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回鎮

東回鎮

東回鎮位於平定縣城東部,東臨河北省,南毗昔陽縣,縣級公路柏七線、張東線貫穿全境。全鎮總面積228平方公里,轄東回村、曹青岩村、前石窯村、孟家掌村、新莊村、岔河村、木槽村、前小川村、中小川村、後小川村、梨峪村、馬山村、祁家峪村、東西溝村、狼白村、里洪水村、前洪水村、沙果青村、營莊村、南山村、改道廟村、小邊地村、七亘村、床泉村、大東岔村、小東岔村、前黃安村、里黃安村、麻地峪村、陡嶺村、南峪村、青楊樹村、娘娘廟村、谷洞村、香梨掌村等42個村委會,2006年末總人口30282人,鎮政府駐地東回村,距縣城35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回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山西省平定縣
  • 下轄地區:42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駐地東回村,距縣城35公里
  • 電話區號:0353
  • 郵政區碼:045000
  • 面積:228平方公里
  • 人口:3.1萬
  • 車牌代碼:晉C
鄉鎮簡介,經濟,轄區,農業,工業,商貿,民風,教育,名人,旅遊,

鄉鎮簡介

東回鎮位於平定縣城東部,東臨河北省,南毗昔陽縣,縣級公路柏七線、張東線貫穿全境。
東回鎮境內群山連綿,溝壑縱橫。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26座,艾山山脈巍峨陡峭,嶺南河西入東出,石窯川一帶土地肥沃。全鎮以農業為主,農作物有玉米、穀子、豆類等。近年來,東回鎮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全縣“五大戰略”、“四縣目標”工作方針,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全鎮幹部民眾奮力拚搏,迎難而上,農業結構調整、畜牧業發展、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都取得了顯著成效,民生質量明顯提高,全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呈現出了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鎮站在新的起點上,尋求新突破,實現新發展的關鍵之年。鎮黨委、政府將以全新的面貌,飽滿的熱情,開拓創新,奮力進取,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建設生態農業大鎮的總目標,全力實施“農業穩鎮、畜牧強鎮、生態綠鎮、招商活鎮、勞務富鎮”五鎮戰略,重點抓好小雜糧基地建設、核桃基地建設、養殖基地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和新農村示範建設五大工程。以黨建為龍頭,堅持科學發展,推進城鄉統籌,堅持民生優先,促進社會和諧,為加快建設富裕、文明、生態、和諧的新東回再做貢獻!

經濟

東回鎮境內群山連綿,溝壑縱橫。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26座,艾山山脈巍峨陡峭,嶺南河西入東出,石窯川一帶土地肥沃。全鎮以農業為主,農作物有玉米、穀子、豆類等。1990年,糧食產量最高為2018.9萬公斤,畝產398公斤。全鎮林牧業發展較快,造林面積4000畝,果園面積500畝,紅棗、柿子、黑棗、核桃為特產,年產乾鮮水果75萬公斤。境內礦產矽石、天然石英砂、白雲石、大理石有較大儲量,還有少量水晶、宣龍式鐵礦、鋁鋅沙重晶石等,由於交通條件限制,經濟基礎薄弱,大部分礦藏尚未開採。鎮、村企業主要從事加工,產品有紅磚、石英石、電纜、小雜糧、石灰蛋等。2006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2017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50元。東回鎮七亘村是晉冀要衝。1937年5月,劉伯承元帥指揮八路軍在此兩次重創進犯日軍,史稱“七亘大捷”。東回村成家岩元代古墓,建造精巧,壁畫栩栩如生。建於金泰和六年(1206)的乾寧寺,具有一定文物研究價值,馬山村馬齒岩寺大殿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回鎮東回鎮

轄區

1947年平定解放後,東回鎮屬平定(路南)縣政府管轄。1950年3月,全縣劃分為11個區,東回鎮屬第八區、第九區,八區駐東回村,九區駐七亘村。1953年,實行區鄉制,全縣劃分為5個區,還有69個鄉為縣直轄,七亘區轄潺泉、娘娘廟、營莊、七亘4鄉,縣直轄後石窯、黃安、馬山、良白、東回、小川、麻地峪、瓦嶺8個鄉。1956年,實行鄉村制,全縣劃為62個鄉,東回鎮分為東回、里黃安、瓦嶺、後石窯、娘娘廟、馬山、潺泉、小川、營莊9個鄉。1958年9月9日,各鄉召開人民公社成立大會,實行公社化,政社合—,分公社、管理區和生產隊三級。1961年,將管理區改為生產大隊,生產隊為生產小隊。1971年,東回公社轄東回、西回、瓦嶺、前石窯、後石窯、孟家掌、朱峪、西川、白家地掌、石窯掌、曹青岩、新莊、岔河計13個生產大隊,下轄98個生產小隊;馬山公社轄馬山、木槽、梨峪、前小川、中小川、後小川、東西溝、良白、祁家峪、七亘、改道廟、小邊地、南山、營莊、里洪水、前洪水、沙果青計17個生產大隊,下轄94個生產小隊;潺泉公社轄潺泉、大東岔、小東岔、娘娘廟、南峪、青楊樹、谷洞、香梨掌、陡嶺、麻地峪、前黃安、里黃安計12個生產大隊,下轄59個生產小隊。1981年,縣委為東回、馬山、潺泉3個無煤公社,開辦了東三聯營煤礦,成為主要經濟支柱。1984年2月,政社分離,實行鄉(鎮)村制,全縣19個公社改制為鄉;同年12月,東回鄉改鄉為鎮,鄉鎮隸屬關係,仍按人民公社時期的行政區劃。2000年12月,全縣撤鄉並鎮,原東回鎮、馬山鄉、潺泉鄉合併成新的東回鎮。

