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溝行

《東溝行》是清代詩人黃遵憲創作的一首詩。此詩三句一章,共九章。第一章寫北洋艦隊發現敵情後迎戰;第二章寫日本海軍排陣;第三章寫北洋艦隊先發制人,但武器低劣;第四章寫日本海軍向北洋艦隊圍攻,機動靈活,火力猛烈;第五章寫雙方激烈交戰;第六章寫兩軍各魚雷,互不敢近;第七章寫交戰後損失巨大;第八章寫各自鳴金收兵;第九章抒發詩人的感慨,卒章顯志。全詩以口語入詩,語言通俗淺顯,自然流暢,運用了卒章顯志的方法,藝術地再現中日海軍黃海大戰的真實情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東溝行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詩
  • 作者:黃遵憲
  • 作品出處:《人境廬詩草》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東溝行
濛濛北來黑煙起,將台傳令敵來矣,神龍分行尾銜尾1
倭來倭來漸趨前,綿綿翼翼一字連2,倏忽旋轉成渾圓3
我軍了敵遽飛炮4,一彈轟雷百人掃,一彈星流藥不爆。
敵軍四面來環攻,使船使馬旋如風,萬彈如錐爭鑿空5
地爐煮海海波涌,海鳥絕飛伏蛟恐,人聲鼓聲噤不動6
漫漫昏黑飛劫灰7,兩軍各挾攻船雷8,模糊不辨莫敢來。
此船桅折彼釜破,萬億金錢紛雨墮9,入水化水火化火。
火光激水水能飛,紅日西斜無還時,兩軍各唱鐃歌歸10
從此華船匿不出11,人言船堅不如疾,有器無人終委敵12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神龍:指北洋艦隊。
  2. 綿綿:連續不斷的樣子。
  3. 倏忽:很快地,忽然。渾圓:很圓,這裡指日本艦隊隊形由魚貫縱陣變為半圓狀。
  4. 遽(jù):匆忙,急忙。
  5. 鑿空:鑿破天空。
  6. 噤:閉口不作聲。
  7. 漫漫:長而無邊的樣子。
  8. 攻船雷:指魚雷。
  9. 墮(duò):落,掉。
  10. 鐃(náo)歌:軍樂。
  11. 華船:指北洋艦隊艦船。
  12. 委敵:敗於敵人。

白話譯文

茫茫的大東溝海面上升起一縷縷黑煙,由南向北而來。北洋艦隊旗艦傳令:敵艦來了,各艦做好戰鬥準備。北洋艦隊分行排鹹魚犄角魚貫陣迎敵。
日本艦隊逐漸趨向前方,連續排鹹貫縱陣,一字相連。突然間,日本艦隊轉換鹹渾圓狀,向北洋艦隊圍攻過來。
我軍瞄準敵艦突然發炮攻擊。一彈轟鳴如雷,使百人掃地;一彈像流星穿過,而未爆破。
敵軍從四面來圍攻,軍艦如馬一樣盤旋如風。數不清的炮彈射來,如錐一樣爭著要鑿破天空。
海浪如地爐煮海一樣在翻湧。海鳥因恐懼不敢飛過,蛟龍囚恐懼而潛伏。艦船上,人聲鼓聲也都噤若不動。
漫漫無跡的天空,瀰漫著昏黑的硝煙。兩軍各挾持著魚雷,因目標模糊不辨不敢發射。
軍艦或是桅樓折斷,或是船體炸破。億萬金錢像雨點一樣紛紛墮落。軍艦不是被大火燒毀,就是被大海沉沒。
戰火映紅了海水激起的波濤,此時紅日西斜,暮色降臨。兩軍都不能徹底取勝,各自奏著軍樂歸去。
大東溝海戰以後,北洋艦隊在威海衛港內匿而不出。人們說堅船不如破船,光有好的武器而沒有忠勇之人,終歸要敗於敵人。

