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汾五帝廟

東汾五帝廟

東汾五帝祖廟,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靈川鎮東進村。始建於唐代,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重建,主祀五方之神,即青、赤、白、黑、黃五色五帝。廟宇坐北朝南,占地面積4636平方米。由前殿、中殿、正殿和廟埕等組成。正殿懸山頂,面闊三間加左右平房,明間抬梁式木構架,為清初原構。神龕及雀替、柁墩等構件,均為精美的漆金木雕。東汾五帝廟是福建省最早的一座五帝廟,在福建、台灣及東南亞等地有諸多分靈,是台灣200多座五帝廟的祖廟,被台灣民間信眾奉為五帝祖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汾五帝廟
  • 地理位置:莆田市靈川鎮東進村東汾自然村西南側
  • 占地面積:4636平方米
  • 建造時間:唐代
  • 類型:廟宇
廟宇簡介,研究價值,建築規模,

廟宇簡介

東汾五帝廟位於靈川鎮東進村東汾自然村西南側。始建於唐代,歷代屢有維修,現存建築為清康熙三十八年
東汾五帝廟(6張)
(1699)重建,近代重修。坐北朝南,通面闊18.5米,通進深38.5米,占地面積4636平方米,平面呈“工”字型,為二進廊院式建築,由大坪、左右鐘鼓樓、拜亭、前殿和後殿組成。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二柱,明間抬梁減中柱,懸山頂,土木結構。雀替和駝峰裝飾金漆木雕,柱礎為明、清構件。廟前大坪右側存一隻唐代石獅。東汾五帝廟2005年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研究價值

東汾村境內的東汾山是新石器時代遺址,人類早在三、四千年前就在這裡生活。前幾年,在東汾山即紫璜山腳延伸的小山丘上還發掘到隋大業三年的磚塊。1956年在東汾樹頂發掘到一處一千多年的北宋瓷窯址,窯址前即是後港港口。到宋代,本地18個小村子18姓人口已共達2500多人以上,秀嶼區文物保護單位東汾五帝廟即是在隋唐、兩宋東汾繁榮興盛的背景下創建的。它於唐憲宗年間在今村後的紫璜山青峰岩建造,元代兵亂毀,明初遷建於紫璜山南面嵐亭,清初截界廟又廢,康熙三十八年(1699)廟重建於今址。東汾五帝廟2005年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東汾五帝廟

建築規模

東汾五帝廟占地總面積4636平方米。坐北朝南,依次由中埕、大埕、故事亭、前殿、正殿和正殿前兩廊組成,殿之間隔以天井。布局保持“工”字廳手法。正殿面闊3間,進深4間,懸山頂抬梁穿斗結構。前檐額上掛漆金字“皇建極”豎匾,神龕上自左至右為青帝、赤帝、黃帝、白帝、黑帝五帝神像。中央黃帝為三隻眼,著黃袍,戴冕旒。殿左側祀文昌帝君、田公元帥,右側祀楊公太師、匡阜先生,中央左、右龕前的神案上另祀其他神祇。與大埕相連的故事亭為十四柱透空亭子,保存清代的石柱聯。廟前大埕的右側立著聞名遐邇的東汾石獅,是1992年9月發掘出的唐代石獅。該石獅為柱體式的前方後圓的立獅,黃褐色花崗石全雕,高1.8米,寬0.6米,長0.8米,兩噸多重。廟中尚保存清代鑾椅底座,方形座燈、透雕果盒、方形饌盒、木刻龍燭、金漆浮雕大牌、金漆浮雕木屏風、透雕花擔、金漆木刻龍頭杖、明清瓷爐和銅爐、明末和清初的畫軸以及明清經冊、簽板等文物。
東汾五帝廟東汾五帝廟
東汾五帝廟在正月二十日慶元宵郊遊繞境和五月初五端午節最為熱鬧。端午節演戲九天,裱造龍舟鳳船,頗有紙船明燭照天燒的盛大節慶氣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