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陽鎮(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東陽鎮)

東陽鎮(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東陽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東陽鎮產業結構調整圍繞區“五大中心”戰略,依託本地優勢,立足長遠,科學設計,高效運作,全鎮經濟呈現了蔬菜產業、小城鎮建設、旅遊商貿產業“三位一體”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陽鎮
  • 類型:地名
  • 割管:魏岳村、聖許村等
  • 蔬菜種植面積:6.3萬畝
概述,民間傳說,

概述

轄:魏岳村、聖許村、谷訓村、東陽村、上丁里村、孟高莊村、北社村、德音村、西陽村、龐志村、彭村下丁里村豈家莊村車輞村、王寨村、南莊村、西范村、北席村、開白村、要村、逯村等。
1、蔬菜產業實現規模擴張,產業鏈條迅速延伸。蔬菜種植面積達到6.3萬畝,溫室大棚面積達到3000畝,其中2003年發展棚1500畝,蔬菜總產量達2.9億公斤。經紀人隊伍迅速壯大,總數達300餘人,年銷菜量達1000萬公斤以上的大戶10餘戶。東陽村建成23座地下式恆溫保鮮庫,年儲量達1000噸。無公害蔬菜批發市場,百畝現代農業示範園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蔬菜產業形成生產、儲藏、銷售一條龍產業鏈條。規模養殖發展迅速。建設養殖小區5個,重點培育養牛70頭以上大戶6戶,養羊100隻以上大戶5戶。
2、小城鎮建設2003年對東清路拆遷改造工程進行了實施,僅僅半年時間,東清路東陽段1.2公里拆遷改造道路建設和兩側134幢商住樓全部完工,小城鎮品位大幅提升,經濟輻射作用進一步強化,鎮區商貿服務業經營戶達到300餘家,商貿業收入達360餘萬元。
3。旅遊業以常家莊園為龍頭,運行一年來收入節節攀升。截止2002年國慶黃金周,門票收入達1008.7萬元,實現稅收30.5萬元,接待遊客38.1萬人。旅遊產業的發展,帶動小城鎮建設,商貿餐飲,房地產等行業的快速發展,新的經濟亮點初步凸現。
4、鄉鎮企業傳統的建材、鑄造、玻璃、麵粉加工企業運行勢頭良好,新上項目發展勢頭強勁。裕華電力設備廠投資100萬元進行技術改造,年增產值100萬元。聚豐型材、萬噸飼料加工廠,凱隆新型牆體材料項目投產,新增產值3500萬元,預計全年工業總產值可達13300萬元,,利稅1500萬元。
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該鎮的經濟發展步入優質、高效、快速發展階段,為全鎮經濟騰飛奠定了堅實基礎。

民間傳說

東陽鎮德音村的來歷
相傳,清朝年間,榆次東陽鎮有趙姓、臻姓兩大家族,他們在河北張家口做生意,生意十分興隆,可備受響馬(古時指強盜)搶掠之苦。
清順治年間,臻姓有個青年叫“臻七”,傳聞他從小在外習武,受過高人指點。在張家口經商的趙掌柜聽說後,要他去為商鋪做護院,臻七卻說他從小隻學過廚工,趙掌柜便帶他去張家口的趙家鋪里做了廚工。
一天黃昏,趙家店鋪門前熙熙攘攘,一個夥計告訴臻七:“有個陌生人在店門外撒了半笸籮白面,真怪!”
臻七出門一看,確是如此,心中不由一怔。他回店裡告訴趙掌柜:“今夜必有響馬來搶劫。”
掌柜問:“你怎知曉?”
臻七說:“響馬在門口撒了面,就是夜間行動的暗號。”
趙掌柜聽罷大驚,臻七則胸有成竹地對掌柜交待一番,讓大家吃罷晚飯,各自安歇。
臻七選了兩名膽大幹練的夥計幫忙,入夜之後,在院裡安排了四桌酒席,每桌燃上兩支紅燭。三更時分,果然有20餘名響馬飛馳而來,他們見趙家鋪店門大開,明燈亮燭,不免詫異。臻七迎面拱手道:“諸位遠道而來有失遠迎,掌柜特備酒宴為諸位洗塵,請!”
安排響馬入座後,臻七從廚房取來一雙用鐵環連綴的火筷舞動起來,每到一桌,那飛旋的火筷尖端恰好將兩支燭芯同時劈落,燭焰兒絲毫不動。眾響馬看得目瞪口呆,暗暗佩服臻七的功夫,哪還敢貿然搶劫,齊聲道:“好功夫,好功夫,恕我等打擾,請多多包涵。”言罷,匆匆離去。
沒過多久,響馬頭領親自來到趙家店鋪贈給臻七一匹上等好馬,算作酬謝,臻七素來愛馬,便收下了。沒想到贈馬之後,響馬竟有意在官府總兵處散布謠言,說臻七與響馬結夥搶劫。總兵信以為真,當下派兵包圍了趙家店鋪,逮捕了臻七,決定就地正法,並令臻七交出贓物。臻七自然否認打劫,只承認得馬一匹。
兩名官兵押著臻七來到馬廄,臻七暗暗在寶馬腿上踢了一下,突然那馬長嘶一聲,掙脫韁繩,奔出馬廄,騰空躍起,臻七就勢躍上馬背,轉眼蹤跡不見。官兵追至不及,只得連夜進京上奏皇帝,順治帝一怒下詔,誅殺臻七家族。
話說就在這時,東陽鎮來了位測字先生,一村民便寫了個“臻”字請測。先生看罷字,口中念念有詞,忽然驚叫:“臻姓者,大難臨頭矣!你看,臻字拆為‘至’和‘秦’,至者,到也,到旁為刀,必有刀劈臻姓之禍。”
臻姓村民都大驚失色,忙請先生指點消災免難之法。“臻姓者,都去‘至’字姓‘秦’,禍不至矣,切記切記。”說罷,測字先生轉身上馬,飛馳而去。
時隔一日,官兵突圍東陽鎮,沿門搜查臻姓村民,但由於臻姓全部改姓秦,官兵一無所獲,只能退兵。
不久後,康熙皇帝繼位,大赦天下,臻七也在赦免之列。訊息傳至小村時,村民都說皇上發的是“德音”,隨即該村改名為德音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