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鄉羊肉

東鄉羊肉

東鄉羊肉又名佛跳牆,是江蘇鎮江著名特色菜,東鄉羊肉不僅具有營養豐富,滋補溫中,強骨壯陽的功效,而且肉質細嫩,不膻不膩,醇香可口,鮮美無比。久病虛脫者或婦女產後,幾頓“東鄉羊肉”可恢復元氣,有常吃習慣的人,幾天不吃會想得發慌,就是生在東南沿海吃不慣羊肉的人,一經得食,美食美味也使人流連難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鄉羊肉
  • 別名佛跳牆
  • 地點:江蘇鎮江
  • 特色:滋補溫中
菜品特色,做法,營養價值,有關傳說,傳說一,傳說二,

菜品特色

東鄉羊肉是鎮江的傳統美食,盛產於鎮江東郊圌山附近的大路鎮、姚橋鎮和大港一帶。東鄉羊肉又名“佛跳牆”。東鄉羊肉不僅具有營養豐富,滋補溫中,強骨壯陽的功效,而且肉質細嫩,不膻不膩,醇香可口,鮮美無比。久病虛脫者或婦女產後,幾頓“東鄉羊肉”可恢復元氣,有常吃習慣的人,幾天不吃會想得發慌,美食美味使人流連難忘。

做法

十月之後,鎮江東鄉地區的酒店飯館和村中羊肉店紛紛推出自己的東鄉羊宴:紅燒的羊肉,泡著京江臍的羊湯......吸引來無數食客大開“羊”葷。東鄉羊肉通常只選用本地膘肥肉嫩的閹山羊,有時公母各一隻同燒,宰殺後淨毛剝皮,將羊皮羊肉放入鍋中燜燒,燒爛後拆骨,將肉冷凍成羊肉糕,這個半成品俗稱“乾板”。
東鄉紅燒羊肉切成塊狀下鍋、佐料的種類、投入的時間和多寡均有講究,尤其是火候的把握,何時猛火、何時文火以令老饕們趨之若鶩,絕就絕在工藝考究。
東鄉羊肉湯湯白而鮮,味道更美。食時如佐以京江臍,堪比西安的羊肉泡饃。每到立冬至春節左右,東鄉羊肉最是令人垂涎。肥嫩可口,油而不膩,風味獨具,老少鹹宜,是冬令進補的佳品。
東鄉羊肉除紅燒羊肉和羊肉湯外,還有梅花羊腿、桂紅羊羔、白品羊肚、翡翠羊肝、鸚鶻羊心、羊血面等品種,色香味型俱佳,堪稱席上珍品。西安的羊肉泡饃,北京的涮羊肉,新疆的烤羊肉串,早已名聞遐邇,東鄉羊肉與之相比毫不遜色。

營養價值

羊肉鮮嫩,營養價值高,凡腎陽不足、腰膝酸軟、腹中冷痛、虛勞不足者皆可用它作食療品。 羊肉營養豐富,對肺結核、氣管炎、哮喘、貧血、產後氣血兩虛、腹部冷痛、體虛畏寒、營養不良、腰膝酸軟,陽痿早泄以及一切虛寒病症均有很大裨益;具有補腎壯陽、補虛溫中等作用,男士適合經常食用。
東鄉羊湯東鄉羊湯

有關傳說

傳說一

東鄉羊肉還有美妙動人的傳說。很久以前,姚橋鎮北的一個村上,住著個無兒無女的寡婦,平日裡靠養兩隻相伴為生,生活難以維持,只得外出討飯。轉眼到了冬天,寡婦牽著羊討飯時,被一個流氓當眾調戲,寡婦被人侮辱後越想越氣,回家後便要上吊。麻繩剛掛到樑上,羊兒“咩咩”叫了起來。她想我死了羊也沒人餵了,不如殺掉,飽吃一頓再去見閻王吧。於是燒水宰羊,剁成塊狀,放進鍋里,又把家裡的破桌子,壞凳子,劈了當柴燒,邊燒邊哭,也不知燒了多長時間。只燒得肉爛骨酥,才想起放鹽,誰知罐里沒有一點鹽,只有幾根香蔥,幾片生薑,放進鍋里燒了一會,想到還有半瓶醬油,幾兩陳酒,也倒進了鍋里,又燒了一會,記起還有一些紅糖,一把大蒜,不如一起放進鍋里,就這樣邊哭邊燒邊放佐料,直燒得鍋里羊肉噴香撲鼻,但寡婦卻沒有一點食慾,想想羊跟他影形不離,吃了也實在不忍心,還是死了吧。剛剛把頭伸進樑上的繩扣里,恰巧這時門前經過一個雲遊和尚,聞到這股誘人的肉香,見屋裡沒有動靜,就跳上矮牆,想杴鍋看個究竟。猛見寡婦吊在樑上,和尚忙喊來鄰眾;救活寡婦,左勸右導,切勿輕生;寡婦感謝大家的好意,就用鍋里的羊肉招待大家;哪知不吃便罷、越吃越要吃,一鍋羊肉很快被吃得精光。那跳牆過來的和尚說:“我到過八方四海,從未聞到過這香味,紅燒羊肉真是美食。”眾人進一步勸寡婦,你有這等燒羊肉的絕活,到鎮上開爿羊肉店,不愁日子難過。於是,出錢的出錢,出力的出力,幫他開起了羊肉店,專實紅燒羊肉。店一開張,生意興隆,羊肉也越燒越好吃,名氣也越來越大。有人提議給這萊起個名字,寡婦想起當初連信佛的和尚也要跳牆吃這羊肉,就叫“佛跳牆”吧。從此,東鄉羊肉就這樣傳開了。東鄉用羊製作的食品除魚湯紅燒羊肉鮮外,常見的還有梅花羊腿、原汁羊湯、桂紅羊羔、白品羊肚、翡翠羊肝、鸚鶻羊心、羊血面等品種,色香味型俱佳,堪稱席上珍品。西安的羊肉泡饃,北京的涮羊肉,新疆的烤羊肉串,早已名聞遐邇;東鄉羊肉與之媲美,毫不遜色。

傳說二

東鄉羊肉是鎮江的特色風味,盛產於江蘇鎮江市新區(原屬丹徒縣)的大路鎮、姚橋鎮以及大港一帶。這一帶地處鎮江市的東部,是為“東鄉”。烹製東鄉羊肉最富盛名的是姚橋鎮的儒里,這個原名朱家圩的小集鎮,傳說系由乾隆皇帝御賜方有現名的,而乾隆賜名的因緣,正是起於東鄉羊肉。
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聽聞鎮江朱家圩一帶的羊肉味美至極,遂差人前去採辦。孰知差去的採辦既貪婪又好色,在朱家圩採辦羊肉時居然調戲村姑,最終被當地鄉人痛毆致死。得知此事後乾隆大怒,決定微服前往探個究竟,以做出最終的懲罰決定。然而,到了朱家圩後這位皇帝發現,當地人無論男女老少,個個知書達禮,於是賜名“儒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