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普晴

林普晴

林普晴(1821年-1873年),女,字敬紉、俊蘭,林則徐次女,嫁沈葆楨。清鹹豐五年(1855年)葆楨守九江,六年攝廣信,太平軍自吉安陷貴溪、弋陽。葆楨籌餉河口,郡城空虛,普晴飛書乞援於駐玉山之饒廷選。兵至圍解,民心大安,普晴以此名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普晴
  • 別名:字敬紉、俊蘭
  • 國籍:清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821年
  • 逝世日期:1873年
  • 主要成就:擊鼓退軍
人物簡介,家庭生活,人物生平,參與戰爭,血書求援,聰明才智,戰爭勝利,成名,

人物簡介

林普晴是林則徐的女兒、沈葆楨的夫人。她的父親、丈夫皆為清朝名臣,所以在她死後,有一幅憑弔她的輓聯寫道:
林普晴像林普晴像
為名臣女,為名臣妻,江右佐元戎,錦緞夫人分偉績;
以中秋生,以中秋逝,天邊圖皓魄,雲裳仙子證前身。
輓聯中突出了林普晴生命中最為輝煌的一件事,就是她齧血作書求援解圍,所謂的,“江右佐元戎”這豪壯的一舉,堪與當年張魯生藉冼夫人張錦繳騎馬執劍馳騁疆場相媲美,前後輝映,偉績分標史冊。林普晴生在名門,嫁與名臣,所作所為不愧為名門之女。

家庭生活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普晴與表兄沈葆楨結婚。沈家貧寒,一切家務她都得親自去做。林普晴自幼不進廚房,但嫁入沈家後,她下廚房認真做好飯菜,很得婆婆的稱讚。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沈葆楨入翰林,帶林普晴到北京居住,生活較為艱苦。
說起林普晴嫁給沈葆楨,還頗有淵源。沈葆楨的母親林蕙芳是林則徐的六妹,沈葆楨是林則徐的外甥。福州城並不大,沈家在宮巷,林則徐母親的娘家在文儒坊,林則徐家先是在左司營,後遷居文藻山,離三坊七巷都不遠,彼此其實算是鄰居,可謂遠親不如近鄰,走訪起來相當方便。
沈葆楨長相一般,個子偏矮,而且小時候還非常多病,“ 屢瀕於危”。而林則徐能夠將小女林普晴嫁給他,應該是早就看好沈葆楨的前程的。
沈葆楨11歲那年,父親沈廷楓中了舉人, 緊接著赴京應禮部試時, 曾把沈葆楨帶上, 不是帶到京城, 而是帶到南京, 此時林則徐正在那裡擔任江寧布政使。沈廷楓把兒子留在南京, 然後獨自北上應試, 未中,返家時又拐到林則徐那裡將沈葆楨帶回。沈葆楨隨舅舅一家人,在江南讀書、生活了半年時間。林則徐好學、務實、勤政,言傳身教,對他影響很大。就是這段時間,林則徐可能看上了沈葆楨, 第二年即定下了親上加親的娃娃親。
沈葆楨有七子七女,其中林普晴生五子(沈瑋慶、沈瑩慶、沈瑤慶、沈瑜慶、沈璿慶)五女。
沈葆楨娶有如夫人潘氏和吳氏。潘氏生有一子沈璘慶,一女沈寶。沈葆楨另一位如夫人吳氏,生有一子沈琬慶,一女沈蘩。林普晴對其他庶出的二子二女也視如己出,其中沈琬慶還娶了林普晴的外甥女、林聰彝第五女林步荀為妻。

