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大灣

林家大灣

林家大灣,位於湖北省黃岡市中部團風縣回龍鎮牡羊山下,是林彪的故鄉,景色秀麗,群山環抱,確實是個好地方。山川有靈,秀水有性。俗語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林家大灣誕生了林彪、林育南、林育英等林氏三兄弟,為中國革命作出卓越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林家大灣
  • 外文名稱:linjiadawan
  • 地理位置: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回龍山鎮
  • 氣候類型:四季分明,氣候宜人
  • 開放時間全天
  • 景點級別:紅色旅遊
  • 門票價格:50
  • 著名景點:軍事展覽館,帥門,林育南故居,林育英故居,林彪舊居
  • 景區類別:名人故居
簡介,旅遊攻略,主要景點,軍事展覽館,帥門,林育南故居,林育英故居,牡羊山,林氏宗祠,歷史傳說,林彪簡介,龍岡伏擊戰,草台崗伏擊戰,飛奪瀘定橋,平型關戰役,四保臨江戰役,遼瀋戰役,平津戰役,衡寶戰役,廣西戰役,海南島戰役,蔣介石評價,毛澤東評價,林育英,領導工人運動,重返延安,說服張國燾,任援西軍政委,走上抗日戰場,因病辭世,林育南,投身革命,地下鬥爭,被捕就義,

簡介

林家大灣,地處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回龍山鎮,是林彪的出生地。當地人世代相傳,回龍山原名棗兒刺嶺,有九條觸犯天條的小龍被東海龍王囚禁在此嶺巨石之下。龍王有言:只有嶺上鐵樹開花,九龍才能得返東海。終於嶺上鐵樹開花,九龍返回東海。但其中一小龍思念棗兒刺嶺的峻秀雄偉,毅然返回定居,此後,棗刺兒嶺便被稱為回龍山。回龍山上常有祥雲瑞氣雲霧盤繞,仙氣十足。回龍鎮因而得名。
離回龍鎮約六七里,聳出一座形神俱似一頭山羊的山嶺。山嶺海拔約300米,山勢不險不陡卻氣勢不凡,滿山草木、竹樹、繁花。相傳這座山是一頭雪白的神羊坐化而成,命名牡羊山。牡羊山南麓,山勢三面環圍著兩座中間只隔著一道沖田的兩上小山村。這就是林家大灣和染鋪灣。

旅遊攻略

最佳時間: 一年四季皆可
門票價格:50元
交通指南: 岡地處“吳頭楚尾”、鄂豫皖贛四省交界處,長江黃金水道,京九鐵路、合九鐵路、京九京廣聯絡線、滬蓉高速公路及105、106、318國道、大別山腹地公路等交通大動脈交匯於此並貫通全市,九江長江大橋、黃石長江大橋和即將通車的鄂黃長江大橋飛架南北,市域兩端緊鄰武漢天河機場和九江機場,市內“三縱七橫三循環”的路網已形成,全市已構築起依託長江、連線京九、通江達海和水路、鐵路、公路、航空相互銜接的大交通格局,使黃岡區位扼東西南北之要衝而得天獨厚,人流、物流、信息流暢無阻,遊客、過客、生意客來去便利。

主要景點

軍事展覽館

林家大灣
林家大灣軍事展覽館是由林家大灣村民集資建造的一座講訴林家大灣人物史的展館,其中的資料與實物多由負責人前往全國各地在各界熱心人士的幫助下,耗時一年有餘完成了全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最全講述林彪元帥的歷史展館,展館內記述了林彪元帥的出生、求學、軍旅生涯、政治歲月(其中包括講訴林彪在黃埔軍校、長征、平型關大捷、抗大任校長、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南下作戰、四野軍旅等等)的全面資料,置身其中有如看了一部林彪元帥的活電影。另外感謝海內外熱心人事的幫助與捐贈(特別感謝福建南安市大盈林建龍宗長的幫助以及所有海內外林氏宗親),在海外熱心人士的幫助下林家大灣軍事展覽館於公元2013年11月10號【農曆十月初八日】正式開館。

帥門

林家大灣
林彪故居,分為老屋和新屋。老屋坐落在清水塘中間的正後方,且地勢在最高處。站在屋前遠眺,視野十分開闊。屋背約一公里之後,是漸行漸高的關山,山上鬱鬱蔥蔥的松柏高聳入雲,四季長流的龍泉水源源不斷地注入清水塘。關山左右兩側,徐緩下降的小山,猶如天宮的仙子,靜靜地依偎在關山的兩旁。乍一看,灣後的關山猶如一張巨型的太師椅,林家老屋就在它的中央。老屋為林彪出生地。始建於明代,擴建於清朝嘉慶年間,為一進三幢,磚木結構,室內大小天井三口,雨水通過暗溝流進自己農田。前後共有房間、堂屋、茶廳20餘間,占地300餘平方米。大門為了扭向東南,在屋檐下加修了門樓,俗稱“回頭望”,並有一尺多厚的門框。故居於l939年被日寇燒毀,隨後按原貌修復,l971年“9·13”事件後又拆毀,1995年又重新依原貌修復。現在陳設有林彪父母遺像及保存下來的部分生活用具,一部舊式織布機和一架紡線車尤為珍貴,是林彪家先輩留下創業中興的見證。

