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復村

東復村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所前鎮東復村 東復村位於鎮域中西部,由原洪家潭、蕭山沿、湊沿金三個行政村合併而成。東臨杭甬運河,南與臨浦鎮接壤,西與孔湖村和襖莊陳村相鄰,以南門江支流為界。北靠南門江,與來蘇周村相鄰。03省道東複線與杭州繞城公路呈十字型穿境而過,故名東復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復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所前鎮
  • 地理位置: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所前鎮
  • 面積:全村共有耕地1322畝,其中水田1217畝,旱地105畝
  • 人口:2692人
基本信息,其他信息,

基本信息

全村共有耕地1322畝,其中水田1217畝,旱地105畝。耕地中在圍墾地區有163畝。2006年底止,全村共有住戶661戶,其中本村農業戶576戶,外來戶85戶;總人口2692人,其中外來人口650人,劃分為22個村民小組。全村勞動年齡內人口1205人,其中男650人,女555人。勞動力中專業從事農牧漁業為主的225人,從事工業為主的有445人,從事建築業為主的450人,從事交通運輸業為主的30人,從事商貿業為主的15人,從事其他行業的40人。村民家庭手工業較為發達,原湊沿金村和洪家潭村發家庭錫箔作坊為主,蕭山沿村以打布鈕扣為主,各家各戶收入都較穩定。村域內有個私工業企業16家,涉及五金機械、輕紡、化工、建築材料等行業。蕭山區級百億市場,杭州蕭然鋼材物流中心等也落戶本村。
東復村 地圖

其他信息

原洪家潭村,位於所前鎮中部,西小江沿岸,東隔西小江與顧家灣,西江王村相望,南為蕭山沿村,西與襖莊陳村為鄰,北與湊沿金村相連,鄉間公路四通八達,西小江航道流經村北,水網交織,鄰近新建03省道複線公路,交通便捷。全村轄洪家潭、橫塘金、任家兜、池頭洪4個自然村。
洪家潭村以洪姓占多數,其次為金姓。相傳洪姓於明弘治年間從紹興江塘里分支遷來定居,因村中有一池塘,故名洪家潭。橫塘金自然村金姓原姓劉,系漢高祖劉邦後裔,晉朝時,他們為躲避“誅劉之詔,乃去卯刀改姓金。”明弘治年間,明朝宦官劉瑾為非作歹,被明武宗凌遲處死,之後,朝廷又想滅絕劉、金兩姓,在此情勢下金姓人散居全國許多地方,其中有一支遷居許賢北塢,後又分支到橫塘金。
據考證,洪家潭村在唐以前尚為西小江江道,唐五代以後成陸,屬地為蕭山縣薴蘿鄉,民國18年屬蕭山縣第六區,民國20年屬蕭山縣四都一圖,民國23年後改為戴村區薴東鄉,及至建國初仍屬薴東鄉。農業合作化時曾建立同興低級農業合作社,1956年與鄰村合併建立聯豐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為臨浦公社通濟管理區三大隊四小隊,1961年縮小公社規模,改為通濟公社洪家潭生產大隊,1966年改名為聯豐大隊,1981改名為洪家潭大隊,1984年建立村民委員會,至2005年5月並村止。
原蕭山沿村,位於所前鎮中部,與所前街村隔西小江相望,村東隔西小江原為紹興縣管轄,本村一直屬蕭山縣轄,故名蕭山沿。村西與臨浦鎮汀聯村相鄰,北為本鎮洪家潭村,東、南均為西小江,由蕭山沿、灣里陳、洪家渡3個自然村組成。
蕭山沿村在舊時地處蕭紹交界的所前集市附近,商旅發達,又瀕西小江,經商捕魚之人逐漸匯集到此定居,故是一個雜姓之村。但灣里陳陳氏,相傳於明代從蕭山城東塘里陳分支,人數較多。洪家渡原以洪氏聚居,相傳於南宋時就從義烏、諸暨遷居到此,但到近代洪氏已多外遷,洪姓人已很少。
蕭山沿村向屬蕭山縣轄,唐、宋時其地屬蕭山薴蘿鄉,元、明、清屬蕭山縣十六都,宣統年間改屬蕭山縣所前鄉,民國18年為蕭山第六區所蕭鄉,民國21年為第四區所前鄉,並改為四都一圖,民國23年劃歸薴東鄉,解放前夕劃歸薴蘿鄉。解放初屬臨浦區薴東鄉,1954年農業合作化時曾建立同興初級社,1956年建立薴二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後為臨浦公社通濟管理區蕭山沿生產隊,1961年為通濟公社蕭山沿大隊,1969年撤區並社,通濟、所前合併大公社,1971年通濟所前重新分設,蕭山沿村劃歸所前公社,建立蕭山沿大隊管委會,1984年改建為蕭山沿村民委員會,至2005年5月合併止。
原湊沿金村,位於所前鎮中部,南門江盡頭,東與大沿村接壤,南與洪家潭村隔河相望,西與孔湖村隔南門江起端相連,北隔西小江支流為來蘇周村,三面環水,03省道複線和杭州市環城南線穿村而過,水陸交通便捷,全村由湊沿金、湊沿婁、虎哨僧3個自然村組成。
湊沿金村村民主要姓金、洪和婁,其他共有姓氏50多個。相傳金姓原籍河南,南宋紹興年間(1311—1163)南渡到諸暨金家定居,不久分支析居到湊沿金,已傳30代。洪姓相傳與附近洪家潭村同宗,於明朝弘治(1488—1505)年間由紹興江塘里分支析居,已傳22代。婁姓與附近婁家灣、四一房村婁氏同宗。
湊沿金村址在唐朝以前為臨浦湖沼澤之地,唐五代以後為清霖湖,後逐漸湮沒,約至北宋年間才沿湖圍墾漸成村落,建國前該村還只僅幾十戶農家的小村莊。元、明時屬蕭山縣來蘇鄉招蘇里十八都一圖,清雍正年間改為十八都五圖。嘉慶年後改屬潘西鄉,民國初為來蘇十八都一圖。民國17年為蕭山縣來蘇聯合村,民國19年改為第一區來蘇鄉。民國20年屬蕭山一都十四圖,民國23年推選保甲制,改屬東嶽區東蜀鄉第三保。解放初為西蜀區來蘇鄉二村,1956年改屬東蜀鄉,1958年初又改屬來蘇鄉。1954農業合作化時曾成立湊沿金低級農業合作社,1956年轉為高級社,1957年1月擴大,與附近社合併為聯合高級社。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改屬城南公社來蘇管理區湊沿金生產隊,1961年公社規模縮小,改為來蘇公社湊沿金大隊,1984年改建為村民委員會,至2005年5月合併止。
村西有南門江起端連線西小江的大型水閘,系城南與城區河道的主要水利樞紐。村中原有古橋,名中德橋和張龍橋,現已毀改建。村中還保留始建於南宋的上水仙廟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