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白芷

杭白芷

杭白芷(拉丁學名: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 Benth. et Hook. f. ex Franch. et Sav. cv.Hangbaizhi)(中藥志),又名:川白芷(藥材名),為傘形科當歸屬白芷的變種。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1.5米;地下具有粗大的根;下部葉子為三回三出式羽狀複葉,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小葉,基腳向下延伸成葉軸上的翅,邊緣有多數尖銳三角形細齒牙;上部的葉子很不發達,僅存有卵形囊狀的葉鞘;夏季開花,復傘形花序,果實側棱有翅。

栽培於四川、浙江、湖南、湖北、江西、江蘇、安徽及南方一些省區,為著名常用中藥,主產四川、浙江、銷全國並出口。各地栽培的川白芷或杭白芷的種子多引自四川或杭州。

根入藥,能祛風,散濕,排膿,生肌止痛;主治風寒感冒,前額頭痛,鼻竇炎,牙痛,痔漏、便血、白帶、癰癤腫毒、燒傷等症。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杭白芷
  • 拉丁學名: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 Benth. et Hook. f. ex Franch. et Sav. cv.Hangbaizhi
  • 別稱:川白芷(藥材名)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傘形目
  • :傘形科
  • 亞科芹亞科
  • :前胡族
  • :當歸屬
  • :白芷
  • 分布區域:栽培於四川、浙江、湖南、湖北、江西、江蘇、安徽及南方一些省區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地理分布,栽培技術,種子繁殖,田間管理,病蟲防治,藥用價值,藥源相關,藥性論述,保健食療,化學成分,

形態特徵

該種與白芷的植物形態基本一致,但植株高1-1.5米。莖及葉鞘多為黃綠色。根長圓錐形,上部近方形,表面灰棕色,有多數較大的皮孔樣橫向突起,略排列成數縱行,質硬較重,斷面白色,粉性大。
杭白芷-原植物圖杭白芷-原植物圖
白芷(原變種)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2.5米。根圓柱形,有分枝,徑3-5厘米,外表皮黃褐色至褐色,有濃烈氣味。莖基部徑2-5厘米,有時可達7-8厘米,通常帶紫色,中空,有縱長溝紋。基生葉一回羽狀分裂,有長柄,葉柄下部有管狀抱莖邊緣膜質的葉鞘;莖上部葉二至三回羽狀分裂,葉片輪廓為卵形至三角形,長15-30厘米,寬10-25厘米,葉柄長至15厘米,下部為囊狀膨大的膜質葉鞘,無毛或稀有毛,常帶紫色;末回裂片長圓形,卵形或線狀披針形,多無柄,長2.5-7厘米,寬1-2.5厘米,急尖,邊緣有不規則的白色軟骨質粗鋸齒,具短尖頭,基部兩側常不等大,沿葉軸下延成翅狀;花序下方的葉簡化成無葉的、顯著膨大的囊狀葉鞘,外面無毛。復傘形花序頂生或側生,直徑10-30厘米,花序梗長5-20厘米,花序梗、傘輻和花柄均有短糙毛;傘輻18-40,中央主傘有時傘輻多至70;總苞片通常缺或有1-2,成長卵形膨大的鞘;小總苞片5-10餘,線狀披針形,膜質,花白色;無萼齒;花瓣倒卵形,頂端內曲成凹頭狀;子房無毛或有短毛;花柱比短圓錐狀的花柱基長2倍。果實長圓形至卵圓形,黃棕色,有時帶紫色,長4-7毫米,寬4-6毫米,無毛,背棱扁,厚而鈍圓,近海綿質,遠較棱槽為寬,側棱翅狀,較果體狹;棱槽中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宜在陽光充足,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種子在恆溫下發芽率低,在變溫下發芽較好,以10-30℃變溫為佳。

地理分布

栽培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栽培技術

種子繁殖

用種子繁殖,一般採用址播,不宜移栽。6月果實外皮呈綠色時,選側枝上結的果實,分批採收,掛通風處乾燥。春播於3、4月進行,但產量和質量較差,通常採用秋播,適宜播種期因地異,華北地區多在8月下旬至9月初,穴播,按行株距35cm×(15-20)cm開穴,深5-10cm,1hm2用種量約11.25kg。條播按行距35cm開淺溝,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蓋薄層細土,壓實,澆水,1hm2用種子22.5kg。播後15-20d出苗。

田間管理

苗高5cm左右開始間苗,結合中耕除草,苗高15cm左右定苗,條播每隔15-16cm留苗1株;穴播,每穴留苗1-3侏。一般在間苗、定苗後和封壟前各追肥1次,用人糞尿、腐熟餅肥或尿素等,也可結合澆水。

