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新建設運動

東北新建設運動是張學良主持的一場建設東北現代化的運動。

張學良主張增加教育經費。狠抓軍事教育、裁軍屯墾,加強國防,並大力發展大、中、國小教育,為國家培養人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北新建設運動
  • 外文名:New Constructive Movement of North-east China
  • 主持者:張學良
  • 地區:中國東北
  • 性質:建設現代化運動
東北新建設運動是張學良主持的一場建設東北現代化的運動。張學良勵精圖治,奮發圖強,興教育,辦工廠,修鐵路,築海港,自強不息。繼修建沈海、吉海、大(虎山)通(遼)鐵路之後,又修築了洮索、齊昂等鐵路,以鉗制南滿鐵路;修築葫蘆島港,作為東北的吞吐港,以削弱日本控制下的大連港的作用,使南滿鐵路收益大大下降,引起日本不滿;建立東北無線電台,設定50多個分台,形成比較完整的電信網,與各省市和許多外國電台互發訊息;在瀋陽、哈爾濱建立廣播電台,以抵制日本的反動宣傳。他還擴建了一些現代化工廠,如瀋陽紡織廠、肇新窯業公司、興奉鐵工廠和東北大學工廠等。他支持東北民族工商業的發展,積極引進新技術;擴建兵工廠,新建迫擊炮廠,支持迫擊炮廠生產汽車,準備籌建奉天飛機製造廠和瀋陽汽車裝備廠。為縮編軍隊,倡導軍墾,設興安屯墾區,任命鄒作華為墾區督辦;安置河北、山東難民五六萬人,發展畜牧業。
“張學良在各項建設事業中,尤其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990年8月,張學良在接受日本記者採訪時說: “我不光是想讓東三省,而且想讓全同都好起來。我父親給我留下好多財產,我有很多錢,我把這些錢幾乎都捐出去了,建立了東北大學等學校。那些費用都是我出的。一點也沒使公家的錢。我很高興這樣做。我要國家強起來,要強起來就得培養人才。教育是強國的根本。”
當年張學良主要從兩方面狠抓教育:
其一,狠抓軍事教育、裁軍屯墾,加強國防。早在1922年就成立軍需教育班、憲兵教練處、東北學生隊、炮兵研究班、高等軍學研究班、東北步兵研究班。繼而開辦軍官教育班,軍事教導班,並親自抓海、空軍建設。成立東三省航空、航警學校,以提高部隊的文化、軍政素質。
其二.“大力發展大、中、國小教育,為國家培養人才。他捐贈其父遺產1 000萬大洋中的一部分擴建東北大學,增設師範教育、體育教育和農學專業,並親任東北大學校長。高薪聘請國內學術界名流到東大任教,如章士釗、梁漱溟、梁思成、張伯苓等,教授月薪360銀元,最高則達800銀元。當時南開大學教授的月薪為240銀元,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教授月薪為300銀元。同澤中學教員的月薪是80到120銀元,主任、校長是180到200銀元,是一般公務人員收入的三四倍。他還捐贈500萬銀元私產成立漢卿教育基金會,用以發展中、國小教育。創辦了36所新民國小,創辦同澤中學、同澤女子中學、海城同澤中學等。並將東大的優秀生成批派出留學,使東北人才輩出,人民大會堂的主設計師張鐫就是當年人才中的佼佼者。張學良執政東北後,教育事業得到長足發展,以遼寧教育為例,1929年各地公私學校總計10 404所,比1928年增加了400所。在校學生64萬,增加了兩萬多。同年,吉林省興辦吉林大學。
“再以教育經費為例,1928年教育經費為528萬元,1929年猛增至1 635萬元。東北大學經費,1926年為51.7萬元,1929年增至133萬多元。這與當時蔣管區教育經費連維持原有規模都不易,因欠薪造成風起雲湧的罷教風潮,是一鮮明對照。”①
張學良展開的東北新建設,已知有10個項目居中國第一:東北軍武器裝備的現代化水平,在全國軍隊中首屈一指;肇新窯業公司為中國第一家機器陶瓷製造企業;遼寧迫擊炮廠製造了中國第一台載重汽車;東北農業公司和東北軍興安屯墾區,開中國軍民使用農業機械(拖拉機等)之先河;東北自建自營鐵咱里程居全國之冠,張學良駕駛飛機從瀋陽到營口送郵件,開中國民航事業之始;東北無線電總台首開中國與歐美各國國際通訊網路;張學良興辦東北現代教育的私人捐款居全國首位;張學良支持劉長春參加第十屆奧運會,為中國體育代表隊首次參加奧運會;奉天體育場是中國第一座現代化體育場;聘請外籍教練指導東北大學選手訓練,並資助新聞記者隨團出訪,在我國尚屬首次;在遼寧洮安舉辦了中國第一次賽馬會;資助東北大學球隊出訪日本,開中國“體育外交”之先河。為中國東北的現代化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