林育南故居

林家大灣
林育南故居位於團風縣回龍山鎮。故居雖因陋就簡,但保存完好。其中林育南與林彪故居位於林家大塆,林育英故居位於回龍鎮林家染鋪灣,均為土磚建築,基本保存了當年的風貌,故居內陳列了當年林家生活起居及耕作的器物。林育南是“三林”中最早的革命者,而他的革命啟蒙人是惲代英。林育南很早就成為武漢地區學生運動的中堅分子,甚至還參加過北京的五四運動。就在中共一大成立時,1921年7月,他還與惲代英等在林家大灣重新成立了旨在“企求階級鬥爭、勞務政治的實現”的組織。待董必武、陳潭秋這兩位中共一大的湖北小組代表返回武漢後,林育南隨即莊重地宣誓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成立以後的一個“大手筆”——“二七”大罷工,林育南是主要領導人之一。

林育英故居

林家大灣
林育英故居位於回龍鎮林家染鋪灣,土磚建築,基本保存了當年的風貌,故居內陳列了當年林家生活起居及耕作的器物。林育英(1897—1942)1897年出身於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回龍山鎮林家大灣村,化名張浩,字祚培,又名林仲丹。林育南和林彪的堂兄。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家,是中共第六屆中央委員。

牡羊山

牡羊山海拔 300 余米,端正秀麗,氣勢非凡,為大別山支脈之一。大別山呈西北東南走向,腰中出脈一枝,南行至團風縣。林家大灣於此而棲。
林家大灣
名人
山川有靈,秀水有性。俗語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僅林家大灣在中國近當代史產生了林彪、林育南、林育英等赫赫有名的人物。

林氏宗祠

林氏後代為了光宗耀祖,警示後人,由族人集資,於 2002 年興建了林氏宗祠。
林家大灣

歷史傳說

林家大灣,地處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回龍山鎮,是林彪的出生地。當地人世代相傳,回龍山原名棗兒刺嶺,有九條觸犯天條的小龍被東海龍王囚禁在此嶺巨石之下。龍王有言:只有嶺上鐵樹開花,九龍才能得返東海。終於嶺上鐵樹開花,九龍返回東海。但其中一小龍思念棗兒刺嶺的峻秀雄偉,毅然返回定居,此後,棗刺兒嶺便被稱為回龍山。回龍山上常有祥雲瑞氣雲霧盤繞,仙氣十足。回龍鎮因而得名。

林彪簡介

林彪(1907—1971,字育容)。1925年在黃埔軍校第四期步兵科第二團第一營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加八一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歷任紅軍主力軍連長、營長、團長、師長、紅四軍軍長、紅一方面軍軍團長、抗日軍政大學校長兼政委、八路軍115師師長、東北民主聯軍、東北野戰軍、第四野戰軍司令員、中共中央東北局和華中局第一書記。
林家大灣
曾在平型關伏擊日寇板垣師團,取得了中國抗日戰爭的第一個大勝利,打破了日寇不可戰勝的神話,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必勝的信心。解放戰爭中率領“四野”百萬大軍從東北打到海南島,戰無不勝,所向披靡。其軍事指揮藝術高超、巧妙、靈活,麾下戰將如雲。
建國後,歷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中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南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
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十大元帥中排名在八路軍正、副司令員朱德、彭德懷之後,位列第三。其餘依次為: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等。

龍岡伏擊戰

戰役時間: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1930年11月5日至1931年1月3日,歷時60天。
戰役地點:江西省永豐縣東固鎮、龍岡鎮,寧都縣東韶鎮。
戰役手段:誘敵深入的山地伏擊戰。
經典戰鬥:龍岡伏擊戰。
林彪職務:中國工農紅軍第l軍團第4軍軍長。
林彪年齡:23歲。
雅號別稱:與彭德懷、黃公略、伍中豪並稱為毛澤東麾下“四驍將”。
所轄部隊:紅4軍。
戰役特點:中國工農紅軍總體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但在局部戰鬥中,卻以多吃少,以強擊弱,集中精力打殲滅戰,以伏擊戰為主。
殲敵情況:紅一方面軍共殲國民黨軍1個師部和3個多旅約1.2萬人,繳獲各種武器1.1萬餘件。林彪所部第10師俘獲敵第18師師長張輝瓚。
中國工農紅軍主要將領:彭德懷、林彪、黃公略、伍中豪、羅榮桓、陳毅、粟裕。
國民黨軍主要將領:魯滌平、朱紹良、蔣光鼐、張輝瓚、譚道源、公秉藩、蔡廷鍇。
戰役戰鬥經典理由:中國工農紅軍建立後殲敵最多、戰果最巨大的一次戰役,也是紅軍由以游擊戰為主向以運動戰為主轉變過程中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紅4軍擔任主攻。