病蟲防治

病害有斑枯病,主要為害葉部,用1:1:100倍的波爾多液或多抗黴素100-200u噴霧。還有紫紋羽病,根結線蟲病為害。蟲害有黃鳳蝶,幼蟲為害葉片,幼齡期或用青蟲菌(每1g菌粉含孢子100億)500倍液或Bt乳劑200-300倍液噴霧。還有胡蘿蔔微管蚜、黃翅茴香螟、紅蜘蛛為害。

藥用價值

藥源相關

其他名稱】白芷、澤芬、苻蘺、晼、白茞、香白芷、 川白芷、會芷、香棒、芳香。
白芷白芷
【英文名】Dahurian Angelica Root
【來源】本品為傘型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ex Hoffm.) Benth. et Hook.f.或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 Benth.et Hook.f. var.formosana(Boiss.)Shan et Yuan 的乾燥根。
【藥材性狀】本品呈長圓錐形,長10~25cm,直徑1.5~2.5cm。表面灰棕色或黃棕色,根頭部鈍四棱形或近圓形,具縱皺紋、支根痕及皮孔樣的橫向突起,有的排列 成四縱行。頂端有凹陷的莖痕。質堅實,斷面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形成層環棕色,近方形或近圓形,皮部散有多數棕色油點。氣芳香,味辛,微苦。
【採集加工】秋季種植的,次年7~9月間莖葉黃時採挖。春季種植的,當年10月採挖。洗淨,曬乾或微火烘乾。夏、秋間葉黃時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曬乾或低溫乾燥。

藥性論述

【性味】辛,溫。
【歸經】入肺經、脾經、胃經。
【功能】散風除濕,通竅止痛,消腫排膿。
【主治】主治頭痛,鼻淵,感冒頭痛,眉棱骨痛,鼻塞,牙痛,白帶,瘡瘍腫痛。寒濕腹痛,腸風痔漏,赤白帶下,癰疽瘡瘍,皮膚燥癢,疥癬。
【藥理】有抗菌作用;興奮中樞作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
【注意事項】陰虛血熱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當歸為之使。惡旋覆花。
②《本草經疏》:嘔吐因於火者禁用。漏下赤白陰虛火熾血熱所致者勿用。癰疽已潰,宜漸減去。
【付方】
⑴治崩漏不止 香白芷一兩半,龍骨一兩,荊芥葉半兩。上件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米飲湯調亦得,食前。(《楊氏家藏方》芳香散)
⑵治諸風眩暈,婦人產前產後乍傷風邪,頭目昏重及血風頭痛,暴寒乍暖,神思不清,傷寒頭目昏暈等證:香白芷(用沸湯泡洗四、五遍)為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多用荊芥點臘茶細嚼下。(《百一選方》都粱丸)
⑶治半邊頭痛:白芷、細辛、石膏、乳香、沒藥(去油)。上各味等分,為細末,吹入鼻中,左痛右吹,右痛左吹。(《種福堂公選良方》白芷細辛吹鼻散)
⑷治眉框痛,屬風熱與痰:黃芩(酒浸炒),白芷。上為末,茶清調二錢。(《丹溪心法》)
⑸治鼻淵:辛夷、防風、白芷各八分,蒼耳子一錢二分,川芎五分,北細辛七分,甘草三分。白水煎,連服四劑。忌牛肉。(《瘍醫大全》)
⑹治腸風:香白芷為細末,米坎調下。(《百一選方》)
⑺治大便風秘:香白芷炒為末,每服二錢,米飲入蜜少許,連進二服。(《十便良方》)
⑻治痔瘡腫痛:先以皂角(豬牙皂)煙燻之,後以鵝膽汁調白芷末塗之。(《醫方摘要》)
⑼治帶下,腸有敗膿,淋露不已,腥穢殊甚,臍腹冷痛,須此排膿:白芷一兩,單葉紅蜀葵根二兩,芍藥根(白芍)(白者)、白礬各半兩(礬燒枯,別研)。為末,同以蠟丸如梧子大,空肚及飯前,米飲下十丸或十五丸,候膿盡,仍別以他藥補之。(《本草衍義》)
⑽毒蛇傷 香白芷,為末。麥冬水調飲,倉卒時,新汲水亦得。(《洪氏集驗方》)
⑾治刀箭傷瘡:香白芷嚼爛塗之。(《瀕湖集簡方》)
⑿治偏頭風 豬牙皂角(去皮筋)、香白芷、白附子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一錢,臘茶清調下,食後服。(《續本事方》)
⒀治睛疼難忍 白芷、赤芍、防風、細辛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砂糖二錢,同前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續本事方》)
⒁治癰疽赤腫:白芷,大黃等分。為末,米飲服二錢。(《經驗方》)
⒂治諸魚骨鯁 半夏五兩(洗),白芷五兩。上二物,搗篩。服方寸匕,則嘔出。忌羊肉、餳。(《外台》)
⒃治治腫毒熱痛:醋調白芷末敷之。(《衛生易簡方》)
⒄治鶴膝風 取新鮮白芷,用酒煎至成膏,收貯瓷瓶。每日取膏二錢,陳酒送服;再取二三錢塗患處,至消乃止。(《外科全生集》
⒅治潰瘍病胃痛 白芷、白芍、白及各10~30g,白豆蔻6~12g。每日1劑,水煎分服。(《中醫雜誌》1983(12):34四白湯)
⒆治頭痛不可忍,不問偏、正頭痛,及治赤眼、牙痛 乾薑、香白芷各半兩,蒿角子一錢。上為細末。每日用半錢許,作三次,細細搐之入鼻內,揉動兩太陽穴,其痛立止。(《雞峰普濟方》通頂散)
【白芷散】
⑴治頭痛及目睛痛:白芷四錢,生烏頭(川烏)一錢。上為末,每服一字,茶調服。有人患眼睛痛者,先含水,次用此搐入鼻中,其效更速。(《朱氏集驗醫方》白芷散)
⑵治金鐵傷及破傷風,黃連、檳榔、木香、白芷各等分。為細末,摻所傷處,血便止。如婦人血運,以童子小便調一錢;如髒毒諸血,以水煎服。(《雞峰普濟方》白芷散)
⑶治頭痛 石膏、白芷各二錢,薄荷葉、芒硝各三錢,鬱金一錢。上為極細末,口含水,鼻內畜之。(《蘭室秘藏》白芷散)
⑷治乳疳,乳頭腐爛,延及周圍 白芷二錢,牡蠣粉五錢,冰片二分。為細末,搽患處。(《外科真詮》白芷散)
⑸治鼻流清涕不止 白芷為細末,以蔥白搗爛為丸,小豆大。每服二十丸,茶水送下。(《證治準繩》白芷丸)
【醫家論述】
⑴《本經》: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寒熱,風頭(頭風)侵目淚出,長肌膚,潤澤。
⑵《別錄》:療風邪久渴(久渴或疑作’久瀉’),嘔吐,兩脅滿,風痛頭眩,目癢。
⑶《藥性論》:治心腹血刺痛,除風邪,主女人血崩及嘔逆,明目、止淚出,療婦人瀝血、腰腹痛;能蝕膿
⑷《日華子本草》:治目赤胬肉,及補胎漏滑落,破宿血,補新血,乳癰、發背、瘰癧、腸風、痔瘺,排膿,瘡痍、疥癬,止痛生肌,去面皯疵瘢。
⑸《滇南本草》:祛皮膚遊走之風,止胃冷腹痛寒痛,周身寒濕疼痛。
⑹《綱目》:治鼻淵、鼻衄、齒痛、眉棱骨痛,大腸風秘,小便出血,婦人血風眩運,翻胃吐食;解砒毒,蛇傷,刀箭金瘡。

