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庚鄉

板庚鄉

板庚鄉位於貴州羅甸縣北部,距縣城23公里,距貴陽143公里,210國道穿境而過,國土面積108.8平方公里,其中水田4200畝,旱地5200畝,海拔479米,氣候溫和。全鄉轄14個行政村,3061戶,13350人。經濟來源以經商、勞務輸出、運輸、種養殖業為主。2007年全鄉人均純收入2250元,新增340元,年均遞增15.5%。板庚鄉山多土少、居住分散,為保持水土、美化家園、增加收入,廣大民眾在山上種上了板栗、砂仁等經濟作物,在房前屋後栽上了梨子、李子、黃果、葡萄等水果,庭院經濟基礎較好。板栗、砂仁主要分布在板庚、五星、舊寨、大坪、納田、興衛、林園、里免、對門、興隆等10個村。2006年,全鄉板栗年產量420噸,產值308萬元;砂仁年產量360噸,油桐面積150 畝,產值86.4萬元;另有助民增收野豬養殖場一個,種豬20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板庚鄉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政府駐地:駐板庚村
  • 電話區號:0854
  • 地理位置:貴州省羅甸縣北部
  • 面積:108.8平方公里
  • 著名景點:三疊紀板庚灘、葫蘆寨、美女峰、觀音洞、馬腦山、
歷史沿革,民族風俗,經濟狀況,旅遊景點,人口數據,

歷史沿革

1983年6月改公社為鄉建制,建板庚鄉,共下轄7個自然村寨。
板庚鄉板庚鄉
1991年8月,原羅化小鄉與板庚鄉合併,屬板庚鄉管轄。經過改制,至此,板庚鄉共下轄14個自然村。

民族風俗

板庚鄉主要以布依族為主,布依兒女熱情好客、勤勞善良、節儉持家,有著豐厚的布依族文化底蘊。民間藝術主要有布依歌、山歌、打花包、花燈戲、腰鼓舞等等,這裡男女老少都愛好文體活動,籃球小有名氣,金童隊、玉女隊技藝嫻熟,曾到縣參加表演賽。

經濟狀況

1、種植業。種植是板庚人民賴以生存的最主要的手段,種植業歷史悠久,方式多樣,品種廣泛,技術逐步提高,產量可觀。
(1)五穀雜糧。耕地分水田和旱地兩種。水田春種水稻,秋種小麥、油菜、蔬菜。旱地春種玉米,間種大豆、綠豆、豇豆、飯豆、芝麻、紅薯,秋種小麥、蕎子、豌豆。
(2)果樹竹木。房前屋後,栽果種竹。果栽桃李杏,獲種蘭菊梅,竹有吊竹、楠竹、麻竹、精竹、水竹、苦竹等。板庚金銀坡多四方竹,大坪村多金竹、里竹,“有竹人不俗,無風花自香”。花香鳥語,竹林掩映,別有情趣。
(3)經濟作物。板庚經濟作物主要有板栗、砂仁、甘蔗、柑桔、桃李、芭蕉、油桐等。全鄉板栗年產量420噸,產值308萬元;砂仁年產量360噸,油桐面積150 畝,產值86.4萬元,板庚柑桔色鮮味美,曾獲世界黃果王稱號。
2、養殖業。過去沒有商品意識,沒有市場觀念,一般都是自給自足。改革開放以來,圍繞市場做文章,發展黑山羊放養、林下養雞、野豬等特色養殖,增加民眾收入。
3、副業。副業是板庚另一項不可少的收入,有的利用農閒,有的一年專門從事副業。
(1)紡織縫紉。般更人尤其是少數民族喜歡以績麻為線,紡棉花,織棉布。改革開放後逐漸減少,手工縫紉取而代之,但專業縫紉仍是少數。
(2)糖酒。板庚種植甘蔗的人家都熬糖(土製紅糖),大部分銷售,商量自己食用。板庚盛產玉米,玉米是釀酒的好材料,大部分人家每年都要釀一、二缸酒待客和過節。
(3)商旅。俗話說“肥田不如瘦店鋪”。解放前,羅甸不同車路,邊陽羅甸來往的旅客多在板庚歇腳,當時板庚的旅店特別多。如今百貨店、飲食店以及洗車場遍街都是。