草台崗伏擊戰

戰役時間: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1933年2月9日至3月21日,歷時41天。
戰役地點:江西省宜黃縣黃陂鎮、草台崗鎮。
戰役手段:誘敵深入的山地伏擊戰。
經典戰鬥:黃陂伏擊戰、草台崗伏擊戰。
林彪職務:中國工農紅軍第1軍團軍團長。
林彪年齡:25歲。
雅號別稱:被譽為“常勝將軍”,蔣介石稱其是“戰爭的魔鬼”。
所轄部隊:紅1軍團。
戰役特點:中國工農紅軍總體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但在局部戰鬥中,卻以多吃少,以強擊弱,集中精力打殲滅戰,以伏擊戰為主。
殲敵情況:紅一方面軍共殲滅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近3個師,俘虜官兵萬餘人,繳槍1萬餘支,及大量槍械、子彈、電台等軍用物資。俘獲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主力第52師師長李明和第59師師長陳時驥,擊傷王牌第11師師長肖乾。
中國工農紅軍主要將領:林彪、聶榮臻、彭德懷、滕代遠、肖勁光、方誌敏、羅炳輝、尋淮洲、羅榮桓、粟裕、羅瑞卿、張宗遜、李聚奎。
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主要將領:陳誠、蔡廷鍇、余漢謀、羅卓英、吳奇偉、趙觀濤、李明、陳時驥、肖乾、莫與碩、黃維。
戰役戰鬥經典理由:首創了紅軍大兵團山地伏擊戰的範例,也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央紅軍打的最大的一次伏擊戰,林彪為戰場總指揮。

飛奪瀘定橋

戰役時間: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1934年10月10日至1935年10月19日,歷時371天。
戰役地點:轉戰閩、贛、粵、湘、黔、桂、滇、川、康、甘、陝共11個省,行程二萬五千里。
戰役手段:運動戰、伏擊戰、阻擊戰、攻堅戰。
經典戰鬥:奪占瀘定橋,強攻臘子口。
林彪職務:中國工農紅軍第1軍團軍團長。
林彪年齡:28歲。
雅號別稱:毛澤東稱其為“娃娃軍團長”。
所轄部隊:紅1軍團。
戰役特點:中國工農紅軍總體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但在局部戰鬥中,卻以多吃少,以強擊弱,集中精力打殲滅戰。
殲敵情況:紅2師第4團奪占瀘定橋,殲滅川軍第14軍第38團主力;紅2師第4團強攻臘子口,殲滅國民黨新編14師第6團一部。
中國工農紅軍主要將領:林彪、聶榮臻、左權、陳光、劉亞樓、肖華、王開湘、楊成武。
國民革命軍主要將領:薛岳、劉湘、劉文輝、楊森、劉元璋、李韞珩、袁鏞、魯大昌。
戰役戰鬥經典理由:飛奪瀘定橋和激戰臘子口兩場戰鬥,是林彪在萬里長征中指揮的許多戰役戰鬥中最為經典之戰。飛奪瀘定橋一戰,紅4團一晝夜高速行軍240里,僅以22人便奪取了瀘定橋,越過天險大渡河,堪稱奇蹟。激戰臘子口一仗,為紅軍陝甘支隊北上打開通路。

平型關戰役

戰鬥時間:抗日戰爭時期的1937年9月25日,歷時1天。
戰鬥地點:山西省靈丘縣平型關。
戰鬥手段:山地關隘伏擊戰。
林彪職務: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15師師長。
林彪年齡:30歲。
所轄部隊:八路軍第115師。
雅號別稱:“抗日英豪”、“民族英雄”、“無敵元帥”、“常勝將軍”。
戰鬥特點:八路軍總體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但在局部戰鬥中,卻以多吃少,以強擊弱,集中精力打殲滅戰,以伏擊戰為主。
八路軍主要將領:林彪、聶榮臻、陳光、徐海東、陳士榘、肖華、楊得志、李天佑、楊成武、楊勇、張紹東。
侵華日軍主要將領:板垣征四郎、三浦敏事、粟飯原秀、濱田、新莊、橋本。
戰役戰鬥經典理由:平型關之戰是八路軍挺進抗日戰爭前線後的第一仗,取得了中國全面抗戰以來“零的突破”,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打出了中國人抗戰的決心,打出了共產黨和八路軍在中國人民心中的威望,極大地鼓舞了中國軍民的士氣,打擊了侵華日軍的囂張氣焰。

