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尹重城寧德碑記

林大尹重城寧德碑記

原由寧德縣文化館收藏,現移至寧德市南公園“時芳亭”內。林大尹即是林時芳,明嘉靖四十二年至四十五年(1563~1566年)任寧德知縣。碑立於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十月。碑高2.15米,寬0.9米,厚0.15米。碑為青石質地,弧額。碑題篆刻“林大尹重城寧德記”。正文楷書。由賜進士第廣東按察司僉事前戶部郎中林愛民撰文,賜進士第雲南監察御史前巡按郭文周丹書正文,直隸鳳陽府壽州儒學訓導龔邦卿題篆碑記。內容主要記述寧德縣城歷代興廢始末以及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攻陷寧德縣城時,百姓被殺無數,次年戚繼光帶兵擊退寧德一帶倭寇後,即向地方官建議,重建寧德縣城牆以及保境安民等有關情況。碑現保存完好。1980年,寧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林大尹重城寧德碑記
  • 館藏地點:寧德市南漈公園“時芳亭”
  • 所屬年代:明朝
  • 等級: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碑文,林時芳簡介,平服“偽倭” 撫恤災民,捐俸督役 重築縣城,為政精勤 百計安民,

碑文

賜進士第廣東按察司僉事前戶部郎中林愛民撰
賜進士第雲南道監察御史前巡按廣東郭文周書
直隸鳳陽府壽州儒學訓道龔邦卿篆
春秋重民力,凡城必書。城邢、城楚丘、城緣陵獨美焉,避寇難也,莒城惡,浹旬而三陷,乃痛譏焉,備之不可以已也。寧德故長溪古田而縣地,唐析為場,偽閩陞為縣,築土城,至宋圯,環以木柵。
我明正德丙寅分巡院公賓甃以磚。嘉靖丁亥,巡按劉公廷簠易以石。承役者苟就,卑狹,大雨輒潰,遇警則樹棧為御。丁巳夏,倭遍閩中矣,予謂李令堯卿,城尚爾陋不足恃,亟圖諸。李以公私力詘辭,但累石護之而已。辛酉不守,邑燼垣夷,民駢首殭屍積於市,李亦不免焉。越壬戌八月,都督戚公搗橫嶼窠,始議城築。九月,州守西融夏公汝礪過而嘆曰:吾屬邑也,福寧達省必由之道也,可苟乎哉?躬執度圍袤延五百九十有二丈,揣高厚之址,授以城南安方畧。東南潮漲齧城址,宜改曲者若干。尋估其費,五千一百金有奇。請于軍門新安讓溪游公,察院肥城同川李公,僉報可。先發藩帑金二千經營,有直邑人首頌太守功矣。時攝縣者無固志,狡匠冒領數百金,工靡就,攝吏相繼去。癸亥春,新倭又充斥漳灣,往來縣治如逆邸,匠尋逸,民相吊,城將終廢矣。潮陽林侯時芳蒞任,剪荊莽,立儀門,撫殘民曰:予來主茲縣,必域爾於奠安,敢玩旤棄民,罪孰予逭?爾輩無恐哉!眾稽首曰:吾有主矣。五月末,戚公復殲小石嶺之倭,民乃攜老幼返城居。侯即召良工,采巨石,經緯錯磩,跨石橫關。申請藩司足前金,其不敷者,派民丁米,得金八百五十兩餘。多方酌處,至捐薪俸以給匠。侯蓋欲建千載不拔之基,目前小利不惜也。耆老富族亦效誠樂助足焉。董役者,訓導胡德利,灌生員左承芳林師則軰也。高及垛丈八尺五寸,厚丈六尺,改窩鋪為遊廊六百九十有九間,防雨圯,且便守也。敵樓四十座,門四,門上樓崇丈六尺,扁曰:鎮靖、崇順、永寧、遵化。經始於癸亥 月 ,竣工於甲子六月。規制峻整,屹然鶴邑之金湯矣。嘗慨夫民不可與慮始,可與畫已。然城不峻,雖墨子守無術,與無城同。與其竭產入盜手,孰與裒萬金以崇墉,完民物壯國威,所得為多乎?然亦顧忠信感激之何如耳。初,惡少乘亂為贗倭以煽虐者,烈於倭。侯時微服岩谷間,廉得之,斃數魁於杖,萑苻屏跡。倭流刼杉洋,億西鄉人誘之也,讎殺道阻。侯移牘古田令曰:刅脅之導,即欲隱,恐不脫虎口,誘豈其情耶?各遣尉往解,二境遂睦,東洋頑民,故逋役,蔑官法,罔憚,侯嚴繩其慣惡者,宣諭威德,里甲以均其諸,弛鹽禁,刑誣賴,繹馬鞍山古蹟,以免鶴嶺之沖射,要皆憫凋疲而與民休息,剔草昧而與民更始。故瘡痍甫起,子來忘勞有以哉!雖然,域民賴乎城,守城賴乎民。閩之福清政和十餘邑,即興化郡亦不免,豈無城哉?守之無術耳。昔蜀自南詔入寇,民失職無聊,李德裕隨險築城,擇舊獠與州兵之任戰者,請甲人於安定,弓人河中弩,浙西蜀之器械皆犀銳,選民習戰,貸勿事,緩則農,急則戰,名曰:雄邊子弟。種世衡之築青澗,且戰且城。無論僧道婦人皆令射,以銀為的,中者輒予之;徭役射中者,優之;過犯射中者,釋之。寨稱強而虜不敢窺。故生聚、訓練、務農,講武兼舉不廢,永守之術也。侯艱險中已克創鴻業,當必次弟及此矣。教諭張秉衷介陳晏龔綱二生來請記述績及此,因以告夫世世保障者。
嘉靖四十三年甲子冬十月吉日(據引文並比照原碑照片,校讎勘正而錄)

