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中藥)

枇杷(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基本介紹

  • 中藥名稱:枇杷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薔薇目
  • :薔薇科
  • :枇杷屬
  • :枇杷
  • 分布區域:甘肅、陝西、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台灣
  • 採收時間:果實成熟時,分次採收
  • 用量:30-60g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禁忌,採集加工,植物特徵,生長環境,藥材性狀,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果實。

性味

味甘、酸,性涼。

歸經

歸肺、脾經。

功效

潤肺,下氣,止渴。

主治

用於肺燥咳喘,吐逆,煩渴。

相關配伍

治肺熱咳嗽:鮮枇杷肉60g,冰糖30g。水煎服。(《福建植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生食;或煎湯,30-60g。

禁忌

不宜多食。
《隨息居飲食譜》:“多食助濕生痰,脾虛滑泄者忌之。”

採集加工

枇杷果實因成熟不一致,宜分次採收,采黃留青,采熟留生。

植物特徵

常綠小喬木,高可達10米;小枝粗壯,黃褐色,密生鏽色或灰棕色絨毛。葉片革質,披針形、倒披針形、倒卵形或橢圓長圓形,長12-30厘米,寬3-9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或漸狹成葉柄,上部邊緣有疏鋸齒,基部全緣,上面光亮,多皺,下面密生灰棕色絨毛,側脈11-21對;葉柄短或幾無柄,長6-10毫米,有灰棕色絨毛;托葉鑽形,長1-1.5厘米,先端急尖,有毛。圓錐花序頂生,長10-19厘米,具多花;總花梗和花梗密生鏽色絨毛;花梗長2-8毫米;苞片鑽形,長2-5毫米,密生鏽色絨毛;花直徑12-20毫米;萼筒淺杯狀,長4-5毫米,萼片三角卵形,長2-3毫米,先端急尖,萼筒及萼片外面有銹色絨毛;花瓣白色,長圓形或卵形,長5-9毫米,寬4-6毫米,基部具爪,有銹色絨毛;雄蕊20,遠短於花瓣,花絲基部擴展;花柱5,離生,柱頭頭狀,無毛,子房頂端有銹色柔毛,5室,每室有2胚珠。果實球形或長圓形,直徑2-5厘米,黃色或桔黃色,外有銹色柔毛,不久脫落;種子1-5,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1.5厘米,褐色,光亮,種皮紙質。花期10-12月,果期5-6月。

生長環境

產甘肅、陝西、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台灣。

藥材性狀

果實圓形或橢圓形,直徑2-5cm,外果皮黃色或橙黃色,具柔毛,頂部具黑色宿存萼齒,除去萼齒可見一小空室。基部有短果柄,具糙毛。外果皮薄,中果皮肉質,厚3-7mm,內果皮紙膜質,棕色,內有1至多顆種子。氣微清香,味甘、酸。

相關論述

《本經逢原》:“必極熟,乃有止渴、下氣、潤五臟之功;若帶生味酸,力能助肝伐脾,食之令人中滿泄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