四保臨江戰役

戰役時間:解放戰爭時期的1946年12月17日至1947年4月3日,108天。
戰役地點:吉林省北部和南部地區。
戰役手段:運動戰、伏擊戰、阻擊戰、圍殲戰、攻堅戰。
經典戰鬥:張麻子溝伏擊戰、焦家嶺圍殲戰、清溝子伏擊戰、城子街攻堅戰、靠山屯圍殲戰、紅石砬子伏擊戰。
林彪職務: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委。
林彪年齡:39歲。
雅號別稱:解放戰爭初期在東北一退再退,得了個“撤退將軍”的名聲。
所轄部隊:東北民主聯軍。
戰役特點:東北民主聯軍總體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但在局部戰鬥中,卻以多吃少,以強擊弱,集中精力打殲滅戰,伏擊戰已退居次席,作戰樣式多元化。
殲敵情況:殲滅國民黨軍4萬餘人,收復城鎮11座。
東北民主聯軍主要將領:林彪、劉亞樓、譚政、肖勁光、肖華、李天佑、萬毅、劉震、洪學智、賴傳珠、韓先楚、梁興初、梁必業、楊國夫、吳克華、彭嘉慶、胡奇才、羅舜初、莫文驊、程世才、李作鵬、陳光、鐘偉。
國民革命軍主要將領:杜聿明、廖耀湘、孫立人、鄭洞國、陳明仁、侯鏡如、石覺、李濤、潘裕昆、劉玉章、向鳳武、曾澤生、陳林達、梁愷。
戰役戰鬥經典理由:林彪指揮東北民主聯軍採取“南拉北打,北打南拉”的戰術,徹底粉碎了杜聿明“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戰略計畫。國民黨軍隊的機動力量在民主聯軍的不斷打擊下遭到嚴重削弱,轉主動進攻為被動防守。東北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

遼瀋戰役

戰役時間:解放戰爭時期的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歷時52天。
戰役地點:吉林省、遼寧省。
戰役手段:運動戰、阻擊戰、圍殲戰、攻堅戰。
經典戰鬥:義縣攻堅戰、塔山阻擊戰、錦州攻堅戰、黑山阻擊戰、長春圍困戰、遼西圍殲戰、瀋陽攻堅戰。
林彪職務:東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
林彪年齡:41歲。
雅號別稱:“101”。
所轄部隊:東北野戰軍。
戰役特點:雙方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東北野戰軍的軍力和經濟力均已超過國民黨軍,軍隊在數量上特別是質量上都占優勢。已不打伏擊戰,作戰樣式多元化,以城市攻堅戰為主,陣地阻擊戰相結合。
殲敵情況:殲滅國民革命軍47.2萬餘人,其中斃傷國軍官兵5.68萬人,俘虜32.43萬人,反正及投誠6.49萬人,起義2.6萬人,俘虜國軍少將以上高級軍官186名。國軍共損失1個東北“剿匪”總司令部,1個東北“剿總”錦州指揮所,1個冀遼熱邊區司令部,4個兵團部、11個軍部和36個師。此外,還有1個騎兵司令部,5個炮兵團、戰車團等特種兵部隊。損失各種火炮4709門,輕重機槍13347挺和其他槍枝175361支。
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將領:林彪、羅榮桓、劉亞樓、譚政、周純全、肖勁光、肖華、陳伯鈞、程子華、黃克誠、呂正操、李天佑、曹里懷、劉震、韓先楚、吳克華、胡奇才、萬毅、吳瑞林、黃永勝、賴傳珠、李作鵬、鄧華、段蘇權、邱會作、詹才芳、梁興初、方強、賀晉年、鐘偉、蘇靜。
國民革命軍主要將領:衛立煌、鄭洞國、范漢傑、孫渡、侯鏡如、梁華盛、趙家驤、盧浚泉、盛家興、闕漢褰、劉雲瀚、沈向奎、曾澤生、周福成、尤天武、李濤、潘裕昆、鄭庭芨、劉玉章、向鳳武、
戰役戰鬥經典理由:遼瀋戰役結束後,國民革命軍總兵力下降到290萬人,解放軍總兵力上升至300萬人。東北野戰軍獲了得第一個戰略決戰的完全勝利,取得了打大規模殲滅戰的寶貴經驗,率先成為人民解放軍一支強大的戰略機動力量。