人物生平

林普晴自幼受到了純正的親職教育,是個賢淑端莊,知書達禮,頗有見識的女子,婚後,用心輔佐丈夫讀書理事,大妻倆相敬如賓。道光二十七年,沈葆幀考取進士,授編修之職,後遷為御史,曾數度上書論兵事,頗重鹹豐皇帝注目。這 時正值太平天國起義暴發,福建、江西一帶戰火紛飛,鑒於沈葆楨通曉兵道,於是派為江西廣信知府。
沈葆楨帶著夫人往戰火連天的廣信地區上任,廣信府位於江西省的東北部,轄有上饒、玉山、弋陽、貴溪、鉛山、廣豐、興安七縣府治在上饒。當時太平軍己攻下金陵,正乘勢向四方出擊,廣信府是他們的攻擊目標之一。當地兵力有限,為了防止太平軍的大舉進攻,沈葆楨一到任就著手擴大兵力。
正當沈葆幀到各屬縣募兵籌餉,只留下夫人林普晴坐鎮上饒時大批的太平軍蜂擁而至,試圖拿下上饒城。城中無主帥,大軍醫頭無人敢於出面指揮軍隊護城,許多官員竟收拾了細軟,攜家眷倉惶出逃。有人勸沈夫人林普晴也趕快出城避難,然後再設法與丈夫會合;林普睛卻 不為所動,既然丈夫托她守城她自當誓死完成使命。左右的人好心地勸道:“夫人畢竟是女流之輩,如何指揮得了部隊,何況城中兵力有限,太平軍很快就會破城而入的。”
林普晴堅定地搖搖頭,沉靜地說:“你們可以逃命,我不能去,我決意與上饒城同在!”為了表示心意之堅,她指著院中的水井道:“倘若城破,這裡就是我的安身之處。”
幸虧平時里受父親和丈夫的薰陶。林普晴對用兵之道也略知一二,她的性格也受父親的影響,頗能臨危不懼從容行事。她找到城中守軍的頭領,商議好守城之策,並毫不猶豫地打開府庫,拿出所有的存糧犒軍。守軍在城牆上浴血奮戰,林普晴則親自率領城中婦女做飯送上城 牆,軍中將士深為沈夫人的義舉所感動,都誓死並守城池。
鹹豐十一年(1861年),沈葆楨任江西巡撫,公務繁忙,凡是奏章、信札、密件等都由林普晴負責管理。同治四年(1865年)二月,沈母病逝,沈葆楨回家守孝。同治六年(1867年)正月,沈葆楨接辦左宗棠創立的福建船政。同治十二年(1873年),沈葆楨仍在船政任上,時林普晴已家居十年,因積勞多病,於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病逝宮巷家中,享年53歲。
當時人送林普晴的輓聯很多。清末紹興朱應鎬在福建做過小官,後寫了《楹聯新話》,書中記載前任船政大臣左宗棠寫給林普晴輓聯:“家能孝,國能忠,一生大節昭昭,挽狂瀾於既倒;來何因,去何果,千古元精耿耿,抱明月而長終。”盛在淥,字蓮水,官通判,代船政局撰寫一副對聯,公挽林普晴:“為名臣女,為名宦妻,江右矢丹忱,錦傘夫人同偉績;以中秋來,以中秋去,天邊圓皓魂,霓裳仙子證前生。”輓聯寫得好,既概括了林普晴不平凡的一生,也給予她高度的評價。

參與戰爭

血書求援

林普晴則親自率領城中婦女做飯送上城牆,軍中將士深為沈夫人的義舉所感動,都誓死並守城池。 然而畢竟寡不敵眾,城中的形勢日漸危急。林普晴想到距上饒不遠的玉山鎮總兵饒廷選,他原是林則徐的舊部現,現在只有請他出兵相援,才可能解上饒之急,可是玉山鎮那邊同樣是戰事緊張,饒總兵肯冒險相救嗎?為了能感動饒廷選,林普晴齧破中指,以鮮血書下一封求援信; 賊眾己陷貴溪,上饒危在旦夕,賊首糾眾七萬,百道進攻,氏夫葆楨,出城募兵,更赴河口籌餉,全城男婦數十萬生命,存亡呼吸繫於一線之間。將軍營以三千眾而解嘉興之圍,奇勇奇功,朝野傾服,今聞駐軍玉山,近在咫尺氏噬血求援,長跽待命,生死人而肉白骨,是所望子將軍者。

聰明才智

求援的血書派人送出,可援軍即使聞訊趕來,前後也需兩天時間,對危兵來說。士氣是最重要的,林普晴走上城牆,大聲地鼓勵守城的將士:“諸位勇士,我們的援軍很快就要到了,只要我們再堅持一兩天,敵軍一定會被我們打垮的!” 考慮到太平軍慣用滾地龍(即挖掘地道)的戰術攻城,常會令人防不勝防,林曾晴冥冥苦想,決心找出一個對付的辦法。古人針對這種戰術多用埋瓮聽聲的辦法預測情況,可一時之間,上饒城中很難找出這么多合用的大瓮,如何是好?靈機一動,林曾暗終於想出一條妙策,立即下令守城將士沿城牆內側搶挖一道濠溝,深須八尺,寬五尺,這樣敵軍一旦從地下攻城,勢必進入濠溝,行跡暴露無餘。

戰爭勝利

再說玉山鎮總兵饒廷選收到林普晴的求援血書,大為她的一片賢心所感動,當即抽出數千兵馬,連夜馳向上饒增援。與此同時,在外募兵籌餉的沈葆楨也得到了上饒城受困的訊息,率兵馬日夜不停地趕往上饒。如此以來,三支人馬裡應外合,血戰了七天七夜,終於解救了上饒之圍。

成名

事後朝廷論功行賞,沈葆幀被提升為江西巡撫。雖說夫人林普晴並沒得到朝廷的嘉獎,可當地軍民都深深地記住了她的功勞,直到她死後,人們都稱她是個智勇雙全的女英雄,真不愧為名門之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