勒智為了盜取來皇陵中的金玉寶玩,把在會稽的徽欽二帝以下的歷代帝王后妃的陵墓全部發掘,把剩骨殘骸拋棄在草莽中,慘狀目不忍睹,但無人敢去收拾。這時林景凞正在會稽,出於民族義憤,與鄭朴翁等扮作採藥人,冒著生命危險,上山拾取骨骸。景凞收得殘骨兩函,託言佛經,埋葬於蘭亭山中,並移植宋常朝殿前冬青樹作為標誌,並寫了《冬青花》詩:“移來此種非人間, 曾識萬年觴陣底月。蜀魂飛繞百鳥臣,夜半一宗山竹裂。”又作《夢中詩》四首,以悽愴的聲調記錄了理骨的經過,抒發了自己的悲憤,並希望將來能讀到他的詩的人,知道民族正氣依然存在,沒有隨著國家的淪亡而完全消失。
至元二十七年(1290)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就義八周年忌日,好友謝翱登富春山西台哭祭,寫了《西台慟哭記》,又寄詩給林景凞,林景凞寫了《酬謝皋父見寄》,一開頭便說:“入山采芝薇,豺虎據我丘;入海尋蓬萊,鯨鯢掀我舟。山海兩有礙,獨立凝遠愁。”古人不得志,則隱居山林,或遁跡江海,如今國亡,何處去找一方淨土呢?“行之古台上,仰天哭所思。餘哀散林木,此意誰能知?”若千年後,他捧讀《文山集》,這位民族英雄的高大形象,仿佛兀立在眼前。他心有靈犀,那充塞宇宙的皓然正氣,似乎凝聚在他的筆端,一瀉而下:
黑風夜撼天柱折,萬里風塵九溟竭,
誰欲扶之兩腕絕,英淚浪浪滿襟血。
龍庭戈鋌爛如雪,孤臣生死早已決。
綱常萬古懸日月,百年身世輕一發。
苦寒尚握蘇武並,垂盡猶存杲卿舌。
膝不可下頭可截,白日不照吾忠切。
哀鴻抗訴天欲裂,一編千載虹光發。
書生倚劍歌激烈,萬壑松聲助幽咽,
世間淚灑兒女別,大丈夫心一寸鐵!
這首詩,堪與《正氣歌》同讀。這是他的詩集中的壓卷之作。
大德初年,林景凞開始他的漫遊。先後到過杭州、華亭、蘇州、無錫、鎮江、湖州以及嚴陵等地。寫了許多寄託愛國之情的紀游詩,與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處,也以詩文相互勉勵。他重過故宮,江山易主,景物全非,發出“王氣銷南渡,僧坊聚北宗。煙深凝碧樹,草沒景陽鐘”的感嘆。過葛嶺時,他對已被殺死的權好賈似道,還責問“誤國竟何言!”
景凞歸隱後,曾說不再與聞世事,但當他聽到謝妨礙不與元朝合作,絕食而死,十分欽佩,他寫道:“何人續遷《史》,表為節義雄。”他聽到家鉉翁放歸,呈詩說:“衣冠萬里風塵老,各節千年日月意。”把他比作蘇武,表示無限景仰。陸放翁臨終時吩咐兒孫,中國何時統一了,祭奠時你們別忘了告訴我。林景凞說:“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能憎才能愛,他以犀利的筆鋒,借秦吉了和孫供奉,對那些寡廉鮮恥的叛將貳臣,予以痛斥。
景凞到五十八歲後,才大部分時間住在平陽,他在馬鞍山麓建了一所超奧別業。教授生徒,過著清貧的生活,以顏回草食瓢欽、樂在其中來自我解嘲。但他還是關心世事。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他寫了《公溥堂記》向州守孫筠進了藥石之言,希望他能為老百姓做些好事。大德十年(1306),州判皮元修了 陰均陡門,他欣然為其作記。大德四年(1300)他為判官王秉仁寫了《平陽縣治記》使人們知道平陽建縣的歷史。大德十一年(1307),《平陽州志》修成,他作了序言。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景凞六十七歲,忽然遊興勃發,北上杭州,不久即生病回到平陽。經過兩年,這位愛國詩人唱完了他的歌與世長辭了,享年六十九歲。晚年,他把自己的詩文收集起來,編成雜文十卷,詩六卷,詩集名《白石樵唱》。逝世後二十四年,同里章祖程的《白石樵唱》注釋本問世。

