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增平文存

林增平文存

《林增平文存》是2006年11月1日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林增平。

基本介紹

  • 書名:林增平文存
  • 作者:林增平
  • ISBN:710105353X
  • 頁數:422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時間:2006-11-1
  • 裝幀:簡裝本
  • 開本:32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生平,作者成就,作者評價,作者其它著作,

內容簡介

《中國近代史》(60多萬字,上、下冊)於1958年出版後,一版、再版,及至上個世紀80年代,仍重印。其影響之巨大,自不待言。此書出版後,受到普遍的好評。認為該書體系完整,史料豐富、翔實,立論公允。隨著書的付梓,林增平先生聲譽鵲起,奠定了林增平先生在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地位。《辛亥革命史》(上、中、下冊)一書,110萬字之多,198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書出版後,公認為是辛亥革命史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巨作。海外學者譽為“30年來辛亥革命歷史的巨型專著”。自此書問世後,雖已隔20餘年,但辛亥革命史的研究從體系上來說,似仍未超出此書的範疇。
自上個世紀60年代,他相繼發表了論文多篇,探討了中國資產階級的孕育、產生、形成和分化(分成不同階層)的過程,以及在近代不同歷史時期的地位和作用。同時,對一些問題進行了爭鳴,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例如:當時史學界一般將戊戌變法作為中國資產階級上層的運動看待,他經過仔細研究,認為這一看法與歷史事實不符。他認為,戊戌維新運動反映了還沒有獨立社會地位、正處於逐漸轉化的資產階級集團的處境和願望。他認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應形成於20世紀初葉,並相應地產生了上層和中下層的分化。這一情況既導致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形成和登上政治舞台,領導了劃時代的辛亥革命;也促成代表民族資產階級上層利益的立憲派,日趨活躍,他們導演了聲勢浩大的國會請願運動。從清末到“五四”運動,中國政局的嬗變更迭,政潮的起伏,均可從資產階級兩大派別的相互關係中探尋到蛛絲馬跡以及其縱橫捭闔作用。
林增平先生的這些研究成果,對推動中國近代史的研究,活躍史學論壇,均起了積極作用。《林增平文存》是論文結集,共收論文50餘篇,序言、致辭20餘篇。基本上反映了作者的治學歷程和當時的學術研究水平。

作者簡介

林增平(1923—1992),江西萍鄉人。1947年畢業於中正大學歷史系。建國後,歷任南昌大學講師,湖南師範學院講師、副教授、歷史系主任、院長,湖南師範大學教授、校長。專於中國近代史、辛亥革命史。自上個世紀60年代,相繼發表了論文多篇,探討了中國資產階級的孕育、產生、形成和分化(分成不同階層)的過程,以及在近代不同歷史時期地位和作用。同時,對一些問題進行了爭鳴,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林增平文存》是論文結集,共收論文50餘篇,序言、致辭20餘篇。基本上反映了作者治學歷程和當時學術研究水平。