旅遊景點

一、板庚灘
板庚鄉板庚鄉
板庚灘,全稱三疊紀板庚灘。1992年3月14日,《人民日報》曾經以《貴州發現世界罕見三疊紀板庚灘》為題,向世人報導。1988年至1992年,中美地質專家經過三年多聯合考察,發現板庚灘是距今二億多年前的古代環境沉積,比美國墨西哥灣號稱研究現代碳酸鹽岩“經典聖地”的兩疊紀巴哈馬灘規模更大、更為理想。國際著名沉積地質學家保羅·伊諾斯教授認為,板庚灘在當今世界是絕無僅有的,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價值。
板庚灘的具體位置在什麼地方。1958年省地質堪察隊10多人從茅草坪大消洞往板庚方向鑽進去,在下面轉游幾天后分別從舊寨龍潭、交硯的洛陽和原進去的洞口三處鑽出來。他們發現大山底下是一個大河灘。水域寬大,岔道很多。總趨勢北高南低。板庚灘應該說在板庚鄉、邊陽鎮交硯鄉一鎮交界處,大部分在板庚鄉。具體說它包括板庚村、紅岩村、舊寨村的一部分,羅化岩山、冗各、交硯的大寨、洛陽,到邊陽的打拱、打講,黃泥坳一帶。其實,這是一個有寬大水域的龐大的地下溶洞。
二、葫蘆寨
站在板庚中學舉目觀看,金鐘山、馬腦山、轎子山、帽子山和美女山(即鸚鵡山),大小高低各別,排列錯落有致,宛若左手掌之五指,所以統稱五指山。掌中有一寨,俗稱沖頭寨,高山環繞,形若葫蘆,故稱為葫蘆寨。
北面的馬腦山,轎子山和帽子山為葫蘆身和葫蘆頸。惟南面空著,遠處土坡可望,為葫蘆嘴。寨內居住著布依族和漢族人家40多戶,山上山下,古木青蔥,連片成林,遮天蔽日,濃蔭匝地,鶯雁爭鳴。寨中冒兩股清泉,向南北匯合為板庚河,紅花戲蝶,異卉引峰,幾十戶人家的舊式瓦房和新式樓房,掩映其中,與花鳥為伴,與山水相依,宛若桃源仙境。
三、金鐘山
沿板庚街上向西走去,葫蘆寨口有一秀美輕靈的山峰,因形如金鐘,故名為金鐘山,懸崖絕壁、晴嵐紫氣,滿山藤蘿綠樹、飛紅柳翠,山腰溶洞如人之肚臍。山下一農家屋後石壁上有一恐龍化石,長約1.3米,令觀者讚不絕口。此山與東面美女山隔河相望,形成葫蘆口。相傳此處原來無山,只是一片荒坡,坡腳下是蓮花河轉彎折向東流處,河水轉彎形成漩渦,這大漩渦底下,有一條修煉千年的逆龍,常常興風作浪,凡過往行人,都不得穿紅戴綠,敲鑼打鼓、坐轎騎馬、嬉笑喧譁,否則,輕則河水暴漲,重則翻轎落馬,跌傷摔死。為了消災免禍,人們在東面河坎上蓋了一座龍王廟,供奉逆龍,逆龍惡性稍有收斂。過了幾年,逆龍不滿足香火供奉,變本加厲作惡,吃雞吃狗,吃豬吃牛,甚至還吃人,方圓百里深受其害。玉皇大帝聞之,請觀音菩薩收服。逆龍不知天高地厚,張牙舞爪欲吃觀音,觀音菩薩不得已,取龍王廟金鐘鎮之於荒坡上,從此落下了金鐘山。
四、觀音洞
為了紀念觀音,人們在河對面陰河洞門前修建了一座觀音廟,永遠祭祀,久之、陰河洞改名為觀音洞。觀音洞位於美女山西南面山腰處,洞口被古樹芳林遮蔽,走進洞口才知有洞。觀音洞深不可測,洞內有洞,岔道很多,至今沒有人走完岔道,走到盡頭,洞中寬處如大殿堂能容納數百人,窄處如深巷,僅一人能擠身而過。洞內鐘乳石多而奇,像人、像物、像獸應有盡有,惟妙惟肖,多姿多彩。站在洞口,透過林梢,葫蘆寨景致可數,雞鳴犬吠聲聲可聞,伴之清風徐徐、花香陣陣、鳥語聲聲、頓覺心曠神怡。
五、馬腦山
葫蘆寨西北面的馬腦山,是板庚灘北部最高的山,相對高度約300米。有關“馬腦山”的來歷,這裡有個傳說。相傳很早以前,此山因酷似白馬而得名白馬山,修煉多年成精,變化成一匹白色神馬,常在當地出沒——山腳下有馬槽洞、飲馬譚和馬靈橋——此神馬多年來常飛到廣西百色附近偷吃禾稻,農人屢屢遭害,告到官府,官府派兵追殺,可每次到板庚便不見了,為此士兵屢遭責罵,於是在板庚四處尋找,看見白馬山酷似偷稻之白馬,就用槍炮轟射,山崩塌,只剩下不完整的馬頭,所以逐漸改名為馬腦殼或馬腦山。
六、斧頭山
一道關前面有一狀如斧頭劈砍之山峰,名為斧頭山。此山原名為蜈蚣山,傳說蜈蚣山北山腳下有一蜈蚣洞,洞中有一條蜈蚣精,身長2丈,寬6尺,常出來傷害民眾。板庚一道關是咽喉要道,過往行人多,蜈蚣精危害不淺。天帝聽說後派巨靈神除妖,蜈蚣精戰不過巨靈神,就躲進深洞不出來,巨靈神發怒,掄宣花大斧劈山除妖。一斧砍去,山崩地裂,蜈蚣山垮下半邊,亂石堵塞了山洞,蜈蚣精從此被壓在洞中。民眾為紀念巨靈神,把蜈蚣山改名為斧頭山。
七、“蓮花井”
