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振翰

林振翰

林振翰(1884~1932年)字永修,號蔚文。寧德城關人。自幼勤奮好學,思想新穎。是我國第一個把世界語引進國內的學者,也是我國近代鹽政專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振翰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中國
人物介紹,世界語者,

人物介紹

林振翰出生在開明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家庭,其父林延伸,號理齋,清末舉人,官羅源縣教諭,是維新派代表康有為的好友。後因時政日非,理齋棄官歸里。在家鄉,他創辦鄉學,圍墾農田,興辦茶廠,視實業、教育為“富強之大本”。
林振翰
林振翰13歲入福州格致書院,18歲應試補弟子員,以優異成績畢業於鰲峰、智用書院。又以高才生被選送京師譯學館深造。他崇拜康有為、梁啓超、魏源、林則徐等人,欣賞“中體西用”之學。他接觸到一些進步人士和書刊,眼界大開,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的欲望更加強烈。他在學習中,知道世界民族語言約共2530種,給國際交往帶來困難,他憧憬實現人類語言統一。他瀏覽國外資料,終於在數百種國際共同語言方案中,比較出波蘭籍猶太人柴門霍夫創造的世界語方案最為簡明,決心漢譯其《世界語》原著。經兩年努力得以完成。振翰強調世界語易學,文法簡單,可省強記。《漢譯世界語》於民國2年(1913年)再版發行。隨後,林振翰又編著《漢文世界語互譯辭典》、《英文正字》(未刊,稿存當時上海科學會編輯部)。
清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浪潮衝擊全國。林振翰在京都譯學館畢業,棄去升官機會,毅然返回福州,任《群報》主筆,鼓吹並支持民主革命。
民國元年(1912年),福建省臨時議會成立,振翰當選議員。但他目睹賄選醜行,發誓終身不當議員。後應同學劉謙安之薦,於民國3年赴四川鹽務稽核所任一等課員。此後,他畢生研究中國鹽政。
民國4年,川鹽分南北兩稽核所,振翰升為南所會計,民國7年,升首席主任兼代經理。民國10年,擢補為華助理,英人為襄理。當時以鹽稅抵外債,中外交流因語言不通常有失誤,而振翰通曉外語,在與外國人共事中挽回不少權益。是年,川滇戰爭爆發,四川鹽運使缺職,總局任振翰為經理兼代鹽運使。後因川中鹽官互相傾軋,民國11年,林調任寧波支所助理;民國15年,調運圩支所,代理揚州、松江兩分所經理。民國18年,實授松江經理。不久調川南,後復調總所任秘書。四川百姓惜振翰去職,鐫“福國利民”碑于山麓,以志思念之情。民國19年,國民黨政府以“國用匱乏”,擬加鹽稅,每百公斤征10元,議垂決,振翰力爭,以為重稅則民不堪命,且引致私鹽增多。幾經申辯,累數千言,才減為6元。當時,國民黨立法院規定鹽法37條,大旨為廢除包商制,自由開放,就場徵稅,這些興革多系採納振翰意見。振翰還為報刊撰寫鹽政問答。他在《以價廉物美之宗旨達福國利民之目的,為治鹽唯一政策議》一文中,提出改革鹽政的措施,以提高製鹽技術,繁榮鹽業生產。
林振翰從事鹽政,克盡職責,更潛心鹽業著作。他惡浮言重實際,20多年中對全國產鹽區(包括海鹽、蘆鹽、井鹽、礦鹽)進行調查考察,履跡殆遍,記載無遺。對全國鹽務改革的利弊,原質的良苦,製造的工窳,都能探原索蘊。他調川南時,進行川鹽調查,兩年即寫成《川鹽紀要》一書。鹽政有專書和統計,實自此始。振翰每移官一省,即萃心著一鹽書。調浙著有《浙鹽紀要》,調淮著有《淮鹽紀要》。此外,還著有《中國鹽政辭典》、《中國鹽政史》、《全國精鹽調查錄》等。以上著作為當時鹽政人員奉為圭臬。振翰亦為聞名於世的鹽法專家之一。
民國21年,林振翰調任福建鹽務稽核所經理,對家鄉鹽務倍加關心,正欲施展興革抱負之際,因用腦過度,不幸暴卒於福州市倉前山。

世界語者

林振翰(1883-1932)福建寧德人。字蔚文。1901年隨父親到福州,進鰲峰、智用二書院學習英語。1905年以優異成績被選送到清京師譯學館深造。1908年畢業。1914年到四川鹽務稽核所經理處任一等科員,以後繼任該所經理兼代鹽運使。1922年後,先後在浙江、安徽、福建等鹽務部門任職。在此期間,對全國鹽區進行了實地考查,撰寫了《川鹽紀要》、《浙鹽紀要》、《淮鹽紀要》和《中國鹽政辭典》、《中國鹽政紀要》、《全國精鹽調查錄》等書,對我國鹽務建設頗多貢獻。不幸的是,當其正在繼續考查鹽務和著述《閩鹽紀要》、《世界鹽務大觀》和《中國鹽務歷史輿地辭典》的過程中,因奔波勞碌,歷盡艱辛,患腦溢血逝於福州,時年49歲。大約在北京譯學館期間學習世界語。1909年開始將柴門霍夫的《世界語第一書》譯成漢語,書名定為《漢譯世界語》,並由英國烏克那博士校訂。1911年2月由上海科學會編輯部出版發行。1913年再版。以後又編寫《汊文世界語互譯辭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