圖書目錄

治史瑣言(代序)
學史瑣談
關於“史學危機”的思考
加強對祖國歷史的學習和研究,開展愛國主義的宣傳教育
熟悉湖南近代史,進一步做好我省文史資料研究工作
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回顧和展望
中國近代史研究述評
知識分子與中國歷史發展
廣州民眾“反河南租地”事件年代辨誤
太平天國革命推動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問題有待進一步探索
談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的產生與洋務運動
近代湖湘文化試探
清末留日中國學生反“取締規則”鬥爭
辛亥革命史叢談
辛亥革命是一次偉大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史研究述評
辛亥革命時期天地會的性質問題
辛亥革命時期天地會的性質問題
辛亥革命時期的資產階段革命派、會黨和農民
會黨與辛亥革命
“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贊辛亥革命時期的革命派
評辛亥革命時期的立憲派
略論民族資產階段上層與清末立憲派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和劉道一烈士的歷史地位
革命派、改良派的離合與清末民初政局
辛亥革命在湖南
辛亥革命時期湖南保路運動
民國初年宗社黨遮談
試論民國初期的議會政治
近代中國資本主義和資產階段
近代中國資產階段略論
中國民族資產階段的軟弱性是從娘肚子裡帶來的
論中國民族資產階段的軟弱性——近代中國資產階級芻論之一
洋務派——早期官僚資產階段——近代中國資產階級芻論之二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形成於何時?——近代中國資產階級芻論之三
孫中山早期思想研究述評
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孫黃交誼與辛亥革命
傑出的民主革命宣傳家陳天華
宋教仁:為民主憲政而獻身的革命家
鄒容簡論
黎元洪與武昌首義
堅持馬克思主義,正確評價左宗棠
試論熊希齡
陶澎的歷史業績
文廷式與戊戌變法
懷念史學界前輩長者黎澍
《黃興年譜》讀後
《廖仲愷和何香凝》讀後
介紹《走向世界叢書》
介紹《石叟牌詞》
從歷史的深度思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評新著《近代中國的社會主義思潮覓蹤》
中國近代思想史的新探索——評《清末社會思潮》
《中國近代史研究入門》緒論
《中國近代史參考地圖》序言
《大學語文》序言
《人與神的捭闔》序
《萍、瀏、醴起義資料彙編》前言
《譚嗣同評傳》序言
《丘逢甲傳》序
《盧漢傳》序
《中國近代史實正誤》序言
《簡明中國軍事史》序言
《中國社會主義思想發展史綱》序
《曾國藩與中國近代文化》序
《戊戌維新運動新探》序言
《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青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選》前言
《黃興研究》前言
熊希齡與慈善教育事業》序言
《劉揆一與辛亥革命》序
《黃乃裳傳》序言
《湘中人物傳稿》序言
左宗棠學術討論會開幕詞
左宗棠學術討論會閉幕詞
黃興學術討論會開幕訶
黃興學術討論會閉幕詞

