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山

東大山

河西走廊南北兩側皆是大山,南側的祁連群峰綿延千里,北側的山脈則隨地段變化而各有其名:張掖境內叫合黎山,東邊山丹境內叫龍首山,再向西又名馬鬃山。走廊北側最高峰在合黎山東端,海拔達三千多米,因位於張掖的東北方向,當地稱之為東大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大山
  • 所屬山系:合黎山
  • 地理位置:張掖
  • 主峰:三千多米
人文歷史,現狀,地圖信息,

人文歷史

在大西北的自然環境中,東大山可說是一座奇山,這山上樹木繁茂,多有珍禽異獸,風光綺麗。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西漢王朝和匈奴在這裡進行過激烈的爭奪。
西漢時期,大將軍霍去病把匈奴逐出河西後,漢王朝在河西走廊設定郡縣。但漢宣帝劉詢把合黎山以北很大一片土地劃給了匈奴。這在《漢書·匈奴傳》中有過記載: “從長城以北,匈奴有之。”所以長城以北的地區仍歸匈奴控制。從地形上看,匈奴所控制的地盤犬牙交錯伸進了漢朝的版圖,史稱“斗地”。為了對付這塊“斗地”上的匈奴,西漢不得不在合黎山周圍設立三個都尉,分別叫作日勒都尉(今山丹縣東南)、番和都尉(今永昌縣之西)、居延都尉(今額濟納黑城),有士卒數百人,日夜守望巡邏。西漢曾多次想奪回合黎山,而匈奴烏珠留單于始終不肯放棄。
匈奴為什麼特別看重合黎山呢?因為這地方是匈奴的軍事工場。合黎山上有一種櫟樹,木質特別堅硬,匈奴就用此木做弓箭和車輛。《漢書·匈奴傳》載: “匈奴有斗人漢地,值張掖郡,生奇材木,箭桿就羽。” 《甘州府志》中也有相應的記載: “此山今府北合黎山也。”
河西走廊北側的山多為荒山禿嶺,寸草不生。東大山上則松柏參天,叢灌密布,四時景色變幻無常,仙姿萬千。 “東山煙霧”為有名的“甘州八景”之一,歷代有不少詩人遊覽東大山之後,寫有美麗的詩篇。明代詩人郭紳這樣描繪東山美景:
邊境名山勢插天,二三幽洞幾千年。
半山滴翠深秋雨,一壑蒼搖薄暮煙。
室有金容仙跡古,門無玉鑰蘚苔鮮。
鳥聲花影皆佳致,留與詩人味百篇。
東大山如夢如幻的奇異景色,曾引起許多古人來此尋仙問道,最有名的當數老子了。甘州地方志書皆有記載: “老子騎青牛人流沙,不知所終。”這裡所說的“流沙”,指的就是張掖之北的沙漠。傳說老子避世,來到東山,見這裡林巒奇秀,山崖間石窟掛壁,峰頂松柏蔥蘢,晨雲曉露,流泉花溪,好一處世外仙山,便隱居於此,再不出山,後來就在山中化作巨石,永佇於高山之峰頂。這神奇的傳說和志書的記載互為印證,可想老子確實到過張掖。東大山頂至今有老子當年的“談經宮”,俗稱“老君洞”。洞口並不甚大,但洞內別有天地,漸人漸闊,可容百人之眾,洞壁上有老君的塑像。“甘州八景”之又一景“流沙仙蹤”,便是由此而出。
東大山中有一名寺,叫東山寺。這寺建在山勢豁然開闊之處,寺前綠樹成蔭,山花盡意點染,為晉代學者郭璃、郭荷隱居處。郭瑀是甘肅秦安人,史書說他“明究群籍,特善史書”。但他淡泊仕途,不應州郡之命,甘做山野布衣,便隱居於東山寺結廬講學,偕同弟子郭璃(敦煌人),為東大山的歷史文化積澱增添了濃濃的一筆。
清代詩人任萬年曾為東山寺題詩,曰《東山古剎》:
多年古寺創山隈,松柏蔥蘢傍雪開。
掛壁晴霞遮梵剎,漫天曉露濕蒼苔。
流泉滾滾穿花徑,野樹離離護石台。
老子談經宮在頂,四時唯見瑞雲來。
明清時期,東山寺南北兩寺共有大小廟宇數十座。北寺有澗水潺繞的靈宮殿和傍山而築的真武閣,閣內端坐著老子的塑像;南寺樓閣層疊,最為巍峨的觀音殿內塑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與觀音殿相對,又有七座呈“斗”狀排列的廟宇隱現於山谷間,名曰“北斗七星廟”。
隨著歲月的風煙飄逝,今日東大山中已無昔日宏麗景觀,雖東山寺殿宇尚在,但那些裝點山景的層疊樓閣已難覓舊跡了。

現狀

而今的東大山,為張掖境內有名的自然保護區。這山聳立雲天,綿延百里,層巒迭峰,重谷回合,溪流飛濺,林茂草密,是野生動物的天然樂園。據查,東大山中有各類動物一百七十多種,列入國家一、二、三級保護的野生動物有雪豹、盤羊、馬鹿、岩羊、豹貓、鵝喉羚、石兔、猞猁等。山上的樹木多為雲杉、圓柏、山楊、高山柳,各種灌木更是競相生長,為多姿的大山揮灑著無盡的綠色。
東大山奇異的山景和美麗的自然風光,已成為河西走廊一處獨具風韻的風景名勝。

地圖信息

地址: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馬蹄寺風光旅遊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