林時芳簡介

林時芳(生卒年不詳),號我峰,廣東潮陽舉人。嘉靖四十二年(1563)調任寧德知縣。在任期間,林時芳平服“偽倭”,重建寧德,政績卓著。離任時百姓勒石立碑誌其事,並塑其生像祀於“報德祠”。

平服“偽倭” 撫恤災民

明嘉靖年間,倭寇騷擾閩海,為害甚烈。寧德縣城,幾經兵燹。時稱寧德“倭深難治”,官吏視為畏途。嘉靖三十九年(1560)李堯卿(廣東番禺人,舉人出身)任寧德知縣。當時寧德周邊的倭寇氣焰囂張,數度犯境,殺官掠民,幾番進逼寧德。李堯卿在防守寧德參將馮鎮部隊的協防下,幾次嚇阻和打退倭寇的進攻。嘉靖四十年(1561)十月,省城危急,為保福州,省巡撫及軍門決定放棄寧德,撤走在寧德城防的正規部隊。十月二十二日,數千倭寇駕百餘艘船隻直逼寧德城下,架起三架雲梯攻城。李堯卿與留下來的參將王夢麟一起,發動、組織地方兵勇、民眾上城與倭寇捨命相搏。在敵眾我寡,外無救援的情況下,守了三天三夜。最後城破,李堯卿、王夢麟以身殉國,史稱“辛酉之變”。倭寇破城,縱火三日,燒殺奸淫擄掠無所不用其極,“慘毒從古所未見”。隨後瘟疫流行,“百里荒墟,死者不得收,傷者不得療,散者不得復聚”,“民居無完廬,穴匿山野,結草寮而居”,啼飢號寒,慘不忍睹。次年秋,戚繼光奉命入閩剿倭,先後在寧德漳灣、霍童小石殲滅進犯閩東的倭寇主力,倭患終於得以解除。但一些地方土匪“趁亂為偽倭,劫掠焚殺尤慘”。
嘉靖四十二年(1563)五月,林時芳奉命蒞任寧德知縣。他目睹寧德兵災後的慘景,毫不畏縮,招集流亡,決意率邑民重建家園。當時,縣邑屢遭倭害,加之漳灣惡少協從倭兵(時稱“偽倭”),為虎作倀,進城燒殺搶掠,百姓大多“匿山谷”或流亡他鄉。林時芳率衙役“微服岩谷間”,捕獲這些惡少,當眾杖斃其魁首數人,使之收斂氣焰。對於一些占山為匪的“山寨王”,林時芳採取勸降的辦法以減少兵災,如莒州“賊首陳佬十負固,林令單騎至其地,開誠招諭,佬十感化。嗣後,有分守道贈其鄉一匾額曰‘從善里’”。在平服“偽倭”,降服“山寨王”之後,林時芳召集城內遺民,備加撫慰,含淚對他們說:“予來撫茲縣,必域爾於奠,安敢玩禍棄民,罪孰予逭,爾輩無恐哉!”他常常輕車簡從下村落,動員老百姓回來生產自救。他同百姓在倒塌的房屋瓦礫堆中撿木料搭棚以棲身,又派人向上司申請調撥種子和耕牛,分配給受災的百姓。還挨家挨戶去探望病人和傷者。眾人無不被他的精誠所打動,紛紛表示願意聽從調遣,共建家園。