作者生平

1923年12月30日(舊曆11月23日)出生在江西省安源煤礦。老家在萍鄉縣蘆溪鎮的東北角,他小名“安安”,出生後未滿一歲,隨母回老家居住,取名增祿。六歲進族中設立的國小念書,啟蒙師周先生嫌增祿名俗氣,改為增平。剛滿九歲,隨父母遷居南昌,繼續上國小。
1935年 十二歲,在南昌北營坊國小畢業。
1938年 十五歲,隨父母入川避難。轉入成都石室中學上國中三年級。
1941年 十八歲,年末,父親轉到湖南芷江工作,乃出川回江西,入萍鄉中學借讀半年,於次年夏高中畢業。
1942年 十九歲,夏高中畢業後報考剛剛開辦兩年的國立中正大學(創設於當時江西省政府所在地泰和縣杏嶺),放榜時得錄入文法學院文史系。十月繞道趕到贛州城外分校入學。同系同學二十人許。是年冬在江西贛州中正大學分校參加三青團,但未領團證,未參加活動,後自動脫離關係。
1945年 二十二歲,秋,抗戰勝利,學校遷往南昌望城崗,大部分校舍是舊軍營。復學時,文史系分為中文、歷史兩系,原同班同學約二十人,讀了一年後,絕大多數巳轉入別系,剩下只有四人,分兩系時,僅他一人選學歷史。幸從廈門大學轉來一位借讀的,加上一位復學的,湊成三人。
1947年 二十四歲,在艱困的條件下念完四年級,七月畢業,獲學士學位,旋即留系任助教。八月到廣州住一月。
1948年 二十五歲。在正大歷史系任助教。七月二十日結婚,妻李維秀。
1949年 二十六歲,五月南昌解放。中正大學由江西軍管會接管,改名南昌大學。
十月十日,由南昌大學改革委員會(主任委員艾寒松、副主任委員農康)聘任為南昌大學政治學院助教,任期從1949年9月1日至1950年7月31日。十一月入南昌八一革命大學學習。
1950年 二十七歲,在八一革命大學學習結束,仍回南昌大學任教。承擔歷史系政治理論課的輔導和部分講課任務。
1951年 二十八歲。八月,由校務委員會正式聘為南昌大學文法學院文史學系助教,任期至次年七月。十一月十五日復由校務委員會聘為文法學院文史學系講師。任期從本年八月至次年七月。在文法學院文史學系主要是擔任政治課教師。
1952年 二十九歲。在南昌大學文法學院文史學系任講師,主要教政治,兼教中國近代史,一直到次年九月。
1953年 三十歲。是年中南區進行院系調整,於十月調到湖南師院歷史系任講師(擔任講師一直到1962年12月)。
1956年 三十三歲。是年下學期,妻李維秀從南昌調來湖南師院,從事檔案工作。
1958年 三十五歲。《中國近代史》講義由湖南人民出版社以同名書出版,分上下兩冊,都六十萬言。
1959年 三十六歲。12月,出席省第二屆政協會議,擔任“社會科學團體”界別政協委員(該屆政協委員任期至1964年9月)。
1962年 三十九歲。所撰知識叢書小冊子《辛亥革命》由中華書局出版,5.8萬字。擔任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
1977年 五十四歲。11月,第三屆省政協恢復開會,先生仍繼續擔任省政協委員,界別為“社會科學界”(該屆政協委員任期至1983年4月),並擔任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主編的《近代中國史話》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9年 五十六歲。七月評職稱申報教授,學院任命為他歷史系主任,同時招收碩士研究生。擔任中南地區辛亥革命史研究會副理事長。
1980年 五十七歲。提升為教授,並擔任湖南省歷史學會理事長
1981年 五十八歲。2月23日被省政府(省長孫國治)任命為湖南師範學院副院長。院長為尹長民教授。
1983年 六十歲。赴京參加中國史學會首次學術年會暨中國史學界第三次代表大會。
1984年 六十一歲。九月二十八日,經省人民政府批覆,湖南師範學院改名為湖南師範大學,任校長。
1985年 六十二歲。應日本東京辛亥革命史研究會學者中村義等人邀請,由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資助,於十月十七日赴日本講學,訪問了東京、京都和橫濱等地,三十一日回國,前後十五天。
1986年 六十三歲。以年事漸高,需集中時間和精力專事學術研究,故開學以來,乃堅請辭去校長一職,推薦張楚廷以代(時張任書記、副校長),四月獲準辭職。九月二十四日,被華中師範大學(校長章開沅)評聘為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專業兼職博士研究生導師,此前由華中師大申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認可,取得博士生導師資格。是年先生任湖南省第七屆人大代表、常委。
1987年 六十四歲。從事教育工作三十年,九月,湖南省政府特授予榮譽證書。
九月二十九日,被中國人民大學(校長袁寶華)特聘擔任清史研究所兼職教授。
1988年 六十五歲。三月六日,經第六屆全國政協第十七次常委會決定,為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是年七月,湖南省民進第二屆代表大會召開,舉行換屆選舉,以高票當選,繼陳孝禪擔任湖南省民進第二屆主委。是年十二月,與章開沅先生合作主編之《辛亥革命運動史稿》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1989年 六十六歲。三月,被湖南省政府聘為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長,主持館務。
1990年 六十七歲。手創的中國近代史學科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1990]028號檔案批准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七月五日,經湖南省歷史學會89年度學術會議通過,任湖南省歷史學會第五屆理事長。
1991年 六十八歲。被湖南省社科聯聘為湖南省首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審委員會副主任、學科聯合複評組組長。
1992年 六十九歲。年初,被評為湖南師大九一年度“十大新聞人物”。12月27日7時20分,因病不治逝世。

