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角鴞

東方角鴞

東方角鴞(學名:Otus sunia),是脊索動物門,鳥綱,鴞形目,鴟鴞科的一種鳥類。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CITES附錄Ⅱ級。相貌十分符合公眾對貓頭鷹形象的印象,圓臉龐,大眼睛,還有一雙直立的“耳朵”——其實那是耳孔附近生長的羽毛,據說有促進聲波聚焦的功效。東方角鴞十分嬌小,即使伸直脖子挺胸抬頭也不過兩個拳頭疊起來這么高,而且渾圓的頭部占了很大比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東方角鴞
  • 拉丁學名:Otus sunia
  • 別稱:Oriental Scops Owl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鴞形目
  • :鴟鴞科
  • :角鴞屬
  • :東方角鴞
簡介,外形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習性,叫聲特徵,保護級別,分布,

簡介

描述:體小(19厘米)而褐色斑駁的角鶚。眼黃色,胸滿布黑色條紋。分灰色型及棕色型。與領角鶚區別在於型小,眼色較淺且無淺色頸圈;與黃嘴角鶚及 White- fronted Scops鶚的區別在於胸具黑色條紋,體小而灰色重。較縱紋角鴇色深而型小,條紋於下體多而上體少。虹膜一橙黃色;嘴一角質灰色;腳偏灰。
叫聲:粗喉音的tok- toitoink或 toiltoil tatoink聲,重音在最後一節。

外形特徵

體長約19 CITI。全身遍布花紋,胸布滿黑色條紋,在肩部有一比較大淺色的膜黃色,瞳孔呈深棕色到黑色。分灰色型及棕色型。與領角鶚區別在於體型小,眼色較色頸圈;與黃喙角鶚及白額角鶚的區別在於胸具黑色條紋,體小而灰色重。較縱紋角鶚色深而體型小,條紋於下體多而上體少。喙角質灰色;腳偏灰色。
平時它們的“耳羽”並不豎立,只有在情緒較為激動或者受到威脅的場合才會顯現出怒髮衝冠的樣子來,這個形態也是“角鴞”這一名字的來源。東方角鴞全身遍布花紋,在肩部有一列比較大的羽毛梢部有淺色的大斑——這樣就使得它們在翅膀收起的時候背上出現一 個淺色的V字。東方角鴞有兩種顏色類型,一是棕紅底色,一是菸灰底色。這種角鴞曾經被叫做“紅角鴞”,也是緣於它們有棕紅色型的個體.東方角鴞虹膜是黃顏色的,瞳孔呈深棕色到黑色,這一點可以將它們與另外幾種常見的角鴞區別開來。其實它們最獨特的地方還在於鳴叫聲——事實上,每一種角鴞都有自己獨特的叫聲,而很多人認識角鴞也最先從它們的叫聲開始——,每年四月中旬開始,它們那種十分空靈的“Tuntun-tun”鳴聲就會迴蕩在很多地方,每度鳴叫大約能持續5、6秒鐘,稍微停頓片刻又馬上開始,有時候能持續一個晚上。

分布範圍

繁殖於喜馬拉雅山脈、印度次大陸、東亞、日本、中國、東南亞及菲律賓;有些至南方越冬。
常見留鳥。亞種stictonotus為中國東北及華東長江以南的留鳥;指名亞種在西藏東南部;malayanus在華南、西南及東南包括海南島和台灣;japonensis偶見於台灣。

生活習性

東方角鴞是留鳥。
它們白天大多數時候都呆在樹蔭深處,靠保護色取得安全。晨昏和夜間出來捕食大型昆蟲和小型嚙齒類動物。
它們在樹洞、牆洞等凹陷處築巢繁殖、撫育後代,在一個繁殖季節一般能養大四到六隻幼雛。
白天大多數時候都待在樹陰深處,靠保護色獲得安全。晨昏和夜間出來捕食大型昆蟲和小型嚙齒類動物。嗚叫聲獨特,每次嗚叫大約能持續五六秒,稍微停頓片刻又馬上開始,有時候能持續一個晚上。

叫聲特徵

叫聲:粗喉音的toik-toitoink或toik toik tatoink聲,重音在最後一節。

保護級別

  • CITES附錄Ⅱ級保護動物。
  • 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分布

分布範圍:繁殖於喜馬拉雅山脈、印度次大陸、東亞、日本、中國、東南亞及菲律賓;有些至南方越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