平津戰役

戰役時間:解放戰爭時期的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歷時64天。
戰役地點: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
戰役手段:運動戰、阻擊戰、圍殲戰、攻堅戰。
經典戰鬥:天津攻堅戰。
林彪職務:東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
林彪年齡:41歲。
雅號別稱:“林總”。
所轄部隊:東北野戰軍。
戰役特點:東北野戰軍與國民黨軍相比,在數量上特別是質量上都占優勢,已不打伏擊戰,作戰樣式多元化,以攻堅戰為主,圍殲戰、追殲戰相結合,還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和平戰。
殲敵情況:東北和華北野戰軍共同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個“剿總”司令部、1個警備司令部、3個兵團部、13個軍部、50個師,共52.1萬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將領:林彪、聶榮臻、羅榮桓、劉亞樓、譚政、肖勁光、肖華、楊得志、楊成武、鄭維山、曾思玉、陳伯鈞、程子華、黃克誠、呂正操、李天佑、曹里懷、劉震、韓先楚、吳克華、萬毅、黃永勝、賴傳珠、李作鵬、鄧華、詹才芳、梁興初。
國民革命軍主要將領:傅作義、李世傑、李文、袁朴、鄭庭笈、侯鏡如、林偉濤、石覺、郭景雲、李士林、安春山、袁慶榮、鄧寶珊、左協中、陳繼承、陳長捷、孫蘭峰、馬法五。
戰役戰鬥經典理由:平津戰役中產生的“天津方式”、“北平方式”和“綏遠方式”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對國民黨軍隊實行軍事打擊和政治爭取的基本方式。東野與華北軍區聯合完成中國人民解放軍三大戰略決戰的最後一戰。

衡寶戰役

戰役時間:解放戰爭時期的1949年9月13日至10月16日,歷時33天。
戰役地點:湘南衡寶地區。
戰役手段:兩翼大迂迴鉗形包圍,正面大突破強攻。
經典戰鬥:靈官殿截擊戰、祁北圍殲戰。
林彪職務:第四野戰軍司令員。
林彪年齡:42歲。
所轄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
戰役特點:第四野戰軍已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最強大的戰略機動力量,追殲戰、圍殲戰已成為主要作戰樣式,伏擊戰不用打,攻堅戰也很少打;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體以多勝弱,以強擊弱,但在局部戰鬥中,卻以少吃多,以弱勝強。
殲敵情況:四野主力和二野一部共殲敵正規軍三個軍部、五個整師,共4.7萬人,其中俘虜17名將官以下3.8萬人,收復縣城24座。
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將領:林彪、譚政、肖克、肖勁光、陳賡、程子華、韓先楚、羅舜初、吳克華、陳伯鈞、詹才芳、鐘偉、周希漢、李成芳、秦基偉、鄧華、賴傳珠、李作鵬、方強、曾生、梁興初、劉震、曹里懷、吳瑞林。
國民革命軍主要將領:白崇禧、張軫、宋希濂、夏威、潘文華、徐祖貽、李品仙、張淦、劉嘉樹、黃杰、徐啟明、劉安祺、張光瑋、李本一、魯道源。
戰役戰鬥經典理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前後只用33天,就殲滅了白崇禧賴以起家的第7、48軍的四個精銳師,並消滅了湘系惟一美械的第62師,給湘系戰力最強的第10師以殲滅性打擊,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以來華中最大的一次戰果。

廣西戰役

戰役時間:解放戰爭時期的1949年11月6日至12月14日,歷時39天。
戰役地點:廣西、廣東兩省。
戰役手段:兩翼大迂迴鉗形包圍,正面強攻大追殲。
經典戰鬥:粵桂邊境殲滅戰、欽州圍殲戰。
林彪職務:第四野戰軍司令員。
林彪年齡:42歲。
所轄部隊:第四野戰軍。
戰役特點:第四野戰軍已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最強大的戰略機動力量,追殲戰、圍殲戰已成為主要作戰樣式,伏擊戰不用打,攻堅戰也很少打。
殲敵情況:林彪指揮3個兵團9個軍31個師及粵桂邊、滇桂黔邊縱隊共40多萬人,殲滅白崇禧集團和余漢謀集團17.29萬人,其中俘虜16萬餘人(包括將級軍官78人),解放了廣西全境。
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將領:林彪、譚政、肖克、肖勁光、陳賡、程子華、韓先楚、羅舜初、吳克華、陳伯鈞、劉震、張天雲、吳信泉、周希漢、李成芳、秦基偉、鄧華、賴傳珠、李作鵬、梁興初、劉震、曹里懷、
國民革命軍主要將領:白崇禧、張軫、宋希濂、夏威、潘文華、徐祖貽、李品仙、張淦、張光瑋、李本一、魯道源、楊幹才、李勃。
戰役戰鬥經典理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桂林、柳州、梧州、南寧和廣西全境及廣東西南沿海的城鎮和全部海港。華中華南所轄範圍內除海南島一隅外,也已全部解放。桂系及蔣介石在華南蔣殘餘的殲滅,加速了全中國解放的進程。