保健食療

白芷燉燕窩
白芷9克,燕窩9克,冰糖適量。將白芷、燕窩隔水燉至極爛,過濾去渣。 加冰糖適量調味後再燉片刻即成,每日1~2次。 具有補肺養陰,止咳止血作用。
薄荷蒼夷白芷茶
薄荷6克,蒼耳子12克,辛夷6克,白芷6克,蔥白3根,茶葉2克。 上述諸藥共入鍋中,水煎去渣取汁即成。代茶飲用。功效 疏風通竊。主治鼻炎、鼻竇炎等病症。

化學成分

根含歐前胡骨酯(imperatorin),異歐前胡內酯(isoimperatorin),別異歐前胡內酯(alloisoimpera-torin),別歐前胡內酯(alloimperatorin),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異氧化前胡素(isooxypeucedanin),水合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 hydrate),白當歸素(byakangelicin),白當歸腦(byakangelicol),新白當歸腦(neobyakangelicol),珊瑚菜素(phellopterin),花椒毒酚(xanthotoxol),香柑內酯(bergapten),5-甲氧基-8-羥基補骨脂素(5-methoxy-8-hydroxypsoralen),8-甲氧基-4-氧-(3-甲基-2-丁烯基)補骨脂素(cnidilin),栓翅芹烯醇(pabulenol)等多種香豆精類成分。還含谷甾醇(sitosterol),棕櫚酸(palmitic acid)及鈣、銅、鐵、鋅、錳、鈉、磷、鎳、鎂、鈷、鉻、鉬等多種元素而鈉、鎂、鈣、鐵、磷的含量較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