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板橋油炸粑

板板橋油炸粑

板板橋油炸粑是四川省內江市的著名地方特色小吃,該品外酥內軟,油而不膩,咀嚼有味,口齒生香。油炸粑出自清道光年間,距今約有180年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板板橋油炸粑
  • 位置:四川省內江市
  • 起源:椑木鎮有位趙姓的大戶人家
  • 屬性:食物
  • 菜式:點心
  • 所屬:地方特色小吃
  • 特點:外酥內軟,油而不膩,咀嚼有味
歷史起源,名人軼事,製法由來,

歷史起源

板板橋油炸粑板板橋油炸粑
椑木鎮有位趙姓的大戶人家,每到秋收季節,家裡就會僱傭很多長工和短工下地勞動。有一年秋收季節,趙家讓一個放牛娃臨時負責熬煮綠豆湯,讓勞工們解暑、止渴。不料,沒有經驗的放牛娃放了太多的綠豆,結果成為一鍋粥。他擔心會被主人責罵,於是就“瀝”出大量已煮爛的綠豆,用它和糯米混在一起蒸成了粑兒。主人就拿給勞工們吃,大家從沒見過這種食品,吃後覺得雖然順口,卻感到還欠缺點什麼。於是有人建議,把粑兒放入油鍋里炸一下試試,放牛娃照此下鍋油炸,再拿出來品嘗,大家對其讚不絕口,並給它取名“油炸粑”。其後,這家主人又拿了一點到茶館請大家品嘗,人們又對它的配料提了一些建議,獨具特色的油炸粑逐漸盛開定型並傳入民間。
當時,椑木鎮屬於沱江內江境內重鎮,船運發達,也是成都與重慶陸路交通的必經之地,每天人來客往,非常熱鬧。幾年後,已安家的放牛娃在平日客流量大,時用三塊大木板鑲拼成的“板板橋”(現在經營油炸粑的位置)邊搭了一個茅草棚,架起鍋灶,經營油炸粑。因為它攜帶方便,也利於行人匆匆趕路,生意逐漸紅火,人們就稱它為“板板橋油炸粑”。

名人軼事

小小的油炸粑還另有其名,叫“朱德粑”,其名的由來要從國民革命時期的護法討袁戰爭說起。大約是在1916年,時任滇軍步兵第10團團長的朱德率兵進川北上,討伐北洋軍閥袁世凱,途經椑木鎮時,因軍需供應短缺,部隊只能就地尋找食物充飢。這時,衛兵買來了“板板橋油炸粑“,朱德吃後覺得異常香酥、可口,就此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全國解放後,油炸粑納入了鎮供銷社飲食商店經營,國家還有專項糧食計畫供應,但後來因受“一伙食團”及“大躍進”影響,糧食緊缺,油炸粑只能一個星期炸一次。
1961年,朱德到隆昌縣視察天然氣礦,他突然打聽起來:“椑木鎮的油炸粑還有沒有?”陪同的專署幹部是外地人,對此並不了解,但卻順口回答:“有”。其實當時正處於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人們連起碼的食物都沒有保障,供銷社飲食店的油炸粑經營早已關門。為了讓朱德品嘗到這種牽掛了幾十年的內江小吃,有關人員立刻進行了安排。
魏國常說:“當時在椑木鎮找了3位原一直做油炸粑的手藝人,其中就有我的師傅何志遠。接到任務後,大家急忙從縣上搞來一點糯米、綠豆及添加作料,然後迅速動手加工。油炸粑做出來之後,早已等待的民警馬上騎機車送往地委招待所(現市中區樂賢鎮某武警部隊駐地)。據說朱德吃了油炸粑後大加稱讚,並指示,“此為地方特色小吃,應發揚光大。”
朱德兩次吃油炸粑,時間跨越近半個世紀。這一故事在內江傳開,便有人稱其為“朱德粑”。正因為有這次中央領導人的關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結束後,油炸粑恢復經營。
板板橋油炸粑,四川省內江市民間流行的一種小吃。其特色是外酥內軟,油而不膩,咀嚼有味,口齒生香。據說此食品最初由東興區椑木鎮板板橋一小吃店首創,並大受歡迎,行銷至內江市建成區,人稱“板板橋油炸粑”。板板橋油炸粑仍然是內江人喜愛的小吃,內江市建成區已有多處店、攤專賣此種食品,熱鍋熱灶,現炸現賣。熱吃口味尤佳。

製法由來

其製法是將糯米泡軟蒸熟再把糯米飯捏成拳頭大的一個個小團,小團包進豆沙。豆沙以綠豆為主要原料。摻進食鹽、花椒粉為佐料。然後將糯米糰壓成餅狀,投進滾油鍋炸成金黃色即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