代表作品

溪 亭
清秋有餘思,日暮尚溪亭。
高樹月初白,微風酒半醒。
獨行穿落葉,閒坐數流螢。
何處漁歌起?孤燈隔遠汀。
【鑑賞】(張錫厚):
在詩歌中,如果能在真實描摹客觀景物的同時,又把詩人的某種獨特感受傾注在景物描寫之中,使讀者從思想上受到感染,藝術上得到享受,這就需要詩人在思想深度和藝術造詣兩個方面下功夫。林景凞的《溪亭》詩正是借景抒情,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的佳作。
首聯破題。“清秋有餘思,日暮尚溪亭”。表明全詩以溪亭為中心,逐一描繪周圍的清秋初月的景色。乍讀起來,似有恬靜閒適的印象,細細品味,又覺不然。詩人徙倚溪亭,觀覽景色,思緒紛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餘思”,是指詩人在南宋滅亡之後,時時所懷有的舊君故國之思,同那種多愁善感的“悲秋”有著本質的區別。不了解首旬所要表達的意圖,就會把全篇看成單純寫景之作。只有真正領悟到詩人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的心理狀態,才能透過迷濛的景色去探索詩人的悠悠孤僨和高潔品格。這種破題法,既無“突兀高遠,如狂風卷浪,勢欲滔天”(《詩家法數·律詩要法》)的氣派,也沒有運用比興的表現手法,而是語淡辭婉,直敘其事,於平淡之中留下意餘象外的情韻。
頷聯緊承一二句。“高樹月初白”,是說高高樹巔掛著一彎潔白的初月,切上聯“日暮”。“微風酒半醒”,在微風吹拂之下,詩人酒意初醒,與上聯“餘思”呼應。當此之時,詩人心緒不寧,“餘思”縈繞,難以去懷,從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狀態,不正說明他感慨至深嗎!
頸聯寫詩人舉止。“獨行穿落葉”,踽踽獨行之狀如見,“穿”字尤妙。“閒坐數流螢”,獨坐無聊,只得藉數流螢以遣悶,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見,用一“數”字,更見生動。這兩句詩把其複雜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鮮明的畫面,不難看出,其中隱現著詩人對生活的感受和時代亂離的影子。注家評曰:“此聯本平,然用‘穿’、‘數’二字,便覺精神振竦,所謂五言詩以第三字為眼,是也。”足見詩人用字之工。
末聯寫景。“何處漁歌起,孤燈隔遠汀。”一聲聲悠長的漁歌,打亂了詩人的冥思遐想,舉目四顧,只有遠處水面上飄動著一點若明若暗的燈火,此情此景,倍添淒涼孤寂,蘊含著國破家亡、飄泊無依之感。
通觀全詩,以景傳情,用富有象徵意義的景物描寫,寄寓詩人的感慨餘思,情韻深長,頗具特色。

蜃說
嘗讀《漢·天文志》,載“海旁蜃氣像樓台”,初未之信。
庚寅李春,予避寇海濱。一日飯午,家僮走報怪事,曰:“海中忽涌數山,皆未嘗有。父老觀以為甚異。”予駭而出,會潁川主人走使邀予。既至,相攜登聚遠樓東望。第見滄溟浩渺中,矗如奇峰,聯如疊嘁,列如萃岫,隱見不常。移時,城郭台榭,驟變忽起,如眾大之區,數十萬家,魚鱗相比,中有浮屠老子之宮,三門嵯峨,鐘鼓樓翼其左右,檐牙歷歷,極公輸巧不能過。又移時,或立如人,或散如獸,或列若旌旗之飾,瓮盎之器,詭異萬千。日近晡,冉冉漫滅,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筆談》記登州海市事,往往類此,予因是始信。
噫嘻!秦之阿房,楚之章華,魏之銅雀,陳之臨春、結綺,突兀凌雲者何限!運去代遷 ,盪為焦土,化為浮埃,是亦一蜃也。何暇蜃之異哉!
林景凞
林景凞(一作景曦)(1242~1310),字德暢,號霽山,傑出愛國詩人。坳中(即林坳,在今繁枝鄉)人。宋鹹淳七年(1271),太學上舍釋褐進士。初任泉州教授,遷禮部架閣,進階從政郎。德祐元年(1275)二月,賈似道兵敗魯港,13萬宋軍一時潰散。三月,元軍進入建康,南宋王朝已呈土崩瓦解之勢,而權臣還在勾心鬥角,景熙不忍目睹故國淪亡,便棄官歸隱於平陽縣城白石巷。
臨安陷落後,世祖忽必烈任命西僧楊璉真伽為江南釋教總統。至元二十二年(1285)十二月,楊璉真伽盡發會稽的南宋諸皇陵,盜取殉葬珠寶,遺骨被棄擲草莽,無人敢去收埋。林景凞與同鄉好友鄭朴翁正在會稽王英孫家,聞訊不勝悲憤,偽裝採藥人,鑄銀作百餘個小牌,賄通監守的番僧,檢到高宗、孝宗等遺骨,以黃綾包裹分裝兩匣,託言佛經,葬於蘭亭山中,並移植皇陵冬青樹為標誌。當時禁網森嚴,林景凞激情不能自己,寫了《冬青花》寄寓亡國之痛。又以隱喻手法寫了此事始末,題為《夢中作》,共四首:“珠亡忽震蛟龍睡,軒敝寧忘犬馬情。親拾寒瓊出幽草,四山風雨鬼神驚。”“一懷未築珠丘土,雙匣猶傳竺國經,獨有春風知此意,年年杜宇泣冬青。”“昭陵五匣走天涯,金粟堆前幾吠鴉。水到蘭亭重嗚咽,不知真帖落誰家。”“珠鳧玉雁各成灰,斑竹臨江首重回。猶憶年時寒食祭,天家一騎捧香來!”
58歲起,林景凞大部分時間隱居家鄉,在縣城西郭馬鞍山下建成趙岙別業,.開課教授生徒。有一次,留宿友人家中,偶見那糊窗紙竟是一張南宋朝臣建議怎樣防禦元軍的奏摺,林景凞感慨萬千,·有詩云:“偶伴孤雲宿嶺東,四山欲雪地爐紅。何人一紙防秋疏,卻與山窗障北風?” 至大元年(1308),67歲,由杭州帶病回鄉,兩年後逝世,葬於帶溪青芝山(在今平陽縣騰蛟區)。著作現存有《霽山集》。其中所收亡國後的詩篇,大都為感舊之作,情緒蒼涼,委婉曲折。南宋愛國詩人陸游臨死有《示兒》詩云:“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林景凞在《書陸放翁詩卷後》的結尾,襲用了這兩句,改易了數字,卻成了隔代傷心的回答:“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