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峪村造像

東峪村造像

東峪村造像,也稱丈八寺石刻造像。位於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東90公里東峪村。原有寺廟1所,稱丈八寺。今存石佛造像1尊,高4米。左手下垂(已斷),身著僧祗大邊作折帶垂紋。造像用整石刻成。蓮座下刻有“北齊天統三年”字樣。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峪村造像
  • 外文名:The east valley village statues
  • 時代:北齊
  • 地址:沁水縣城東90公里東峪村東土崗
石造像現狀,丈八寺重修,北齊佛造像的特點,

石造像現狀

東峪村石佛造像,原為丈八寺內造像,現木構建築全部被毀,只留石佛造像一尊。造像高達4米,站立於蓮盆之上,右手下垂(已斷),身穿僧祗大邊作折帶垂紋,蓮座下刻有“北齊天統三年”字樣,造型大方莊重,神態肅穆。由於年代久遠,加之寺內木結構蕩然無存,也無詳細史料記載。

丈八寺重修

丈八寺始建於北齊,經歷歷代戰火和風雨已斷壁殘垣,經歷多次重修,距離最近的就是清代道光年間。有碑為證:
東峪丈八寺重修碑記
此碑在沁水縣十里鄉東峪村,於清道光四年(1825年)十一月十五日立石。碑為石灰岩。由清儒學廩膳生員、沁水縣人原三多撰文,清儒學副生、長子縣人李德辛書丹。現碑無存,銘文錄自民間抄本,供參考。
□□□□之前邑美弗彰,奠為其後雖盛月佳,前後相承亦綦重矣。東余丈八寺,於嘉慶十二年間興工,社首柴公耀先見寺殿宇□□□基荒蕪,山門狹小,目觀心傷,因在本社照地捐資,四方隨心募化。上則新起玉皇、關帝兩殿,下則重建鐘、鼓二樓,鋪院表牆工亦□奈天不假,社首則相繼而亡,以致神像未塑,彩飾未施,半途而至,適慨也事。南社首柴公學增等,在伊本社捐錢,將關帝殿塑像完成。北社社首原世興、張明發、李生枝,在伊本社捐錢,將玉帝殿塑像完成上色,報其莊嚴華美,而下仍未嘗。後於□素工亦覺真不稱也。維住持海亮等不憚勤勞,苦為募化,在本東社隨意捐資,境外日夜募化,復將鐘鼓二樓、山門彩畫新鮮,戲樓瓦補堅固,工酬神恐湮眾善,因謁余為序,以告文雲耳。
本邑儒學 廩膳生員 原三多頓首拜撰
潞府長邑 儒學副生 李德辛沐手敬書
南社共收布施四十五錢七百
共出丹青匠 三十二錢
共外花費 十三錢七百
北社共收布施三十二錢零七十
共出丹青匠 三十一錢
共外花費 十千零八百
大清道光肆年十一月十五日 立

北齊佛造像的特點

北齊的佛像樣式大體比較簡單,因為當時的國內戰爭動亂比較多,信仰偏向薄弱,但藝術卻很發達,大多佛像樣式外形雕刻流利簡單,線條明了,簡介大方為主。
北齊的佛像動作大多比較單一,一手掌心向外微微上揚,另一手掌心向外下垂,面帶微笑。造像多為面型豐腴,衣紋簡潔,服薄貼體,整體平潤光潔,與面部寧靜安祥的表情和諧一致。這類疏簡淳潤的佛像造像,無論從光潔的肌體或平滑衣物里,似乎都能感覺到內部筋肉的輕微變化。潤澤的體面與舒緩下垂的線條,使形象在疏簡平淡中流露出內在的氣質。
同時,佛像衣紋更加貼體,線條流暢,動感性更強。帔帛兩端搭在雙臂折回的樣式,也逐漸被直接繞雙臂垂下的樣式所取代。後期裝束變得更加簡潔,刻意突顯菩薩身軀的線條,頭戴寶冠葉瓣較散,寶繒呈波浪狀繞冠葉上下內外穿梭,兩側冠葉雕圓環,寶繒從內穿出直接垂下,過去寶繒扎結扇形的樣式逐漸減少不見。帔帛挎肩一端經過腹前,穿過對面肘部垂下;另一端下垂繞膝上搭在前者帔帛下垂、再繞膝上折穿過對面肘部垂下是這一時期新出現的樣式。另外早期曾一度消失的帔帛挎肩垂至膝部上折纏臂下垂的樣式也重新流行起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