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石寨

東石寨

東石古寨位於晉江市東石鎮鎮區,北望晉南山嶽村落,向南虎視圍頭灣,與金門島遙相呼應。與東石寨相連的是佛門聖境大覺寺

東石寨與波光瀲灩的台灣海峽金門島遙相呼應,名聞遐邇。300年前,民族英雄鄭成功率領義軍,在此安營紮寨、操兵演練,地處平整白沙灣海港、背靠岱山岩的東石寨成為明軍理想的水操台。小小的古鎮海村一時間旌旗飛揚、聲震環宇,令敵寇聞風喪膽、俯首稱臣。進入東石鎮,沿西尾街穿過鱗次櫛比的建築,古樸幽雅的百年古寨便清晰地展現在面前。空曠平坦的水泥台面約有300多平方米,邊界用白色石塊欄桿圍成,這裡便是鄭成功訓練水師的水操台。往裡走,只見寨中有一奇岩突兀,古人依岩勢構建了夫子廟。上20餘級石階,又見岩石右側築有雙層八角亭“朝曦亭”,參天古樹為它遮陰送涼。登上高岩,另有一塊危石聳立,上刻“棣徑”,中刻“丹心”二字,字型剛勁,力透石背,隱約間一股浩然正氣撲面而來。登台遠眺,只見海天一色,千頃波濤、萬點鷗鷺,海天盡頭的金門島如露出池面的一葉小荷,不由人浮想聯翩;而眼前的東石寨靜若處子,遊人如織,竟不顯半點歷史滄桑,更令人感慨萬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石寨
  • 地址:晉江市東石鎮鎮區
  • 景點:大覺寺
  • 性質:古建築
史書記載,歷史事件,寨內景點,

史書記載

據史書記載,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為抗擊清兵,鄭鴻逵(鄭成功叔父)拆安海城,築白沙東石寨,與清軍短兵相接,血染白沙灣,屍橫白沙灘,終於勇破清師。而後,鄭成功揚威海外,掃除敵寇,收復台灣。300多年彈指一揮間,如今的東石寨已成為海峽兩岸人們思古感懷、共譜心聲的名勝古蹟。
據《西山雜誌》載,東石寨原是春秋時閩中畲家寨,隋·開皇元年(581年)重建。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重修,面積30多畝,寨垣高2丈,寬丈余,東北及西北方向各有圓拱寨門,寨城上有雉堞城樓。歷代駐有千總、百總及都司。
東石寨依山臨海,平面呈長方形,現存石砌寨牆長30多米;有兩個寨門,為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建,東“得勝門”,西“鎮海門”,現僅存石門額。寨內有鄭成功操練水師的水操台,占地面積1300多平方米,四周石欄桿。水操台往裡走,有一奇岩突兀,古人依岩勢構建了夫子廟。上20餘級石階,岩石右側築有雙層八角亭“朝曦亭”,參天古樹覆蓋。 登上高岩,另有一塊危石聳立,上刻“棣徑”,中刻“丹心”二字,字型剛勁,正氣浩然,相傳為鄭成功所題。
東石寨

歷史事件

明成祖·永樂三年至宣宗·宣德八年(1405—1433年),鄭和船隊七下西洋。其間,副使王景弘還曾特地到泉州,“顧東石舟”,並“以東石沿海名舟代(“舟代”合一字)導引下西洋。”
明末清初,鄭成功率軍在東石寨安營紮寨、整軍練武,由施琅、馮雲、黃梧等人分守。鄭成功收復台灣後,馮雲守東石。康熙二年(1663年),鄭成功的叛將施琅領清兵攻東石,馮雲、馮錫范父子、伍士達在煙墩、龍江寺和倒橋與清軍大戰,馮雲戰死,東石失守,馮錫范領舟師退集白沙城東門窟。
《台灣外志》還載,三藩之亂後,鄭成功之子鄭經派澎湖守將、前虎衛林升守東石寨,屯田道鄭時英兼理鹽政。康熙十八年(1679年)九月,林升奉調督兵石碼,委其部將施延、陳中二人共守東石。健卒楊虎、李萬金因被鞭打,乘夜入泉州報提督楊捷,說東石寨空虛可取,願為前導。楊捷調步、騎兵千餘,二十六日拂曉至東石,四面環攻,施延、陳中俱戰死。林升聞訊來援,寨已被占。劉國軒聞東石寨已破,同吳淑、林升、江應、林應移後坂再築一寨,以防清兵進攻。
東石寨
東石寨

寨內景點

白沙城遺址
白沙城遺址位於東石鎮東石寨對面的白沙村,由“國姓城”和“虎耳港”組成。
鄭成功抗清時,曾以東石寨為指揮所,白沙村為主要屯兵基地。現尚存白沙城殘牆、國姓井和飲馬槽,並屢有刀、戟、炮等兵器出土。
《台灣外志》載:
白沙城系鄭成功的叔父鄭鴻逵為抗擊清兵,於清·順治八年(1651年)拆安海城,擇東石南面圍頭灣上白沙島(現已與大陸相連)建的城寨。
順治十二年(1655),鄭軍與清兵在此激戰。白沙灘頭(占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是雙方爭奪要地,故稱“三日清、五日明”。
順治十三年(1656年),貝勒世子招撫鄭成功未成,便令右路總兵王進功為帥,督舟師攻白沙。鄭成功與鄭芝豹往救,令林順、楊祥、陳斌、黃昌、陳芋、藍衍、楊祖等八鎮出援,王進功方退回泉州港。
東石寨
東石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