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的小路

林中的小路

《林中的小路》盧建平寫的散文隨筆,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2007年3月出版。

基本介紹

  • 書名:林中的小路
  • 又名:無
  • 作者:盧建平
  • 類別:散文隨筆集
  •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 出版時間:2007年3月
  • 開本:16
  • 作者簡介:浙江廣播電視大學瑞安分校副校長
簡介,作者,書序,

簡介

散文隨筆集,2007年3月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全書分為三輯,第一輯:暖樹和春泥,輯錄作者替某報專欄撰寫的31篇讀書筆記與讀後感;第二輯:亂花迷人眼,其內容為18篇心情隨筆;第三輯:淺草與馬蹄,為9篇遊記體散文。由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當代著名詩人詩評家吳曉等人作序。

作者

作者盧建平,浙江廣播電視大學瑞安分校副校長,文學碩士,主要從事詩歌創作與評論,有詩作散見於《詩刊》、《詩潮》、《天津文學》、《詩探索》、《當代詩人》、《中國詩選刊》等刊物,在全國各大刊物發表文學評論等各類論文20多篇,出版詩集《哨音與翅膀》(時代文藝出版社2004)、散文集《林中的小路》(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書序

行走,建構內心風景
吳 曉(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浙南詩人盧建平,聰慧靈秀,勤勉好學。他的詩寫得好,出版的詩集《哨音與翅膀》中有許多值得一讀的篇什。現在他就讀我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生,又欲將平時發表的散文結集付梓。書名《林中的小路》,猶如將人生路上的落葉一片片地掇拾,裝訂成冊,留作美好的記憶。這本身的意義自不待多說。
生命是樹也是路,它的意義在於行走。或徜徉於馨香四溢的書頁,或漫步在溫暖自戀的內心,或留連於風光旖旎的自然,豐富來自腳印,歡欣源於收穫。而無論是通向睿智的文字,柔情的心靈,還是明媚的風景,你都要尋覓一條林中的小路。有了這片樹林,你漂泊的心靈可以獲得遮蔽與棲息;有了這條小路,你和這個世界可以進行溝通與對話。現代人是一群尋根的人,所謂根就是精神家園。這個“林中小路”或許就是通向精神家園之路。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或許都會有自己的樹林,自己的小路,而要將它們轉化為精神的所在,就需要主體的特別用心了。也即精神家園其實是人自身構建的。盧建平就是這樣的追尋者、構建者,於是昨日行走過的那條“林中的小路”,那些早春的暖樹、燕子啄下的春泥,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野花,那些漸漸淹沒疾馳馬蹄的淺草,都成了他生命歷程中行走的見證。
大凡生命知覺較為敏感的人,當他的個人歷練積澱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心中不期然就會生髮出許多關於人生、自然乃至宇宙的感喟,將這些真實的心靈體悟形諸於文字,也就成了散文。以這一邏輯來看,90年代以來散文園地出現的熱鬧繁盛局面,某種意義上見證了中國人近年來人文體驗的整體性豐富。本書的結集,即緣於作者平日在生活、閱讀當中細心的體會和深沉的思索,其內衷不過是想通過這些文字,藉以留下自己性靈的痕跡。
全書分為三輯。第一輯:暖樹和春泥,是讀書隨筆,記錄了夜晚燈下的所思所想;第二輯:亂花迷人眼,是生活隨感,也多與讀書有關;第三輯:淺草與馬蹄,則是遊記,錄下在自然中行走的體驗。集子總體而言,內容豐富,視野開闊,作者涉獵廣泛,似乎也帶有些凌亂。作者原是一個多動的野孩子,喜歡自由與不受約束,他讀文學、讀歷史,也讀其他各種各樣難以歸類的文體,既讀人,也讀事,既讀人生又讀自然。在這條通向書本的小路上,在綠意濃郁的春光中,目光十分不安分,因而視野中便不僅僅關注花草樹木,也有別人不大注意的敗葉枯枝。書中更體現了他愛思索愛幻想的天性。獨對黑暗中的蒼穹,記憶便像一扇關不住的閘門,童年懵懂,少年清純,以及人生沉重的感慨,糊塗的思緒,明快的自嘲等等,皆如潮湧而來不能自制。於是,在通往內心的林間小徑上,只要輕輕閉上眼睛,便有肆無忌憚的亂花在春光中招搖。人是自然之子,美麗多情的自然是人生行走的起點,也是人生行走的終點,其深遠的涵義在於行走與自然本身,又超乎行走與自然本身,因此,作者總是在自然中體味人生,總想邁出與別人迥然不同的步伐,以自我的方式去親近自然,解讀自然。哪怕留在小路上的腳印幼稚可笑,卻也無怨無悔。