作者成就

林增平對中國近代史研究的貢獻首先表現在對中國近代通史的編撰和通史研究的階段性總結上。
中國近代史作為一門新興的獨立學科是新中國成立後的十年間逐步形成的。建立和發展學科新體系是這段時期中國近代史研究最重要的成績。在這個新體系的建立過程中,林增平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重新編寫近代通史,對它作出了獨特的貢獻。他35歲那年出版的《中國近代史》(上、下冊),61萬字。該書從鴉片戰爭寫到五四運動,分為1840—1864年、1864—1901年和1901—1919年三個時期。分別列為三編,每編之下又分若干章,均系以年代的起訖界限,作為該一時期內的不同發展階段。全書力求充實近代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鬥爭。基本上如實表述了中國人民在各個階段上從事革命鬥爭的光輝歷程。同時對於各個重要發展階段上的經濟情況和思想文化也作了適當的概述,從而展示了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全貌。
林增平對中國近代史學科的貢獻最集中地體現在辛亥革命史的研究上。
早在50年代林增平編撰近代通史的過程中,就較多地注意到了辛亥革命的問題,貢獻最大、最值得稱道的是《辛亥革命史》的編撰。在辛亥革命史研究領域中,林增平在孫中山早期思想、興中會的性質、同盟會的創立、立憲派的功過、會黨與新軍的作用以及宋教仁熊希齡黎元洪等辛亥人物的評價諸方面都提出過很有影響的獨到見解。
林增平關於中國資產階級研究的系統見解主要是:我國雖然早在明朝中葉就已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由於封建制度的某些不同於西方的特點,特別是由於中國封建時代的城市與歐洲中世紀中期興起的城市存在很大差別,因而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沒有產生過如同西歐那樣的市民等級。至於肯定立憲派和革命派分別是資產階級上層和中下層的政治代表,不是以若干資產階級人士對立憲對革命所持的態度作為依據,而是因各自的主張、綱領或章程、宣言之類及其成員所進行的活動,確屬體現了整個民族資產階級上層和中下層的利益、意願、要求及其所要實現的任務。事實上,清末革命黨人中,本人是資本家或出身於資本家的是極少數,絕大部分是新式知識分子中的先進人士,懷著拯救祖國、造福同胞的宏願而投身革命的。他們根本就不曾想過要去為資產階級謀利,只是被時代潮流推到前沿去擔負變封建制度為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使命。他們與唯利是圖的資產階級分子毫無共同之處,若把二者等同起來,將有損於他們的光輝業績。林增平曾籲請史學界應對這類誤解加以澄清。

作者評價

1991年10月19日隗瀛濤、劉望齡、蕭致治在為發起“林增平教授學術思想研討會”致筆者的信中說:“他是新中國以馬列主義為指導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前驅者之一,著作宏富,成就斐然。其人大智若愚,治學嚴謹,胸懷寬闊,博大精深,在國內外皆有廣泛影響”。由此他們主張“討論總結增平教授豐富的執教、治學經驗,推動學術研究工作,並宏揚我黨尊老崇文的傳統”。
1992年11月,湖南師範大學、民進湖南省委、省政協文史委、省社科聯、省社科院、省文史館、省博物館等多家單位共同發起舉辦了林增平與中國近代史研究學術討論會,北京、河北、湖北等9省市區的100多名專家學者共同研討林增平對中國近代史研究的貢獻及其治學精神、道德文章,認為古人要求史學家必須具備有德、才、學、識四長,他兼而有之,其道德文章,堪稱一代師表。
作為國內外著名歷史學家,其傳略收入《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家》一書和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的世界名人錄。

作者其它著作

他在多年歷史教學和研究的基礎上,於1958年出版了《中國近代史》(上、下冊)。該書是建國後國內第一部中國近代史著作,成為多所大學的歷史學教材,並多次重印。
1962年應中華書局之約出版了《辛亥革命》,對許多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1976年重新開始研究工作後,和章開源等合作編著了《辛亥革命史》,120多萬字,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反響,被視為“三十年來辛亥革命史研究的集大成者”。
1979年後發表了20多篇論文,對中國近代史學科的重建和發展作出了貢獻。先後應邀到日本和美國講學。主持或組織編撰了《中國近代史話》、《清代人物傳稿》、《熊希齡集》、《辛亥革命在湖南》、《辛亥革命運動史稿》、中國史專題討論叢書《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研究備要》、《中國近代史研究人門》等學術著作20餘種,計700多萬字。他發起和主持“黃興研究學術討論會”等全國性重大學術活動。1988年在《歷史研究》上發表《近代湖湘文化初探》,開拓近代湖湘文化研究新領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