創作背景

詩人目睹了甲午戰爭的激戰場面後創作此詩記敘甲午中日黃海海戰的經過,推測創作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海戰發生之後,具體時間不詳。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內容上,此詩每三句一章,共九章。作為一首中日黃海大戰的紀實詩,此詩真實而又生動地記錄了滿清北洋艦隊同日本海軍在鴨綠江口外、大東溝附近的一場激烈的海戰情景。
藝術上,此詩有三大特色。首先,此詩以口語入詩,語言通俗淺顯,自然流暢。全詩無一生僻字,無一難懂詞,無一費解句。字字常見,詞詞慣用,句句習聞。特別是多用對話式的語言和口語入詩,如“將台傳令敵來矣”的“敵來矣”、“倭來倭來漸趨前”的“倭來倭來”、“人言船堅不如疾”的“船堅不如疾”,都是對話式的語言,而像“神龍分行尾銜尾”的“尾銜尾”、“使船使馬旋如風”的“旋如風”以及“模糊不辨莫敢來”、“一彈轟雷百人掃”、“入水化水火化火”等短語和句子,都是極口語化的。運用口語化的語言,使全詩收到了自然樸實、明徹易懂的效果。在語言運用上則體現了詩人“我手寫我口”的一貫主張,表現了詩歌通俗易懂的風格,實現了詩人力圖文字與語言一致化的意願。
其次,此詩藝術地再現了歷史,再現了中日海軍黃海大戰的真實情況。如“將台傳令敵來矣,神龍分行尾銜尾”、“我軍了敵遽飛炮”等藝術的語言記錄了中國海軍採用縱隊前進,先發制人的戰鬥情況:中國艦隊遭遇了日本海軍的阻截,雖情況突發,但中國海軍官兵並未亂了陣腳,而是積極謀劃,正確指揮,勇敢迎敵,首先開炮的。其中的“分行尾銜尾”便是北洋艦隊總統制丁汝昌“分段縱列”戰術指令的藝術再現。同時,此詩也如實地藝術地反映了日本海軍機動靈活,船堅炮利的情況。如“敵軍四岡來環攻,使船使馬旋如風,萬彈如錐爭鑿空。”中日海戰戰火的猛烈程度、毀壞程度,在戰史上是空前的。而此詩最精彩的正是對兩軍激戰、炮火連天、硝煙瀰漫、萬物俱焚的戰況的描寫:“地爐煮海海波涌,海鳥絕飛伏蛟恐,人聲鼓聲噤不動。”在這裡,詩人首先用—個生動的比喻——地爐煮海,來描繪敵我雙方的炮火,顯示出戰鬥的激烈,然後再寫海鳥飛盡、龜龍恐懼的情狀和人們被戰火震驚得口哇舌橋的呆相,從側面襯托出戰鬥的猛烈和威懾。之後的“此船桅折彼釜破,萬億金錢紛雨墮,入水化水火化火”三句則場戰爭所造成的巨大損失:雙方的艦船一經交戰,或是桅桿折斷,或是鐵甲洞穿,或是起火騰飛,或是下沉海底,雙方往返的炮火猶如萬億金錢飛落,又像滂沱大雨,紛紛落入大海,而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也象萬億金錢落入大海一樣。其中,“萬億金錢紛雨墮”一句運用了誇張和比喻中加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地形象地揭示了這場戰爭所帶來的損失。
最後,此詩運用了卒章顯志的方法。此詩前八章具體地描繪了戰鬥經過,而第九章則是抒情言志。“人言船堅不如疾,有器無人終委敵。”戰鬥後,人們紛紛傳說:戰艦雖堅固,但不如敵人的馬力大,航行速、機動靈活。但詩人卻站得高看得遠,戰艦再多再堅固,如果沒有忠貞之士,終了也將是拱手送人。其中,“無人”二字分量極重,內涵極隱,耐人回味。

名家點評

內蒙古大學漢語言文學系副教授郎寶如:這首詩用現實主義筆法,描寫了中日甲午戰爭中黃海海戰的全過程,“萬彈如錐爭鑿空,地爐煮海海波涌。海鳥絕飛伏蛟恐,人聲鼓聲噤不動”,把戰鬥的激烈程度極其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這是不同於以往長矛大刀相拼殺的現代戰爭,它昭示人們,“落後就要挨打!”同時也昭示人們,腐敗必然導至失敗。(《中國古典詩詞精華類編·軍旅卷》)

作者簡介

黃遵憲(1848年—1905年),字公度,廣東嘉應(今廣東梅縣)人。光緒二年(1876年)舉人。曾任駐日參贊,駐舊金山、新加坡總領事,湖南長寶鹽法道兼署按察使等職。積極參加戊戌變法,戊戌政變後罷歸。工於詩歌,其詩歌長於古體,形式多變,語言流暢。著有《人境廬詩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