農業

東回鎮為旱作農業區,土地貧瘠,以種植玉米、穀子為主。經過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運動,大搞農田基本建設,農業生產逐步發展。1949年,全鎮共有土地360310.6畝,其中耕地39002畝,農村勞動力7043人,畝均糧食產量180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林、牧得到全面發展。1984年,全鎮林地面積4.6萬畝,森林覆蓋率20%。2002年,實行退耕還林以來,全鎮林業用地達22萬畝,森林覆蓋率40%,境內艾山林場栽種油松、側柏等,成為森林資源豐富地區。2006年,全鎮農業總產值26221萬元,糧食總產量654.6萬公斤;建成養殖基地8個,大牲畜存欄1483頭,羊存欄2160隻,豬存欄1164頭,形成養牛、養兔、養雞、養羊、養蜂、養豬等多種形式的畜牧業發展格局;農業機械從無到有,總動力達到19213馬力,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奠定了比較雄厚物質基礎。
東回鎮東西溝村風景東回鎮東西溝村風景

工業

東回鎮工業發端較早。1958年,在“大辦鋼鐵,大辦企業”的號召下,各社隊辦起了一些小型企業,從事鋼鐵冶煉。1970年,根據北方地區農業會議提出的“建立縣、社、隊三級農機修造網”和“圍繞農業辦工業,辦好工業支農業”的方針,先後辦起了東回、馬山、潺泉3個農機加工廠。1984年底,縣委明確提出“資源優勢加新技術開發”的工業發展方向,建成了東回鞋廠、馬山大理石廠、馬山多維茶廠、潺泉氧化鎂廠、西回村編織袋廠、石窯掌村電纜廠等一批鄉鎮企業,從業人員800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10%;國有資產總值600萬元,年完成工業總產值4000萬元。2006年,鎮村工業企業經過改制,有東回村磚廠、平定縣三利化工有限公司、營莊村石廠3個私營企業,發展勢頭良好。

商貿

東回鎮商貿流通不斷發展。1954年,東回、馬山、潺泉3個公社相繼建立供銷合作社,各大隊成立分社,發揮商貿物流的主渠道作用。飲食業由1978年成立的人民食堂,日益發展成為個體經營的大小飯店,服務行業有理髮、照相、洗澡、修理、刻字等。1987年,縣糧食部門在東回、馬山、潺泉成立3個糧站,承擔糧食加工、儲存、轉送和流通的任務。1998年,供銷合作改制,通過拍賣、轉讓等形式,轉變為以私營、個體為主的商貿物流新格局。2005年,糧食部門改革進入市場經濟自由調控。2006年,全鎮商貿流通領域共有從業人員3000人。
東回鎮便民連鎖店東回鎮便民連鎖店

民風

東回鎮民風淳樸,文化歷史悠久。1952年,平定(路南)縣第八區、第九區設立文化站,同時部分村成立農村劇團。1962年,馬山、東回、潺泉先後設立了中心俱樂部。1971年5月,潺泉公社成立農村電影放映隊。1972年,東回公社建立廣播放大站。1979年,馬山公社建立了文化站。1984年底,東回、潺泉也建立了公社文化站。1985年2月,縣文化局對馬山文化站進行“人員、經費、場地、活動”四落實驗收,該站達標。同年,部分村建立村文化室。1989年,全鎮有線廣播通播率91%,通響率79%。1990年,成立了東回鎮電影站。民間文化藝術有剪紙、麵塑、泥塑、窗花、刺銹等,廣場藝術包括龍燈、九曲黃河陣、扇鼓、黃槓、社火等。馬山村馬齒岩寺,位於縣城東50公里,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重修,元、明、清歷代均有修葺,寺院坐北朝南,現存大殿單檐歇山頂,琉璃瓦覆蓋,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殿內前後金柱、五鋪作,部分木構件有金代遺風,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回村元墓壁畫、壁雕正室門,門頂彩畫龜蛇,東西兩壁各雕門形,東題“金銀庫”,西題“錢白庫”、“斛口庫”,門頂各畫一條龍,於2010年迎觀音玉佛一尊。七亘大捷紀念碑,1985年2月建碑,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徐向前元帥題寫碑名。2006年,全鎮通有線電視村15個,建成鎮文化學校、村級文化室30個。
東回鎮郵政局東回鎮郵政局

教育

東回鎮教育事業逐步發展。1949年,境內設有初小30所、高小10所,總計受教育人數240人。1957年,設立東回中學,開設國中課程。1968年,變更為42所國小校。1970年11月,東回初級中學升格為高中並開始招生,在校師生260人。1978年,東回、馬山、潺泉3所中學共有在校生1456人。2004年縣並校改革後,全鎮保留村國小39所,中學保留東回、馬山、潺泉3所,教師隊伍580人,在校小學生1720人,在校中學生1234人。
東回鎮國小東回鎮國小

名人

演員歌手—王慧強
王慧強,美猴王扮演者,1992年出生於山西平定,東回鎮西川村人,中國內地華語男歌手、山西猴文化創始人。代表作《做個快樂的美猴王》《我的故鄉久違了》《就當是我做的不對》。
山西美猴王王慧強山西美猴王王慧強

旅遊

東回鎮旅遊業發展緩慢。境內旅遊景點有七亘大捷紀念碑、馬山村馬齒岩寺,對外開放程度不高,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交通條件的改善,已逐步建成陽泉市紅色教育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