海南島戰役

戰役時間:解放戰爭時期的1950年3月5日至5月1日,歷時58天。
戰役地點:海南島。
戰役手段:偷渡海峽強攻戰、海島圍殲戰、追擊戰。
經典戰鬥:臨高角強攻戰、瓊北圍殲戰、天涯海角追擊戰。
林彪職務:第四野戰軍司令員。
林彪年齡:43歲。
所轄部隊:第四野戰軍。
戰役特點:中國人民解放軍以木船為主、配以部分機帆船作為航渡工具,突破敵人海軍軍艦、空軍飛機、海岸炮兵立體封鎖;海島陸地作戰,雙方勢均力敵,最後戰勝敵人。
殲敵情況:中國人民解放軍共殲滅敵軍5個師9個團,總計33148人,其中俘虜26469人,繳獲火炮418門、飛機4架、坦克和裝甲車7輛、汽車140輛,擊落敵機2架,擊沉敵艦1艘,擊傷5艘。
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將領:林彪、葉劍英、譚政、肖克、鄧華、賴傳珠、洪學智、韓先楚、袁昇平、李作鵬、張池明、馮白駒、解方、鄧岳、徐國夫、龍書金、王東保、馬白山。
國民革命軍主要將領:薛岳、陳濟棠、余漢謀、歐震、長薛仲述、李玉堂、李鐵軍、容有略、陳驥、羅懋勛、莫福如。
戰役戰鬥經典理由:海南島戰役,是人民解放軍以木船為主、配以部分機帆船作為航渡工具,突破敵人海空封鎖的一次成功的渡海作戰,開創了陸軍乘木帆船大規模渡海作戰,摧毀敵立體防禦的先例。該戰也是林彪指揮第四野戰軍的最後一戰。

蔣介石評價

蔣介石對第四次“圍剿”的慘敗深感恥辱。他在給中路軍總指揮陳誠的手諭中說,“此次挫敗,悽慘異常,實有生以來唯一之隱疼”,並稱林彪是“戰爭的魔鬼”,懸賞十萬元緝拿林彪的首級。

毛澤東評價

毛澤東慧眼識英雄:“林彪這個娃娃不僅有能力,而且是一代天才。像他這樣的人,不僅能打巧仗,還能把整個局勢都裝在腦子裡,將來我們的軍隊就需要這樣的人來指揮。”

林育英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2月25日),林育英出生在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回龍山鎮林家大塆村。清宣統元年(1909年),13歲的林育英入塾讀書,不久,因家庭貧困輟學,隨父操持祖傳手工染織業。
林家大灣
民國八年(1919年),林育英參加族弟林育南在家鄉創辦的通俗講演社學習,從而受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影響,在家鄉開展愛國活動。當林育南從黃岡考入武昌"中華大學"附中部之後,結識了教務主任惲代英,隨即加入了由惲創辦的"互助社"。
1921年7月,惲代英、李求實和林育南、林育英在他們創辦的"浚新國小"內發起成立了帶有共產主義性質的"共存社"--這也就是中共正式成立之前湖北"共產主義小組"的淵源了。1922年2月,林育英在武昌由惲代英、林育南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領導工人運動

誕生不久的中國共產黨把全部精力用於發動工人運動,林育英也成為中共早期的"工運"骨幹。當"二七"大罷工發動之後,他奉命去長沙開展工作,熱烈地鼓動人力車夫開展要求降低租金的工人運動。
1924年5月,林育英前往莫斯科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學習,翌年7月,林育英化名"林春山"回國,不久即參與領導了上海的工人運動。12月6日,上海總工會舉行萬人集會,頭部被刺刀戳中,被槍托打到,留下嚴重的後遺症。大革命失敗後,在長沙幫助恢復湖南省委和組建工會,後來因受追捕扮僧人跋涉到上海。
1930年4月,中央派林育英去東北籌組滿州省委。5月,滿州省中共臨時省委成立,任省委書記。不久,由於叛徒告密,林育英被日軍逮捕。1932年1月,林育英經營救出獄,但身體已遭受嚴重傷害。