讀罷全集,最大的感觸是作者的書生本色。作為本書主體的第一輯,基本屬於書札筆記。時代的氣候雖有些浮泛,但作者仍能避開煩雜,篤定心性,認真地看了一些書,其擇取對象主要是小說、詩歌、散文等文學類型中的經典名篇,同時對政治、環境各類書籍亦有涉獵。老實說,對經典進行解讀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差使,容易給讀者造成人云亦云的印象。但作者憑藉自身充盈的生命情愫和內在的詩人天賦,採用體悟式語句,將豐富的自我貫注於所閱讀的人、事乃至作家等對象當中,使文字實現了移情和點化效果。
對素樸的人間情感的重視,是作者和書籍對話的基礎。對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他能發掘其中的平凡之美,在章怡和的“不寬容”背後,他看到了“率情”的價值魅力,從韋小寶的形象意義,他洞察到人性的恆常。就在這樣一篇篇書札中,作者表白了自己的生命意識,其中有對至誠至愛的高歌,有對人生宿命般的“失敗”的感懷,對“有夢”和“無夢”關係的追問,對“白晝”和“暗夜”各自位置的確認。在感性的抒懷文字中,包涵了深奧的東西。
如果說第一輯類似於精神跋涉,後兩輯則展現了私人生活空間,透出了作者在日常世界中的真性情。其中,“我”和書的種種故事繞有趣味;而有關個體心跡的獨白,在我看來,其實是他對日常人生的詩意追求和想像,為我們帶來久違的、幾近作古的浪漫主義情思;自畫像更是映出了一個普通人在現世中的樂趣、渴求、尊嚴及些許無奈;最後部分的旅遊,經由他的拈拾,自然物象都被罩上人文的語境,具有了理性的、審美的向度。
更為可貴的是,作者還能跳出一般讀者的局限,用理性的眼光去詰問既成常識的定論。這一勇氣在大膽解構海德格爾、荷爾德林大師的哲理,申明自己著重具體鮮活的詩性立場那一篇尤其凸現分明。由於曾有過詩學訓練,作者形象思維的習慣使其行文往往能自由想像,恣意而談,一些文字竟有形式美的意味。
《林中小路》中的篇章,可說是文如其名,既有詩意的美,又不乏哲理的啟悟。常常是隨意道來,其間卻閃耀著思想與智慧之光。書中所體現的作者的藝術觀、自然觀、乃至讀書觀,均具有自己的個性色彩。例如在談及讀書的方法時,作者說:
很多人總是想把簡單的書越讀越複雜,而我只想將複雜的書越讀越簡單。就象翻開這本海德格爾的《荷爾德林詩的闡釋》,我想像自己只是個識不了幾個字的附庸風雅之人,透過那些大師眼中霧瘴般的涵義,只將海德格爾和荷爾德林當作兩個有點兒道行的老和尚來看。
因此,我只想簡單些再簡單些,我只想透過海德格爾喃喃念叨佛經般迷霧重重的語言,伸手一抓,便有一隻蜻蜓或蝴蝶落於掌心,那便是詩歌。
——《荷爾德林詩的闡釋》的另一種讀法
這無疑是我們閱讀經典時具有啟示意義的讀法。再如在《天才的感悟與瘋子的激情——初讀丹尼爾·哈列維〈尼采傳〉》一文中,作者自敘:“記得大學畢業時,我曾在同學錄的‘本人愛好’一欄,記下這么一句:‘傻子的呢喃和瘋子的狂叫’。我的原意是想說自己喜愛的是詩歌的本質,而一位老師說我是以一種傻子與瘋子的精神對待生活。當時並未完全懂得,現在想來,或許是藝術與人生的真諦在生活的時空中真的留下了一管一脈相承的通道。”這種對詩歌本質的表達既是獨特的,也是直率的、個性化的。
《林中小路》作為作者內心風景的紀錄,更寄託了作者尋求精神家園的堅執信念。作者說:“我卻始終認為,供我們憩身休閒的‘後花園’並未在那場沒有硝煙的金錢與道義較量的現實戰場上化為廢墟,而是物質與功利的海市蜃樓擾亂了我們的視線,使我們一時找不到精神後花園的園門而已。”(《想起“巴山夜雨”――裘帕·拉希莉的〈疾病解說者〉讀後》)是的,作者的上述努力,其目的不就在於開啟這道精神後花園的“園門”?
當然,由於作者立意詩化的緣故,有些文字用力過猛,對篇章的整體效果帶來一定的損傷。但無論如何,作者是真心將此書作為安置心靈的所在。於是這林中小路,足可供人們作一番徜徉徘徊了。
作者記於杭州名仕家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