捐俸督役 重築縣城

在生產開始恢復,百姓生活得到安定之後,林時芳著手重築縣城的艱巨工程。偕同僚屬商討新城方位、基址、規模,乃至“召良工,采巨石,經緯錯槭”等有關事宜,縣署里的燈火常常通宵達旦。築城費用約需五千一百多金,而上司僅預撥藩帑二千金。他一面向上申請籌足前期資金, 一面帶頭捐出自己的全部薪俸。不敷之數,始向民間募捐。百姓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築城費用很快籌足。初秋動工時,林時芳布衣簡從,奔波於工地,“日不遑食、夜不安寢”,親自督役,風雨無阻。他與民工席地共餐,淡飯蔬食,從不挑剔。苦幹一年多,嘉靖四十三年(1564)冬,“規制峻整,屹然金湯”的新縣城牆終於竣工,舉邑同慶,歡聲雷動。新縣城的範圍比原先擴大了許多,而且特地將靠海的東南面城牆加高加厚。俯瞰新城,形似芭蕉葉,故寧德城區始有“蕉城”之稱。

為政精勤 百計安民

林時芳為根除縣治瘡痍、生民困頓,動員邑人修整被毀民舍,重建公署和廟學,開鑿城池。當時鹽貴民貧,他弛鹽禁並曉諭鹽商不得高價累民。當時漳灣和青山、斗帽一帶沿海百姓靠煮鹽外運換回糧食和生活物資,而一些官商以他們曾經奉令承包商鹽為藉口,不準鹽民販賣,鹽商在海上攔截搶奪。林時芳得知後即貼出告示,宣布取消官商承包食鹽購銷之令,準許鹽民自己煮鹽,自由挑運到外地賣鹽換糧。寧德沿海各村戶戶煮鹽,非但維持了當年的生計,還為翌年儲備了口糧。這樣,老百姓就有能力在第二年開墾荒蕪土地,恢復生產。林時芳在讓百姓休養生息的同時,還審時度勢制定安民的政策和措施,如申誣獄,釋無罪,獎勉農耕,興辦書院,撫恤窮丁,懲罰誣賴,嚴禁徇私舞弊,杜絕時節送禮,取締一切私派等等,讓百姓在遭受倭患和瘟疫之後得到相對寬鬆的發展空間,生產力得到提高,生產迅速發展,地方經濟逐漸恢復。時人稱頌他“百計安民,民賴以蘇”。
林時芳在寧德三、四年間,為政精勤,“百計安民”,與老百姓同甘苦、共患難,艱苦創業,深得寧德人民的愛戴。因政績卓著,嘉靖四十五(1566)年冬,時芳升任獨山(屬貴州黔中道)太守。離寧之日,沿途幾十里百姓遮道相送,依依惜別。人們留其衣冠,塑其生像,立生祠於縣治城隍廟之左。州人林愛民撰寫了《林大尹重城寧德記》鐫刻石碑,紀念其築城撫民的功績。
上世紀九十年代,寧德民眾在南漈公園建立“時芳亭”,表達對這位勤政愛民先賢的感激和懷念。歲月悠悠,時過境遷,這一方碑石今天仍屹立南漈公園“時芳亭”內,昭示世人: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功在當代,名垂青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