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皋草堂醫案

《東皋草堂醫案》,不分卷。清代王式鈺撰,成書於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本書載有王氏臨證驗案七十餘則。以黃疸、中風、咳嗽、瘟疫、嘔吐、心疼、痿痹、積聚、下血、胃痛等證為多,內容涉及內、婦、五官、小兒各科。選方用藥頗具特色,對臨床有一定參考價值。

基本介紹

  • 書名:《東皋草堂醫案》
  • 作者:王式鈺
  • 成書年代:清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流傳版本,作者簡介,內容簡介,

流傳版本

現存清康熙刻本。

作者簡介

王式鈺,字仲堅,又字翔千,蘇州人,世儒出身,生卒不詳,博學,好文詞,後致力於醫,師從程郊倩。程郊倩,新安人,精究傷寒之學,為清代傷寒學錯簡重訂派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傷寒論後條辨》。程郊倩在《東皋草堂醫案》序中稱王式鈺“深沉敏洽,家世於儒,而醫道復性而成之,真無愧於讀書明理者”,非一般師之於弟子的口吻,可見兩者之相互認可。王式鈺不負師望,不僅是程郊倩《傷寒論後條辨》的實際編纂者,還據程郊倩散在資料輯成《讀傷寒論贅余》。
此外,王式鈺又拜興機為師。興機即張拱端,字孟公,號震岩,明末太原人,遷蘇州,曾授職方主事,好藏書,入清後居南京天界寺,有《孤雲集》。興機亦通醫術,在為《東皋草堂醫案》所作的序中稱“吾門王仲堅,以詩書世其家,以岐黃游其藝,其於古今聖賢、醫經經方固已博覽旁通,盡化裁神明之道矣”,可見對王式鈺的肯定。
王式鈺又與馮斑友好。馮斑與乃兄馮舒皆為錢謙益弟子,為虞山詩派代表人物,傲然不群,人稱“二痴”。馮斑為《東皋草堂醫案》作序,稱“我友仲堅王君,儒者也,通敏,多所習,多所通,邃於農黃之學,為人治病,如古之洞見垣一方者。孫思邈所謂大醫,仲堅其近之矣。”
據有限資料,王式鈺所接交如興機、馮斑等,屬明末遺民,或遁入禪林,或憤世不仕。王式鈺以醫為業,所治患者當有各色人等,但《東皋草堂醫案》載案百餘首,無一患者以官職稱。其遺民情懷於此概見。

內容簡介

全書分48題,或以病證為題,如咳嗽、瘟疫、嘔吐、吐血等,或以病因為題,如“寒”、“暑”等,或以病位為題,如“咽喉”、“耳”等,或以科別為題,如“婦人”,每篇述醫案若干。另有以醫論為題者,如“水論”,先述醫論而後附醫案。也有以病證為題而先述醫論後列諸案者,如“膈噎”。個別則在醫案後有附論,如“寒”附有“三陰傳經直中辯”,“虛損”附有“附七損八益論”。還有以論為篇而無醫案者,如“幼科論概”。計凡載醫案180則,醫論則有三陰傳經直中辯、水論、七損八益論、痿痹論、用藥不可太過辨、幼科論概等。另“膈噎”、“喘”、“癃閉遺尿”3篇之首和“眼”篇之末各有一段文字,“消渴”下有“附錄”1則,亦可歸於醫論,則全書醫論11則。綜之,《東皋草堂醫案》以案為主,夾有醫論,非專述醫案者。本書或直述其案而無所議論,如“一人病脹,遍身黃腫。先投保命丹,日進三服者半月,再用胃苓湯調理而愈”,全案29字,可謂簡潔。但更多的醫案則述而有議。
在診斷方面,本書重視脈診,180則醫案中記錄脈診的超過100首,除脈證合參進行診斷外,亦多有以脈斷其病機者。如:“一婦人,多汗頭眩,時欲離魂,因其煩躁,人皆以為火也,余曰:六脈將脫,焉得有火?陽往外走,將成亡陽,為之定方……兩劑而愈。”又如:“一婦人,胃脘痛,按之轉劇,疑是實症,而右關未見沉實有力之脈,且左脈皆伏而弱,知其飲冷血滯也,內服煎方,外貼上池膏而愈。”皆以脈診洞察病源而獲良效。程郊倩稱其人“病既研幾,方更具法,一切浮沉遲數,迥然世之叔和”,是有所依據的。
在治療方面,本書各案有單用針者,如尤季明案,有單用灸者,如一人哮喘案,有單用藥者,如一人患疫發斑案,有針灸並用者,如朱裕公耳聾案,有針藥並用者,如一人夏月冒暑遠行案,有灸藥並用者,如一人腎經素虛案,更有內服外貼並用者,如一人癖堅如石案,可見王式鈺對各種治法運用的嫻熟和綜合之技巧。
本書有獨立醫論11則,多有新見。如《用藥不可太過辨》認為“夫藥以治虛如救貧,然匪大賚,無以轉詘為盈也;藥以治實猶攻敵,然匪大勇,無以除暴而安民也……大積大聚衰其半而止之類,恐其藥過於病也。此之謂不可太過也。若世俗之解則不然:慮麻黃之過於發散也,姑以紫蘇、蔥白代之;慮桂、附之過於辛熱也,姑以生薑、煨姜之屬代之……更有不問病之寒熱虛實,概用白芍、丹皮、石斛、茯苓之屬,湊成套劑,謂之王道,推其意,不過為非之無舉,刺之無刺,即或誤投,未必遂傷性命,豈知殺人已無算哉?”意為只要診斷準確,無論用攻用補,必當決然使用,直中病機,醫者不可因怕擔責任而首鼠兩端,敷衍誤病。在《幼科論概》中,抨擊醫者拘泥“小兒無補法”而致患兒危殆死亡的不良風習,提出“(小兒)吐瀉雖有冷熱之別,未有不由乎虛者,用藥縱有涼溫之別,未有不兼乎補者”,引《內經》之論以闡說小兒之病可用乃至必用補法,指出:“當其幼小之時,谷氣未充,土氣未實,稍失調養,為吐為瀉,為驚為疳,頃刻致病,正賴培植微陽,積小以高大,奈何拘執小兒無補法之見誤盡蒼生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