重返延安

1933年1月,林育英奉命赴莫斯科,任全國總工會駐赤色職工國際代表和中共中央駐共產國際代表。1935年7月,共產國際召開第七次代表大會。為了向正在長征途中的中共中央傳達共產國際七大會議精神,共產國際決定派林育英回國,林育英化名張浩,由外蒙入境,扮成商人,帶著密電碼,牽著駱駝,跋山涉水,月余後穿過茫茫無際的沙漠,終於來到中共中央所在地陝北瓦窯堡,找到了與共產國際長期失去電訊聯繫的中共中央。

說服張國燾

林育英故居林育英的到來是中共黨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共中央由此與共產國際恢復聯繫,林育英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隨後在1935年12月瓦窯堡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林育英向大會傳達了共產國際七大的精神和《八一宣言》的內容,為之後的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奠定了思想基礎。
1935年12月底,中央決定,由張浩作說服張國燾率紅四方面軍北上的工作。張國燾在四川理番縣卓木碉另立的"中央",沒有經過黨代表大會的民主選舉,更沒有向共產國際報告,未得到共產國際的批准。當時中國共產黨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一切重大問題、組織變動都要經過共產國際的批准。毛澤東知道,張國燾比較聽共產國際的話,由林育英以共產國際代表的身份做張國燾的工作是最合適的。張浩接受了任務,並致電張國燾,說明共產國際"派我來解決一、四方面軍的問題","我已帶有密碼與國際通電,兄如有電交國際,弟可代轉"。1936年6月6日,張國燾被迫宣布取消第二"中央"。8月3日、9月3日,林育英、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博古又聯名給朱德、張國燾發電,歡迎他們前來會師,並派林育英親自到前方去接。9月27日,張國燾、朱德、徐向前、陳昌浩聯名致電林育英、張聞天、毛澤東,表示尊重共產國際和中央的指示、意見,決不再改變。10月19日,林育英從保全啟程,代表中共中央到寧夏同心城迎接紅軍二、四方面軍。經過幾天的急行軍,紅二、四方面軍於11月3日抵達同心城,林育英在關橋堡會見了張國燾、朱德,並在紅四方面軍活動分子會議上作了報告,向廣大幹部介紹了黨中央制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偉大意義。又過了幾天,張國燾回到保全。

任援西軍政委

左起:林彪、林育英、毛澤東1936年10月下旬,原紅四方面軍的前鋒部隊兩萬餘人西渡黃河,執行寧夏戰役計畫。11月上旬,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決定,過河部隊稱西路軍。西路軍渡過黃河後,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孤軍奮戰4個月,殲敵兩萬餘人。但由於這次西渡黃河作戰是戰略上的失誤,戰術上起不到大的作用,加上部隊準備不足,環境生疏,沒有後方,補給困難,西路軍陷入困境。西路軍進入祁連山地區後,曾連續給中央發電,請求中央派部隊救援。
1937年2月27日,中央軍委發出了關於組建援西軍問題的指示。軍委決定抽調第四軍、第二十八軍、第三十一軍、第三十二軍及一個騎兵團組成援西軍,由劉伯承任司令員,林育英任政委。

走上抗日戰場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下轄三個師,即115師、120師、129師。林彪為115師師長,林育英為129師政委。
1938年春,林育英由於傷病被調回中央,接替他的是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鄧小平。在延安期間,林育英一面治病,一面負責有關工人運動的工作。3月中旬,林育英任安吳堡青訓班職工大隊大隊長,曹瑛任教導員。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黨中央在延安召開了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林育英是中央候補委員,參加了這次會議。林彪也列席了大會。由於林育英對革命事業的突出貢獻,大會選舉他為中央委員。

因病辭世

毛主席等中共領袖們為林育英抬棺送行1940年4月30日,林育英與毛澤東、朱德等中央領導人應邀到延安青年文化溝出席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大會。會議開始後,突發腦溢血,因搶救及時,林育英無生命危險,但卻無法站立起來,更無法再為黨工作。
1941年8月,日軍戰機飛到延安上空,轟炸中共中央機關和中共領導人住處,林育英病情急劇惡化。經過中央醫院全力搶救,病稍有好轉。1942年2月14日,接到林育英口信的林彪回到延安,看望林育英。
1942年2月下旬,林育英的病情日益惡化。3月5日,林育英用微弱的聲音將警衛員、秘書及妻子等人叫到身邊說:"我不行了,革命20年如一日,未能看到革命勝利,深以為憾。我死後,請組織上將我葬在楊家嶺對面的桃花嶺上,使我能天天望著黨中央、毛主席!"3月6日凌晨1時45分,林育英在延安中央醫院逝世。下午,中央成立了林育英治喪委員會,由李富春、林彪、鄧發等人組成。遺體毛澤東為林育英執紼抬棺移入中央大禮堂。3月7日,延安《解放日報》頭版刊登了《中共中央委員張浩同志積勞成疾病逝》的訊息。中共中央領導人毛澤東、朱德、任弼時、陳雲、葉劍英等輪流為林育英守靈。3月8日上午4時至9時,延安各界人士萬餘人參加了林育英的遺體告別儀式。3月9日上午9時,公祭儀式在延安中央黨校門前的廣場上舉行。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任弼時主祭,李克農念祭文。儀式結束,萬餘人參加出殯。毛澤東、朱德、任弼時、楊尚昆、徐特立等中央領導人親自將棺材抬到桃花嶺上安葬。這是毛澤東一生中惟一一次執紼抬棺。安葬林育英當天,《新華日報》發表了《悼張浩(林育英)同志》的社論,對林育英一生的貢獻和功績,作了很高的評價,毛澤東還為他的墓碑題寫"張浩同志之墓"。