蓮花井,原名王瓢河,位於鸚鵡山腳下,葫蘆寨和街上寨兩寨交界處,是遠近聞名的大水井。此井狀如石槽,天然形成。東西方向,槽長約20多米,寬3米許,井壁高2.3米不等。泉水自東頭由觀音洞中之陰河潛流湧出,出水形成“冒龍”,狀如蓮花,故下名“蓮花井”。井周圍古木秀樹,綠翠成蔭,繁花似錦。尤為奇者,冒龍頭上石壁縫中,長一株手桿粗細的榕樹,兩米多高,雖乾小而葉青,枝瘦而勁挺,至少有百歲樹齡。石縫中絕無土壤,看得見乾瘦的樹根伸入水中,卻婷婷玉立、生機勃勃。小樹旁古老的黃柯樹,老乾虬枝,椏多葉繁,挺立於石壁上,縫曲根露,卻如傘似蓋,遮天蔽日。井水川流不息,清沏如鏡,游魚可見,冬暖夏涼,四季宜人。有一首《西江月》詞,描繪水井的風光。
古樹冠如傘蓋,湧泉形比蓮花。一泓碧浪戲魚蝦,無論春秋冬夏。石上清流唱和,枝頭黃鶯喧譁。飛紅疊翠勝雲霞,美景四時堪畫。
八、臥龍
葫蘆寨中,東西兩井交匯處,北岸河灘上有一顆奇異的頑石。形狀酷似一臥龍,長約4米,寬約1.5米,頭部昂起約2米許,尾部彎轉。石龍坐南向北,通體鱗甲翕張,昂首提腹,斂爪沉氣,口微張,眼圓睜,目視前方,躍躍欲起。其勢如搖頭晃腦,伸腰抬足,更有乘風破浪壯志,沖天搏海雄姿。
九、馬槽洞
其次是出水洞,名馬槽洞和夸品洞,兩洞相距約60米,洞口約10米見方。馬槽洞位於帽子山下石板路旁,形如馬槽而得名,洞門前有一座小巧玲瓏的石拱橋,名馬靈橋,以馬腦山靈性而名之。平日裡流水消往暗灘,誇口洞和馬槽洞成為乾洞。春夏季山洪爆漲時,洪水擠滿洞口往外噴出,象兩條巨大的猛獸,聲如震雷,煙霧漫空,氣勢磅礴,十分壯觀。
十、古驛道
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修築,原為貴陽經惠水過羅甸下廣西的必經之路,現僅存此段,約兩公里。路寬1.4—2米,青石板鑲嵌。順山沿坡而上,至二道關,往北向下通,毛草坪。一道關驛到旁立有修路捐資紀念碑,為板庚古蹟之一。
十一、龍鼻洞
走過馬靈橋,沿著“之”字拐的石板路,登上板庚關,回首葫蘆寨,風光盡覽。一道關路中央,有一塊天然大青石板,石板上有一個天生地造的雙鼻洞,又名龍鼻洞。畢肖於牛鼻。兩股細流從鼻中流出,長年不斷,人見人愛,行人到此,留連忘返。
十二、美女山
美女山位於葫蘆口東部,屬於五指山的小指位置,與營盤山東西相連,北靠大荒山,南面小河田壩後,是丘陵土坡,小河兩岸居住著數百戶人家,為板庚鄉政府所在地。美女山和營盤山大約80米高的山腰處,各有一塊酷似燈籠的奇石,長短大小形貌相似,垂長約15米,直徑約3米,儼然某家門前懸掛著的一對大燈籠。相傳很早以前,兩個燈籠夜間發光,能照亮十多里遠。山下有一戶人家,是當地大戶,他家鑄有一隻大銅鼓,晚上在燈籠的照耀下自動滾到河裡與龍王戲耍,天亮自回。板庚也就風調雨順,人民富庶。到光緒年間,這家人出了一逆子,長期欺壓百姓,魚肉相鄰,無惡不作,後來遭人暗殺,這家人從此敗落,銅鼓不知去向,而燈籠也黯然失明。
十三、鱷魚山
從板庚鄉政府順惠羅公路往北約500米處,公路邊有一個小山岡,形貌酷似鱷魚,稱為鱷魚山。從板庚二道關粑葉坨新村下到誇口河門前,向東南面觀看,高峻的林口大山嶺,往南向下一直延伸到公路邊,山之形勢,如一條巨大的鱷魚,正俯身延頸下灘飲水。山樑為身,巨石為甲,公路穿洞為眼,有嘴、有鼻、有爪,栩栩如生,揮之欲動。惠羅公路自東向西一個大包抄,已把鱷魚山前半身完全抱住。站在板庚關上,可遙望其頭,站在誇口洞前,可觀前半身。未到板庚灘,先賞鱷魚山,先睹為快,不妨試試。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12792

6663

6129
家庭戶戶數
2861
家庭戶總人口(總)
12785
家庭戶男
6658
家庭戶女
6127
0-14歲(總)
3327
0-14歲男
1775
0-14歲女
1552
15-64歲(總)
8635
15-64歲男
4525
15-64歲女
4110
65歲及以上(總)
830
65歲及以上男
363
65歲及以上女
467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1270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