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底村(威寧縣板底鄉下轄村)

板底村(威寧縣板底鄉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板底村位於貴州省畢節地區威寧縣東北部,距縣城約38公里,隸屬板底鄉,系以彝族為主的有漢、苗等民族雜居的自然村寨,有公路直通村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板底村
  • 行政區類別:貴州省
  • 所屬地區板底鄉
  • 地理位置:貴州省畢節地區威寧縣東北部
  • 人口數量:1590多人
人口民族,地理環境,傳統風俗,

人口民族

現轄四個村民組,有368戶、1590多人,其中漢族約5戶、苗族7戶,其餘均為彝族,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由於長期雜居和交往,也通曉其他民族的語言。板底彝語系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東部方言黔西北次方言烏撒土語,赫章次土語。

地理環境

該村坐落在海拔2249米高的山間坪子中,四周皆山,村西野竹成林,東、南、北三面均為以低矮的青槓、杜鵑為主的混交叢林。村中部有乾河溝一條,河溝自村西的山腳始,於盆地中部折向南與山谷相連,系山洪多年沖刷而成,下雨則流水,無雨則卵石裸露。村內有水井四口,供村民飲用。以最早兩姓居住板底的時間和羅姓字輩推斷,板底村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板底村民多數信奉基督教,該教於1918年傳人板底一帶,時屬貴陽總部的分部二部,範圍包括整個鹽倉區及二塘區、金鐘區、羊街區、媽姑區的半數地區,教堂設在板底。1958年教會一度中斷,1981年恢復,1983年新教堂落成後,教民數量大增,該村德窩寨66戶人家無信教者僅有3戶。板底教區受洗禮者達千人以上。

傳統風俗

每年陰曆五月初五的賽馬節是板底一帶彝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節日活動場地設在韭菜坪,民國時期遷至百草坪,占地250畝,地上長滿四五寸厚的野竹,是天然的賽馬場。每年有近3萬彝、漢民眾聚集於此賽馬、野餐,場面盛大熱烈。此外,傳統舞蹈有“海馬舞”、“鈴鐺舞”,多次推出省外演出。他們跳的“撮泰吉”舞是彝族最古老的儺舞,被譽為舞蹈中的“活化石”。該村較好地保留彝族的建築、信仰以及傳統節日文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