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無核區

東協簽署《東南亞無核區條約》是對《東南亞中立化宣言》的補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南亞無核區
  • 依據:《東南亞無核區條約》
  • 前身:《東南亞中立化宣言》
  • 時間:1971年
東南亞無核區
1971年,東協五國在曼谷發表《東南亞中立化宣言》,宣布決心通過共同努力,爭取把東南亞建成“一個不受外部強國任何方式干涉的和平、自由和中立地區”。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東協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1976年,東協五國簽署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強調用和平方式解決國家之間的糾紛,並制定了具體的步驟與方法。但長期以來,亞太地區的安全形勢使東協建立“中立區”的主張難以實現。1987年,第三屆東協首腦會議做出了建立“東南亞無核區”的決定,以防止超級大國之間在東南亞的軍力競賽升級為核競賽。但由於美國的反對,該計畫進展緩慢。冷戰後,隨著自身實力的不斷增長,以及世界禁止核武器潮流的興起,東協加快了建立“東南亞無核區”的步伐。擬以此作為冷戰後確保東南亞安全與穩定、避免外部勢力干預地區事務,加強東協獨立自主地位的重要措施。同時,美國因失去蘇聯這個核對手也開始推行核不擴散與核禁試的安全戰略,轉而支持東南亞無核區的建立。經過幾年的準備及與有關國家多次磋商,東南亞十國終於在1995年12月完成了《東南亞無核區條約》的簽署。宣布禁止在東南亞地區生產、試驗、使用和擁有核武器,謀求美、英、法、俄、中五個核大國聯合簽署該條約,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建立“東南亞無核區”,是東協在冷戰後推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排除區域外大國干涉地區事務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東協加強東南亞國家之間相互信任,在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之際,爭當亞太地區主導力量的重要外交舉措。充分顯示了東協消除該地區的核威脅、促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爭做亞太一極的堅強決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