林育南

林家大灣
1917年10月,林育南參加惲代英組織的互助社。1918年5月,積極參加武漢學生反對北洋閥與日本帝國主義簽訂賣國條約《共同防敵軍事協定》的鬥爭。1919年3月,與同學胡業裕等在中華大學發起組織"新聲社",出版《新聲》半月刊。"五四"運動爆發,與惲代英、陳潭秋等組織和領導武漢罷工、罷課、罷市的鬥爭,為武漢學生聯合會負責人之一。同年6月,受武漢學聯的委託,前往上海參加全國學生聯合會的工作。不久,回到家鄉,在八斗灣創辦浚新國小。1920年春,與惲代英等在武昌創辦利群書社、利群毛巾廠。同年考入北京醫學專科學校,常去北京大學與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成員一起研討馬克思學說。

投身革命

1921年7月,與惲代英等在黃岡浚新國小發起組織"共存社"。中國共產黨誕生後,立即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從事工人運動。
1922年5月,任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武漢分部主任,與其他同志世系圖領導漢陽鋼鐵廠大罷工,並籌建起全國第一個地方總工會--"武漢工團聯合會",任該會秘書主任。先後參與領導、組織了同年9月,粵漢鐵路武長段工人為反對資本家無故開除工人再度舉行罷工,他草擬《告國人書》等罷工文告,並親自指揮罷工鬥爭。發動武漢各工團組織"粵漢罷工後援會",聲援罷工工人。同年10月,任湖北省工團聯合會秘書主任,與施洋創辦該會機關報--《真報》。1923年參加組織和領導了震撼世界的"二七"大罷工。"二七"慘案後,被軍閥懸賞通緝。他編寫了《二七工仇》,翔實記述了"二七"罷工英雄史實,謳歌"二七"烈士的革命精神。並以《真報》的名義發表宣言,控訴吳佩孚、肖耀南屠殺工人的滔天罪行。同年6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接著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團中央委員、組織部長。1924年,國共兩黨建立統一戰線後,任國民黨漢口執行部青年幹事。同年5月,又遭反動當局通緝,前往上海,參加編輯《中國青年》。不久,返漢,任武漢學生聯合會主席,繼續開展青年工作。1925年,參加領導"五卅"運動,在上海總工會負責宣傳工作。1926年5月,出席廣州第三次全國勞動大會後,奉命回漢,與李立三、劉少奇、項英等一起領導湖北的工人運動。1927年1月,任湖北總工會第一次代表大會秘書長,被選為省總工會宣傳部主任。開辦工人運動訓練班、宣傳員訓練班,設立"工農通訊社",出版《工人導報》、《工人畫報》等。同年4月,在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後又被選為中華全國總工會秘書長,並擔任太平洋勞動大會和第四次全國勞動大會秘書長。大革命失敗後,任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長。與黃松齡、向警予等秘密出版《長江》,繼續宣傳革命。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的"八七"會議,爾後,積極領導湖北的秋收暴動。

地下鬥爭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林育南在湖北轉入地下鬥爭,先後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兼宣傳部部長、中共湖北省委代書記。1927年底赴上海,任中共滬東區委書記。1929年11月在上海參與籌備第五次全國勞動大會,繼續被選為全國總工會執委會委員,任編輯委員會負責人、秘書長,主持日常工作。1930年起任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中央準備委員會秘書長。

被捕就義

1931年1月17日,他同何孟雄、李求實等在上海在上海東方旅社研究反對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領導問題,因叛徒告密,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在獄中,林育南經受住了敵人的嚴刑拷打,寧死不屈,對黨忠誠,同敵人進行了堅決鬥爭,保持了共產黨員的堅定立場和崇高品格。1931年2月7日,林育南與何孟雄等24位共產黨員與革命者,在上海龍華英勇就義,時年33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