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街口

東街口

東街口,是福州最著名的商業街區之一。廣義的東街口包括八一七路、津泰路、東街、楊橋東路等。狹義的東街口即東街-八一七路口。東街口,在晉朝就已成為福州的商業區,有1700多年歷史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街口
  • 外文名:East Street
  • 性質:街道
  • 位置:福州
  • 用途:商業街區
  • 歷史:1700多年
東街口,歷史,捷運,

東街口

東街口向東為東街,向西為楊橋東路,南北向為八一七路(其中向南的街段古稱南街)。標誌性建築有東街口天橋、電信大樓、東百等。東街口是福州最重要的商業中心,三大百貨(東百、東方和大洋)均落足於此。1985年福州市曾在此處修建福州第一座環形人行天橋——“東街口人行天橋”,2011年2月該天橋被拆除。

歷史

東街口天橋(1985-2011年使用)東街口天橋(1985-2011年使用)
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建晉安郡城,城內是官府衙門、官員和鄉紳住宅,商店一般都設在城外。環城鑿護城壕,南門外的護城壕是一條大河,外地運來的貨物都在此登岸。當時,南門位於現在的虎節路口,東街口位於大河南岸,是全城最大的交通點。因此,東街口成為當時最大的集市。批發商、手工業作坊和零售商店都在這裡。唐末,王審知擴建福州城(後人稱羅城),南門發展到安泰橋;東街口成為全城的中心,名叫“十字街頭”。東邊叫左通衢(即今東街),大商店多設在此;西邊叫右通衢,西端有一座楊橋(今楊橋路就由此而得名),沿河兩岸種有很多護堤楊柳,客棧、茶樓、酒家多集中在右通衢。1954年,東街口興建百貨大樓,挖基時曾挖出一列唐代大爐灶,證明遠在唐代這裡已有茶樓酒肆。到了宋代,福州碼頭移到澳橋安泰橋,大宗貨物不再在東街口登岸。但由於城內人口增加,商店也多了,故以東街口為中心,南北拓展。東街以南大街兩旁溝河上均搭蓋店鋪;舊城虎節門以內的大街,不僅兩旁溝河被店鋪占滿,街東溝河外的大路上還搭蓋了一條長廊,作為臨時集市。宋代詩人龍昌期詩:“百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簾”,畫出了那是東街口一帶的繁榮景象。
雖然明代以來,行戶(批發商)轉移到上、下杭街和三保,鴉片戰爭後又轉到台江、大橋頭,但東街口始終是商業中心區。
東街口曾經是不少朝代的官府駐地,清朝時期的閩浙總督衙門就在東街口,位於今天省府路一號。這是一個坐北朝南的龐大的院落群,大門左右雄踞著兩尊威武的石獅,石獅之旁,各自高聳著一株古榕樹,枝茂葉繁,蔭蔽十丈。正南隔著道路,是一面大照壁,以前壁面上畫著麒麟等祥瑞神物。千年之前,這裡原為宋代的福建提刑司署址;元代,是肅政廉訪司衙門;明朝,為提刑按察司公署。到了清順治十八年(1661),閩浙總督駐節福州,這裡便成為總督衙門。1935~1969年為福建省政府所在地。現為福建“省府禮堂”。
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也在附近,是全國為數不多的“繁華都市裡的古蹟群”。

捷運

福州捷運1號線於2017年1月6日開通試運營。其中在東街口商圈的車站有東街口站和南門兜站,東街口站是將來捷運一號線和四號線的換乘站,南門兜站是一號線與在建的捷運二號線的換乘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